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地球形成以来,已有46亿年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曾经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的变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文物可考、文字可查,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特殊殊“文文物物”和和“文文字字”来记载它的历史,这就是留存在地地壳壳中中的的地地层层、古古生生物物化化石石和和各各种种各各样样的的构构造造变变动动遗遗迹迹。因此,根据地层、化石和构造变动遗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就可正确地恢复地壳的地质发展历史。一、地质年代一、地质年代(一一)古生物和化石古生物和化石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的工作,很重要的依据是化石依据是化
2、石。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但并不是所有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的,多数遗体被腐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必须有不不易易分分解解的的生生物物硬硬体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2)生物死死亡亡后后要要迅迅速速被被掩掩埋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3)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经过过长长时时间间的的炭炭化化作作用用,或与CaCO3,SiO2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2、标标准准化化石石生生存存时时间间短短、演演化化快快、分分布布地地区区广广、个个体体数
3、数目目多多的的生生物物种种类类形形成成的的化化石石,有有重重大大意意义义。如只生存在早古生代的三叶虫,奥陶、志留纪的笔石等。有些古生物由于在地质历史中生存时间很长,对划分地层年代没有什么意义。3、指指相相化化石石凡能指示古地理环境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指相化石。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一定的环境,如陆地或海洋,分别繁殖着不同的生物。故分折古生物化石的结构和特征,可以推断它当时生活的古地理与古气候环境。如珊珊瑚瑚只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里,在地层中发现珊瑚化石,就可说明此地区当时是个温暖广阔的浅海。(二二)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要恢复地史,首先要解决地地质质年年代代。地质年代有绝绝对
4、地质年代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1、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绝绝对对地地质质年年代代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例 如 铀 铅 法 , 就 是 利 用238U不 断 蜕 变 为206Pb(1g238U年可蜕变出7.410-9g206Pb),分析岩石中含铀矿物的铀、铅比例。就可计算出此岩石的绝对年龄。此外,还有铀铀钍钍法法、钾钾氩氩法法、铷铷锶锶法法、碳同位素碳同位素等方法。2、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相相对对地地质质年年代代就是指地地层层的的生生成成顺顺序序和和相相对对的的新新老老关关系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
5、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主要依据是:(1) 地地层层的的形形成成顺顺序序(地地层层层层序序律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下面面的岩层早早生生成成,上上面面的岩层晚晚生生成成,这称为地地层层层层序序律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2) 古古生生物物化化石石(化化石石层层序序律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从简简单单到到复复杂杂、从从低低级级至至高高级级不断进化的,是不不可可逆逆的。地地质质时时代代越越早早的生物,越越简简单单、低低级级;时时代代越越晚晚的生物,越越高高级级、复复杂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
6、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标准准化化石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就是化化石石层层序序律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当不同地区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莱氏三叶虫只出现在早寒武世,因此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必属早寒武世。(3) 地地壳壳构构造造运运动动的的分分析析:区域性的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称加加里里东东运运动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
7、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三三)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岩性特征,就可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一个地区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每一一个个地地层层代代表表着着它它形形成成时时的的相相应应地地质质年年代代。综合世界各地区域性的地层研究和对比资料,现在已建立了一个国国际际通通用用的的年年代代地地层层系系统统和和相相应的地质年代表应的地质年代表。补表补表23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对比年代地层系统单位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对比现代的地质年代表不仅按按时时代代的的早早晚晚顺顺序序进进行行地地质质年年代代编编年年,而且加上世
8、界各地不同时代岩层放放射射性性同同位位素素年年龄龄测定的数据,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表3.13)。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一一)生命起源与过程生命起源与过程1、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原始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是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原始的大气圈和水圈的主主要要成成分分为碳碳、氢氢、氧氧、氮氮、硫硫等,并含其他多种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正是细胞的主要组分,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当大气圈分解出氢氢和和游游离离氧氧,并形成臭臭氧氧层层之后,就为生命的出现形成了条件。2、生命起源与演化过程、生命起源与演化过程(1)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其过过程程可概
9、括为如下的简简单单模模式式:从无机物简单有机物(氨基酸等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蛋白质、核酸等复杂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最原始的生物。(2) 无机物如何变成有机物?无机物如何变成有机物?据研究认为,在原始的大气圈和水圈中,碳、氢、氧、氮等元素在高高温温作作用用下,形成了碳碳氢氢化化合合物物这些原始的碳氢化合物在紫紫外外线线辐辐射射,闪闪电电、陨陨石石冲冲击击、宇宇宙宙射射线线,以及来自地球内部的火火山山喷喷发发、地地下下热热流流等能量作用下,与水气、氢、二氧化碳、甲烷等化合形成了简简单单的的有有机机物物质质氨基酸。当有机物质汇聚到原原始始海海洋洋中,经过长期的积累与物理化学作用氨基酸与核苷酸
10、分别合成了原始的蛋白质与核酸分子。蛋蛋白白质质和和核核酸酸是是生生命命现现象象的的物物质质基基础础。当蛋白质和核酸等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积累与浓缩、相互吸附,聚集成一种多分子体系,并形成了原原始始界界膜膜,成为与海水分离的独立体系,再经过不断的演化逐渐具备了新新陈陈代代谢谢和和繁繁殖殖特特征征时,就形成了原原始始的的生生命命。在自然界,由无机物转化为原始的生命,是一个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期的生生物物化化学学作作用用与与复复杂杂的的演演变变,使其内部结构复杂化,逐渐进化成具具有有细细胞胞形形态态的生生命命体体,能进行光光合合作作用用和摄摄取取无无机机
11、物物质质作为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群体体单单细细胞胞的原原始始生生物物,井具有运运动动、营营养养和和生生殖殖功能功能。到太太古古代代晚晚期期,在海洋里已出现了一些原原始始单单细细胞胞细细菌菌和和藻藻类类生生物物。已知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南非32亿年前的地层中,就是由这些原始菌藻类原始菌藻类组成。元元古古代代开开始始,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开始出现最最原原始始动动物物,地球上生物结束了演化的萌芽状态演化的萌芽状态(图3.84)(二二)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历史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历史1、植物界的演化与发展、植物界的演化与发展(1) 元古代元古代藻类植物时代藻类植物时代元元古古代代藻类空前繁盛,故被称为藻
12、藻类类植植物物时时代代。主要是低低等等微微体体真真核核单单细细胞胞藻藻类类,到了中中、晚晚元元古古代代大量出现了各种藻类和叠层石藻类和叠层石。叠层石叠层石是藻类、细菌和碳酸钙藻类、细菌和碳酸钙沉积的集合体集合体。(2) 古古生生代代早早古古生生代代:海海生生藻藻类类植植物物继续发展时时代代;晚晚古古生代生代:孢子植物时代孢子植物时代早古生代早古生代,海生藻类海生藻类植物在海洋中继续发展。晚晚古古生生代代时,由于陆陆地地扩扩展展,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湿平原、湖泊和洼地,且气气候候湿湿润润,为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志志留留纪纪末末泥泥盆盆纪纪初初,海生植物开始扩扩展展上上了了陆陆地地,当时是
13、一些以孢子繁殖的孢孢子子植植物物,故晚古生代又称孢孢子子植植物物时时代代。开始是以半水半陆半水半陆的茎叶不分的裸蕨裸蕨为主(图3.85)。石石炭炭二二叠叠纪纪时,植物进一步由由水水边边向向陆陆地地延延伸伸,大量量的的袍袍子子植植物物得以繁殖发展,如鳞鳞木木、芦芦木木(图3.86)、封封印印木木、大大羽羽羊羊齿齿(图3.87)等都极为繁盛,并已发展成为高高大大乔乔木木和和木木本本大大树树,形成万木参天、森林密布的地理环境,故晚古生代的石石炭炭、二二叠叠纪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成煤时代。(3) 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中中生生代代时时期期,许多地方气气候候变变干干燥燥,喜湿润的孢子植
14、物由于不适应这种干干燥燥、冷冷热热多多变变的环境而逐渐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裸裸子子植植物物迅速发展,因此中生代又称裸裸子子植植物物时时代代。裸子植物以种种子子繁繁殖殖,但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包裹,苏苏铁铁、银银杏杏和和松松柏柏类类是其代表(图3.88、图3.89)。苏铁现仅存铁树等几种,银杏类只剩银杏属。(4) 新生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新新生生代代,由于强强烈烈的的地地壳壳运运动动和和年年青青山山地地的形成,全全球球气气候候分分带带明明显显。棵子植物已退居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被子植物大发展,故称被被子子植植物物时时代代。被子植物种种子子为为果果实实所所包包裹裹,其繁殖和生长更更
15、能能适适应应陆陆地地上上不不同同的的气气候候和和多多变变的的地地形形。如杨、柳、桦及各种果树等。此外,裸裸子子植植物物的的松松柏柏类类依然繁茂依然繁茂,显花植物及草本植物显花植物及草本植物也得到大发展。第四纪第四纪时,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已和现代非常相近和现代非常相近。 2、动物界的演化与发展、动物界的演化与发展(1) 元元古古代代晚晚期期,从古老的原生生物中已发展出低低等等的的无无脊脊椎椎动动物物。如海绵和腔肠动物,在震旦纪地层中曾发现有海绵骨针。(2) 早古生代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早古生代时期,由于出现较稳稳定定而而广广阔阔的的陆陆棚棚浅浅海海,海洋中有丰富的养
16、料,故进入寒寒武武纪纪以后,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殖,且大多建立了坚硬的外壳,因而保存下来了丰富的化石。在众多的无脊推动物中,以三三叶叶虫虫、腕腕足足类类、笔笔石石、珊珊瑚瑚、头头足足类类最为繁繁盛盛(图3.90)。三三叶叶虫虫是栖息于浅浅海海底底的的节节肢肢动动物物,身体由许多小节组成,可横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又可纵分成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故得名。以寒寒武武纪纪最最盛盛,到古生代末就基本灭绝。腕腕足足类类是具有两瓣一大小硬壳的浅浅海海底底栖栖动动物物,整个古生代古生代都很繁盛。笔笔石石是已灭绝的小型群群体体海海生生浮浮游游动动物物,外形像羽毛笔而得名,只繁殖于奥陶纪和志留纪奥陶纪和志留纪
17、。珊珊瑚瑚是生活于温暖清澈浅海的腔肠动物,可分泌石灰质形成各种形状的骨座,并常组成珊瑚礁。还有头足类的直角石和珠角石直角石和珠角石,等等。总之,早古生代的海洋,是各种无脊推动物生息和竞逐的场所。(3) 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兴兴起及其由水生到陆生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在晚古生代时期有两大飞跃两大飞跃的发展:一是一是由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出现了原始鱼类原始鱼类;另一另一就是动物由水中由水中 陆上陆上发展,即由鱼类鱼类 两栖类两栖类。由于地球上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缩小,促进了动物界的巨大变革:1)有些无脊椎动物由于本身机能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终于衰衰退退
18、和和灭灭绝绝,如三叶虫、笔石及繁盛于石炭、二叠纪的蜓类等。2)有些动物只在原来类型上发展在原来类型上发展,如腕足类、珊瑚等。3)而有些动物,则经过复杂的演变,从无无脊脊椎椎动动物物分化出来 脊脊椎椎动动物物,这就是始始于于志志留留纪纪末末而而盛盛于于泥泥盆盆纪纪的鱼类(图3.91),故泥盆纪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鱼类时代。在演化过程中,有一种叫总总鳍鳍鱼鱼的鱼,由于具有坚坚硬硬的的鳍鳍,还有原原始始的的鳃鳃肺肺,遇到干涸季节时,可在空气中呼吸,还可用鳍勉强在陆地上移动,这样逐渐使鳍 能支撑身体在陆地上爬行的四肢,身体内部构造也随之而变化,逐渐 两栖类,当时的两栖类有较坚固头板,称为坚坚头头类类(图
19、3.92)。石炭、二叠纪时,地面上河湖沼泽密布,气候湿润,植物茂盛,昆虫繁多,因而两栖类得以空前繁盛,故石石炭炭、二二叠叠纪纪又称两两栖栖类类时时代代。到晚古代生末期,坚坚头类头类一支 原始的爬行类爬行类。(4) 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动物界发展的标标志志,是爬爬行行动动物物的的高高度度繁繁盛盛,因此中中生生代代又称称爬爬行动物时代行动物时代。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恐恐龙龙。恐龙在中生代时极为昌盛,种类繁多,遍布世界各地。它有许多种属许多种属:雷雷龙头小体大头小体大(重达几十几十顿),长颈长尾长颈长尾(长可达30m),以植物植物为食;霸霸王王龙龙头大颈短,牙齿锋利,能以以后
20、后肢肢行行走走,凶悍残暴,以肉肉食食为生;剑龙剑龙背具两列骨板如剑;鸭嘴龙鸭嘴龙嘴如鸭子;飞龙飞龙和冀手龙冀手龙能在空中飞翔飞翔的;鱼龙鱼龙和蛇颈龙蛇颈龙能在水中水中生活。我国我国已发现很丰富的恐龙化石恐龙化石:云南T3地层中的“禄丰龙禄丰龙”;四川J3地层中的马门溪龙马门溪龙(身长22m,高3.5m,重达30-40t);山东K2地层中的鸭嘴龙鸭嘴龙;西藏希夏邦马T地层中发现世界最大的鱼龙鱼龙(图3.93),等等恐龙虽称霸中生代,遍布于当时的陆、海、空领域,但到了中生代末就灭绝了中生代末就灭绝了。对恐龙的灭绝,人们提出种种假说假说:1)有的认为恐龙是变变温温(或或称称冷冷血血)动动物物,不能控
21、制身体的体温,到中生代末,强强烈烈的的地地壳壳运运动动造成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变化,影响了恐龙的生存而灭绝。2)有的认为与中生代末小小行行星星或或慧慧星星撞撞击击地地球球,造成地球的大灾难而使恐龙灭绝。3)还有认为来自宇宙射线的突然增加,地球磁场变化的影响,等等。4)至今,对恐龙灭绝原因还在探讨中。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和永恒的规律。动物界演化的又一个决决定定性性阶阶段段是从变变温温(冷冷血血)动动物物演变为恒恒温温(温温血血)动动物物,到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鸟类和哺乳类。现今在J3地层中找到了始祖鸟化石始祖鸟化石,这种鸟既长着羽毛羽毛、足有四趾、姆趾四趾、姆趾与其他指对生其他指
22、对生的鸟鸟类特征类特征,可嘴里又有牙齿牙齿、两翼有爪两翼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长尾巴的爬行类特征爬行类特征,这证明鸟类是由爬行鸟类是由爬行类一支演化而来的类一支演化而来的(图图3.95)。我国还找到爬爬行行动动物物和哺哺乳乳动动物物的过过渡渡类类型型,如云南T3地层中发现的卞卞氏氏兽兽,其牙牙齿齿已已分分化化,类似于哺乳类的牙齿。中生代的无脊椎动物无论海生还是陆生的,都十分繁盛:海海生生的以头头足足类类菊菊石石的大发展为特征。菊菊石石是一种扁平的盘状螺形体,壳表面有纹线称缝缝合合线线,至白白垩垩纪纪末末就灭绝了。淡淡水水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类别有双双壳壳类类、腹腹足足类、介形类和昆虫类、介形类和昆虫
23、等。(5) 新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中生代空前繁盛的爬行动物,因不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剧烈变化而衰亡,大部分绝灭,只有龟龟、鳄鳄、蜥蜥蜴蜴、蛇蛇等延续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哺哺乳乳动动物物有固定的体温,身体有隔热的毛皮和脂肪层,有蒸发汗水的腺体,因而可使体体温温不不随随环环境境气气候候而而变变化化,并且逐渐由卵卵生生发发展展至至胎胎生生,比其他生物具有更优越的进化条件。早早第第三三纪纪始始新新世世出现了最早的马(始始祖祖马马),渐渐新新世世出现了最早的象(始始祖祖象象),晚晚第第三三纪纪时原始的猪猪、鹿鹿、牛牛、羊羊、犬犬、熊及猫科熊及猫科等哺乳动物均已出现。
24、至第第四四纪纪时,逐渐形成了现现代代哺哺乳乳动动物物群群类类(图3.95)。新生代的无脊推动物继续演化,门类众多,以有有孔孔虫虫、珊珊瑚瑚、昆昆虫虫及软体动物的瓣瓣鳃鳃类类(如牡蛎、蛤等)、腹腹足足类类(如蜗牛、螺等)最为蟹盛。人人类类的的出出现现和和发发展展,是生物演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是从灵灵长长类类中的猿猿类类进化而来的。渐渐新新世世时出现了最最早早的的猿猿类类,广泛生活在欧欧亚亚和和非非洲洲大陆的热热带带森森林林中,在发展中产生几个分支 其中有一支高度发展的古古猿猿,具有能在树上生活和地面生活的双重适应性,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减少,他们被迫下地 逐渐适应了地面生活而演变成类类人
25、人猿猿 至晚晚第第三三纪纪上上新新世世时出现了最最早早的的人人类类。人人类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几个阶段:1) 早期猿人早期猿人(古猿古猿)阶段阶段(上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更新世):能用两两足足直直立立行行走走,本能地使使用用天天然然工工具具。化石代表为非洲非洲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和我国我国的腊玛古猿腊玛古猿。2) 晚期猿人晚期猿人(猿人猿人)阶段阶段(中更新世中更新世):四肢已接近人形状,能制造原始石器和骨器,开开始始用用火火。化石代表有北北京京猿猿人人、陕陕西西蓝蓝田田猿猿人人及爪爪哇哇猿猿人人等(图3.96)。3)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古人古人)阶段晚更新世:阶段晚更新世:能制制造造较
26、较精精巧巧的的石石器器、骨骨器器,会用用兽兽皮皮蔽蔽体体,脑脑量量增增大大和脑脑结结构构较较复复杂杂。化石代表有广广东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马坝人、山西丁村人及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等。4)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新人新人)阶段阶段(晚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晚期):能制制造造复复杂杂的的石石器器,已会用用兽兽皮皮缝缝制制衣衣服服,用用骨骨、贝贝壳壳等等造造装装饰饰品品,开始熟熟食食,脑脑量量和和脑脑结结构构与与现现代代人人差差不不多多。化石代表有北北京京周周口店山顶洞人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克鲁玛奴人四川资阳人、克鲁玛奴人等。新人新人进一步发展成现代真人类真人类(全新世)。三、地壳构造轮廓
27、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三、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1、前古生代、前古生代前前古古生生代代是指自自地地壳壳形形成成至至古古生生代代开开始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40亿年年时间,大致可以24亿年前亿年前为界划分为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二个阶段。(1)太古代太古代时,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地壳运动极频繁,壳下的高热物质经常向地表喷出和侵溢,因而火山活火山活动也极强烈动也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只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最初的较
28、稳定的陆块定的陆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现今每个大陆都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陆核。(2)元元古古代代时,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到早早元元古古代代末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吕梁梁运运动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较大大而而稳稳定定的的古古陆陆。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焊接接增增长长,至晚晚元元古古代代时,全球形成了五五个个巨巨型型的的稳稳定定古古陆陆,即北北半半球球的北北美美古古陆陆、欧欧洲洲古古陆陆、西西伯伯利利亚亚古古陆陆、中中国国古古陆陆和南南半半球球的冈冈瓦瓦纳纳联联合合古古陆陆(包括现在的南南极极
29、洲洲、澳澳大大利利亚亚、印印度度、非非洲洲、南美洲南美洲)。围绕这些古陆周围为海槽活动带海槽活动带(图3.97)。也有学者认为,前古生代时期地球上大大陆陆曾曾经经历历过过多多次次的的分分合合,至元古代未曾出现一个联联合合古古陆陆(泛泛大大陆陆),到寒武纪寒武纪以后才开始分裂成五块大陆分裂成五块大陆。2、早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寒武武纪纪、奥奥陶陶纪纪、志志留留纪纪,距今约6亿年至4亿年,延续约2亿年。从早早寒寒武武世世开始,世界各地开始了广广泛泛的的海海侵侵,至奥奥陶陶纪纪时海海侵侵规规模模最最大大,全球除北北半半球球的的东东欧欧地地台台及南南半半球球的冈冈瓦瓦纳纳古古陆陆外,其余地区几乎为海
30、水淹没,形成了广广阔阔浅浅海海及及碳碳酸酸盐沉积盐沉积。奥奥陶陶纪纪以后,各地广泛发生海海退退,尤其至晚晚志志留留世世末末,由于各板块之间的移动靠拢碰撞,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称加加里里东东运运动动),使部分海槽挤压褶皱上升成山脉,如加加里里东东海海槽槽、蒙蒙古古海海槽槽、我国的祁祁连连海海槽槽和华华南南海海槽槽等,从而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由于西北欧和北美东北部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使北北美美古古陆陆与与欧欧洲洲古古陆陆相相连连,导致了古古大大西西洋的关闭洋的关闭。3、晚古生代、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距今约4亿年至2.5亿年,延续约1.5亿年。进入入
31、晚晚击生生代代时,全球存在四四个个巨巨型型稳稳定定的的古古陆陆:欧欧美美古古陆陆、西西伯伯利利亚亚古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从泥泥盆盆纪纪晚晚期期开始,这些古陆的内陆或边缘,又遭受不同程度的海侵,形成一些陆表或陆缘浅海。晚晚古古生生代代后后期期,全球范围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称海海西西运运动动),使海槽两侧的大陆板块发生对接碰撞,许多海槽先后关闭,阿阿帕帕拉拉契契亚亚海海槽槽、海海西西海海槽槽、中中亚亚海海槽槽、蒙蒙古古海海槽槽等全部褶皱隆起形成褶皱带,导致欧欧美美古古陆陆、西西伯伯利利亚亚古古陆陆、中中国国古古陆陆焊焊接接一一起起,到石石炭炭纪纪时,形成一个巨大的北
32、方古陆(又称劳劳亚亚古古陆陆),与南半球的冈冈瓦瓦纳纳古古陆陆遥遥对对应应。由于这两大古陆西部十分靠近并联结一起,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合古陆(泛泛大大陆陆),从而使全球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图3.98)。在石石炭炭、二二叠叠纪纪时期,北北方方大大陆陆由于处在较低纬度,且海陆变迁较频繁,古陆上形成许多近海沼泽平原和内陆盆地,气候湿暖,林木茂盛,为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很多地方都形成了重重要要煤煤田田,是全全球球第第一一个个且最最为为重重要要的的造造煤煤时时期期。当北方大陆森林密布、沼泽丛生时,南南方方的的冈冈瓦瓦纳纳大大陆陆却是冰冰雪雪晶晶莹莹,出现了地史上第第二二次次大大冰冰期期石石炭炭纪纪末末
33、至至早早二二叠叠世世冰冰期期。根据二叠纪时联合古陆位置,这些冰盖中心是位于冈瓦纳古古陆陆的的高高纬纬度度及及南南极极田田地地区区(现在为南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西部、南极洲)(图3.98)。4、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三叠叠纪纪、侏侏罗罗纪纪和白白垩垩纪纪,距今约25亿年-7000万万年年,延续约1.8亿年年。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主要有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的印印支支运运动动和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太太平平洋洋运运动动(又称旧旧阿阿尔尔卑卑斯斯运运动动,我国称燕燕山山运运动动)。中生代地壳演化的总总趋趋势势是:联联合合古古陆陆的的分分裂裂解解体体,大大西西洋洋的形成和扩展,古古地地中中海
34、海收缩关闭,太太平平洋洋逐渐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成。晚晚古古生生代代后后期期形成的联合古陆,经历了约1亿年时间后,于2亿年年前,即三叠纪末三叠纪末,开始发生分裂发生分裂。首先首先是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出现了原始的北大西洋,南美与非洲分裂南美与非洲分裂,形成原始的南大西洋;印度印度和非洲漂离南极洲和非洲漂离南极洲,形成了原始的印度洋印度洋(图图3.99)。到侏侏罗罗纪纪、白白垩垩纪纪时,南北大西洋进一步扩展,印印度度漂漂离离非非洲洲。澳大利亚漂离南极洲向东北方向移动。故到白白垩垩纪纪末末期期,冈冈瓦瓦纳纳古古陆陆已已彻彻底底解解体体成成五五大大块块(南南美美、非洲、印度、澳
35、大利亚和南极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图图3.100)。位于北方古陆和南方古陆之间的古古地地中中海海,由于印印度度和和非非洲洲板板块块向北漂移而逐渐缩小。到白白垩垩纪纪末末,两板块北漂至欧亚板块南部,并与与欧欧亚亚板板块块发发生生挤挤压压碰碰撞撞,致使该地区的地层受挤挤压压褶褶皱皱上上升升,形成阿阿尔尔卑卑斯斯、高高加加索索及中中亚亚等山脉。大西洋的产生和不断扩展,使太平洋不断缩小。由于太太平平洋洋板板块块与与向向西西漂漂的的美美洲洲板板块块俯俯冲冲碰碰撞撞,使使其其接接触触地地带,即即环太太平平洋洋东岸岸海海槽槽产生生强强烈烈挤压上上升升,并并有有强强烈烈的的火火山山活活动,形形成成
36、了了一一系系列列褶褶皱山山脉脉,如如内内华华达达山山脉脉、安安第第斯斯山山脉脉等等。在在太太平平洋洋西西岸岸海海槽槽,则由由于于太太平平洋洋板板块块向向亚亚洲洲板板块块俯俯冲冲而而形形成成亚洲洲东部部的的一一系系列列断断褶褶隆隆起起带带和和断断陷陷盆盆地地,伴伴有有大大规模模的的岩岩浆侵侵入和入和喷发,并形成了,并形成了环太平洋多金属成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中中生生代代的的晚晚三三叠叠世世及及侏侏罗罗纪纪时期期,气气候候温温暖暖潮潮湿湿,植植物物茂茂盛盛,为成成煤煤提提供供了了物物质基基础,故故T3-J是是地地史史上上又又一一次次重重要要成成煤煤时时期期。5、新生代、新生代是地史最近阶段,从70
37、00万万年年前前至至现现代代,包括早第第三三纪纪、晚晚第第三三纪纪和和第第四四纪纪,第四纪只进行了200-300万年。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喜喜马马拉拉雅雅运运动动(或称新新阿阿尔尔卑卑斯斯运运动动),其中第第三三纪纪末末至第四纪至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屑于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新新生生代代地壳演化的总总特特点点是:地地中中海海- -喜喜马马拉拉雅雅海海槽槽最后封闭,形成强烈而高耸的褶褶皱皱带带;大大西西洋洋和和印印度度洋洋继继续续扩扩张张;环环太太平平洋洋海海槽槽不不断断褶褶皱皱隆隆起起,洋区日益缩小,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逐渐形成东东半半球球大大陆陆和西西半半球球大大陆陆以及现代的全球海陆分布面貌现
38、代的全球海陆分布面貌(图3.101)。早早第第三三纪纪初初,现今的喜喜马马拉拉雅雅及及环环地地中中海海周周围围地地带带仍有海侵仍有海侵,沉积了海相地层。 始新世末始新世末,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洲板块俯冲碰撞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洲板块俯冲碰撞,喜马拉雅地区受到强烈挤压上升,形成了现今世界世界上最高峻的山系上最高峻的山系,并且由于两大板块的推撞,地壳岩层互相叠置互相叠置,形成了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和海拔地壳厚度最大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最高的青藏高原。在地中海周围地区地中海周围地区,由于非洲板块向欧洲南部靠拢碰撞,形成了分列地中海南北两分列地中海南北两侧的高峻山脉侧的高峻山脉,如南欧南欧的比利牛斯山、阿尔
39、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北非北非的阿特拉斯山。现在的地中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黑海、里海均是海槽封闭后的残留水域残留水域。在太太平平洋洋东东岸岸,由于太平洋板块与西漂的美洲板块继续俯冲碰撞,使美洲西部已经形成的褶皱带进一步受挤压,在北美大陆西缘形成了海海岸岸山山脉脉,在南美西部安第斯山区,最后全部隆起成高耸山系,同时伴伴随随有有大大规模的中性或基性的岩浆喷发规模的中性或基性的岩浆喷发。在太太平平洋洋西西岸岸,太平洋板块继续向亚洲板块俯冲挤压,使环太平洋西部海槽及亚洲大陆外外缘缘普普遍遍褶褶皱皱隆隆起起,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环环列列东东亚亚大大陆陆边边缘缘的的火火山山岛岛弧弧,包括千岛群岛、日
40、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及加里曼丹群岛等。由于环环太太平平洋洋海海槽槽是是板板块块的的俯俯冲冲地地带带,故地地壳壳运运动动非非常常活活跃跃,是现今世界上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极为强烈的地区。新新生生代代期期间间,美美洲洲大大陆陆和和欧欧、非非大大陆陆继继续续分分裂裂,大西洋不断扩张加宽、并延延入入北北极极地地区区,形成了现今的大西洋面貌。澳澳大大利利亚亚大大陆陆进进一步漂离南极洲,形成现今的印度洋。欧欧非非大大陆陆内内部部的的一一些些地地方方,由于受大陆东西分裂影响,形成了一些基本南北走向的巨巨大大张张裂裂带带,如东非大裂谷、西欧莱茵河谷等。地壳经历了前前古古生生代代、古古生生代代、中中生生代代至至新新生生代代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发展,至第第四四纪纪时形成了现代的地壳构造格局和自然地理面貌,出现了七七大大洲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轮廓四大洋的海陆分布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