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突触的可塑性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92571879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突触的可塑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突触的可塑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突触的可塑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突触的可塑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突触的可塑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突触的可塑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突触的可塑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突触的可塑性可塑性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或减弱强直后增强 突触前膜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在突突触前膜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当一种较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一种较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敏感化 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1 1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2 2不存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曲张体与效应器间

2、的距离一般大于20mm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传递费时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3 3(二)电突触传递4 4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些化学物质1.递质的鉴定5 5突出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

3、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6 6调质 有一类化学物质有一类化学物质, ,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接传递信息的作用, ,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这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这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并将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调质,并将

4、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2.调质的概念3.递质和调质的分类4.递质的共存5.递质的代谢7 7(二)受体受体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激动剂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拮抗剂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8 8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9 9对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对每个配体来说,都有数个受体亚型受体除了存在于突触后膜,还存在于突触前

5、膜受体分为两大家族,与离子通道相耦联的受体,即化学门控通道;通过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而产生效应的受体受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大多数受体失去反应性,即产生脱敏现象10101111(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纤维支配骨骼肌的纤维胆碱能纤维 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的神经纤维1212胆碱能神经元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元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尾核、壳核与苍白球内神经元尾核、壳核与苍白球内神经元边缘系统内某些神经元边缘系统内某些神经元1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