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92545281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6讲讲 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汽车驱动防滑转系统(ASR) ASR的作用:的作用: 在车轮出现滑转时,减少驱动力以在车轮出现滑转时,减少驱动力以防止驱动力超过轮胎与路面的附着防止驱动力超过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而导致车轮空转打滑,保持最佳力而导致车轮空转打滑,保持最佳的驱动力。的驱动力。 滑转滑转当车轮转动而车身不动或汽车的移动速度低当车轮转动而车身不动或汽车的移动速度低于转动车轮的轮缘速度时,车轮胎面与地面之间就有于转动车轮的轮缘速度时,车轮胎面与地面之间就有相对的滑动。相对的滑动。ASR的工作原理的工作原理汽车的驱动力或牵引力汽车的驱动力或牵引力 Ft=Mn/rFz=Z=Z式中:式中:Ft汽车

2、驱动力(汽车驱动力(N););Mn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Nm););r车轮半径(车轮半径(m););Fz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N););Z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法向反作用力;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法向反作用力; 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式中:Ft汽车驱动力(N);Mn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Nm);r车轮半径(m);Fz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N);Z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法向反作用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驱动轮的滑转程度用驱动轮滑转率驱动轮的滑转程度用驱动轮滑转率Sd来表示:来表示:Sd=(vw-v)/vw 100% 式中:

3、式中:vw驱动车轮轮缘速度(驱动车轮轮缘速度(m/s););v汽车行驶(车身)速度(汽车行驶(车身)速度(m/s ) ;r车轮半径(车轮半径(m););w车轮转动角速度(车轮转动角速度(rad/s)。)。图图1 1:附着系数(纵向)与滑转率的关系:附着系数(纵向)与滑转率的关系 ASR的工作原理:的工作原理: 在驱动轮滑转时自动调节滑转率(在驱动轮滑转时自动调节滑转率(10-20%),充分利用驱动车),充分利用驱动车轮的最大附着力。轮的最大附着力。 ASR的控制方式的控制方式 (1)对发动机输出转矩进行控制;对发动机输出转矩进行控制; (2)差速制动与发动机输出功率综合控制;差速制动与发动机输

4、出功率综合控制; (3) 对可变锁止差速器进行控制;对可变锁止差速器进行控制; (4)离合器控制和变速器控制;离合器控制和变速器控制; (5)警报。警报。 图图3:差速器锁止控制:差速器锁止控制 图图2:制动控制产生的差速作用:制动控制产生的差速作用ASR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图图4:ASR系统主要元部件的车上布置系统主要元部件的车上布置1ECU;2制动压力调节器;制动压力调节器;3轮速传感器脉冲盘;轮速传感器脉冲盘;4轮速传感器;轮速传感器;5差速制动差速制动阀;阀;6发动机控制缸;发动机控制缸;7发动机控制阀发动机控制阀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车轮速度速度传感器感器车轮转

5、速速转变为电信号,信号,输送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器计算出算出驱动车轮的滑的滑转率,如果滑率,如果滑转率超出了率超出了目目标范范围,控制器确定控制方式,控制器确定控制方式,输出控制信号使出控制信号使执行器行器动作,作,将将驱动车轮的滑的滑转率控制在目率控制在目标范范围内内. ABS和和ASR的组合使用的组合使用 图:典型图:典型ABS/ASR的组成的组成 (1)ABS和ASR都是用来控制车轮相对地面的滑动,以使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不下降,但ABS控控制制的的是是汽汽车车制制动动时时车车轮轮的的“拖拖滑滑”;而而ASR是是控控制制车车轮轮的的“滑滑转转”。(2)ASR和ABS一样,可通过控制车轮的制动力大小来抑制车轮与地面的滑动,但ASR只只对对驱驱动动车车轮轮实实施施制制动控制动控制。(3)ABS在车速很低时不起作用;而ASR当车速很高一般不起作用。ASR和和ABS的比较:的比较:思考题思考题1ASR的作用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2ASR的控制方式主要有哪些?的控制方式主要有哪些?3ASR和和ABS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