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9275824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ppt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视觉第三节 听觉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第五节 社会知觉1第一节 感觉概述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是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可以分为三类三类:l(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l(2)近距离

2、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l(3)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的一般概念2第一节 感觉概述l第一步是收集信息l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l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l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二、感觉的生理机制3第一节 感觉概述l(一)感受性l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研

3、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l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4第一节 感觉概述l(二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l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

4、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l(二二)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l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l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Weberslaw)。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5第二

5、节 视觉l人类视觉剌激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visiblelight).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一、视觉刺激一、视觉刺激6第二节 视觉l(一一)视觉适应视觉适应l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二、基本

6、的视觉现象二、基本的视觉现象7第二节 视觉l(二二)色觉色觉l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如红色、绿色,它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在产生白、灰、黑系列的混合光中,由于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波长,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称它们为无彩色或中和色。饱和度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也就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亮度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当其亮度减弱时,表现出一系列灰色,最终达到全部黑暗时,视觉消失。二、基本的视觉现象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7、8第二节 视觉l(一一)眼睛眼睛l1.眼睛的构造三、视觉的机制三、视觉的机制9第二节 视觉l(一一)眼睛眼睛l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l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光的刺激作用下,它们通过所含化学物质的变化传递着视觉信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仅形状不同,它们的功能和在网膜上的位置分布也不相同。l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则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因此在光亮条件下,锥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在人类视觉中最为活跃,而在光线微

8、弱时就不起作用了。l视觉适应的产生正是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的结果三、视觉的机制三、视觉的机制10第二节 视觉l(二二)色觉理论色觉理论l1.三原色说(红、绿、蓝)l2.拮抗理论为了解释颜色对比现象,黑林提出颜色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他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三、视觉的机制三、视觉的机制11第三节 听觉l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

9、动,这就是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昕觉。l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昕觉的。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度,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一、听觉剌激一、听觉剌激12第三节 听觉l(一一)声音的属性

10、声音的属性l人们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人们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即音强、音高和音色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音强的单位称分贝,缩写为db。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常人昕觉的音高范围很广,可以由最低20赫兹昕到20000赫兹。日常所说的长波指频率低的声音,短波指频率高的声音。由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大多数声音是许多频率与振幅的混合物。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

11、要依据,如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表演同一个曲调,听起来各不相同。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二、基本的听觉现象13第三节 听觉l(二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的适应与疲劳l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二、基本

12、的听觉现象二、基本的听觉现象14第三节 听觉l(三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声音的混合与掩蔽l混合音(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l拍音(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l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二、基本的听觉现象15第三节 听觉l(一一)听觉与耳听觉与耳三、听觉的机制三、听觉的机制16第三节 听觉l(二二)听觉的理论听觉的理论l1.位置学说l2.频率匹配学说三、听觉的机制三、听觉的机制17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l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

13、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l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昕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l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又可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社会知觉是关于个体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一、知觉的一般概念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8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二、知觉的特性二、知觉的特性19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14、,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1知觉的整体性2021格式培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22(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32)相似性(similarity):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24(3)连续性(continuity):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25

15、4)封闭性(closure):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262 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里,人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object),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background)。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272829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在背景之上。背景:轮廓模糊,对你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通常很明显,但有时也并不清楚。双关图形是最好的示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的面孔或一个花瓶,两者可以反复变动,但你不可能同时把两者都当作知觉对象,看到两者都同

16、时存在。303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31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323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333435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l(一)深度知觉l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l深度知觉

17、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调节与幅合)。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36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l(二)运动知觉l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l眼前物体运动会引起它的视像在网膜上位置移动,但是单独靠网像的位置移动不足以解释运动知觉。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环境中活动时,不仅网膜上的视觉流水般不断地移动位置,同时还伴随有前庭与触觉发生。例如,你在加速行驶的车上有时会感觉到有一个来自背后的压觉,同时头部向后微倾。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37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18、l(三)时间知觉l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l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指按时间顺序把不同的活动区分开;(2)对时间的确认:如知道今天是2001年7月25日,现在是早晨7点;(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如知道这个约会已经进行了1小时;(4)对时间的预测:如知道3天后要参加高考。l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l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38第五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

19、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社会性信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39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40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

20、到内部世界,而物不能;因此知觉主体同时也是知觉对象。无论主体还是知觉对象,都有可能掩盖自己的内在动机。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主体和对象都理解彼此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二者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自己可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信息的搜集、组织、加工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故个体经验对社会知觉影响很大。人总在变化,且个体差异很大。41二、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包括两个过程:信息搜集和选择。信息整合过程。42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与非社会信息相似,受主客观因素制

21、约。如刺激的强度、刺激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刺激重复次数、是否运动、主体兴趣、爱好、动机、刺激情境等。 -信息获得途径: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打扮、群体成员间关系、群体氛围等。 -先前经验直接影响着信息搜集和选择。 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 偏差现象的存在:以点代面 突出显著个案信息,忽略普遍情形。432 信息的整合过程信息搜集、选择完成之后,就会利用这些信息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44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

22、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45第一段: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大路上,见到朋友打招呼,到店铺和店员大招呼,和熟人聊天。第二段:放学后,吉姆一个人回家,走在马路背阴一侧,没有和任何见到的朋友打招呼。46实验:第一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二组-第二段+第一段第三组-第一段第四组-第二段问题:吉姆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78%、18%、95%、3%说明:信息呈现的顺序对社会认知有影响,先呈现的信息作用更大。47实验2:阅读一段文字后,参与其他活动,在阅读第二段。结果:依据活动后呈现的信息判断。注意: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

23、和普遍。482.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49K.Dion,etal,1972先让被试看照片,三类:魅力、中等、无魅力之后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有无魅力无关。无魅力者中等者魅力者受欢迎性56.3162.4265.39婚姻美满0.370.411.70职业地位1.702.022.25做父母能力3.914.553.54社会和职业

24、幸福5.286.346.37一般幸福8.8311.6011.60婚姻的可能性1.521.822.1750说明:当人们由于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对其产生了好感或者坏感后,就会因此对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使这些信息也带有“好”或“坏”的 晕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513.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

25、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52例如: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53作用:积极-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填补所需信息。消极-以偏概全、固着反应模式、出现偏差。注意:刻板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水平越高,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越容易改变。文化水平越高,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越容易改变。越了解,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越了解,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54THANKS!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