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诲人不倦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92498315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诲人不倦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十一、诲人不倦十一、诲人不倦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一生的教学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还有能够从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还有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智力高下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智力高下不同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通过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诱通过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诱导的导的“循循善诱循循善诱”等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多体等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多体现在本部

2、分第现在本部分第1111课中。课中。本章本章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原则。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论语诲人不倦 115115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

3、!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译文】 子贡说: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么样?”孔子说: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子贡说:“诗上说,诗上说,要像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孔子说:“赐呀,你能从

4、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贫【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

5、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个显著特点。论语诲人不倦相关试题相关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15 115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子贡曰:诗云,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其斯之谓与?谓与?”子曰:子曰

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而知来者。” 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与子贡所说的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论语诲人不倦二者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二者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

7、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了,但严格说来,一步当然很不错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 “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追求了。 现实意义:对于现实意义:对于“奔小康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的当今国人来说,“富富而无骄而无骄”,固然是不错,固然是不错,但如果,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富而好礼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

8、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高尚的境界了吗?高尚的境界了吗?联系:两者都和孟子所说的联系:两者都和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移,富贵不能淫“相一致相一致论语诲人不倦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1)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2)(2)。”曰:曰:“礼后乎?礼后乎?”子曰:子曰:“起予者商也起予者商也(3)(3),始可与言诗已,始可与言诗已矣。矣。”【注释】【注释】 (2) (2)绘事后素: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绘,

9、画。素,白底。(3)(3)起予起予者商也:者商也:起,启发。予,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商。【译文】【译文】子夏问孔子: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子夏又问: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经了。”论语诲人

10、不倦【评析】【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绘事后素”中,中,领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礼节仪式;“素素”指行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

11、的图案。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论语诲人不倦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38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何谓也?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曰:曰:“起予者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启予者商也”?(1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

12、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 2)、孔子这里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孔子这里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主,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主,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

13、生关系。论语诲人不倦1122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1)?”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故退之。”【注释】【注释】(1)诸:诸:“之乎之乎”二字的合音。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兼人:好勇过人。子路问:

14、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孔子说:“有父兄在,怎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公西华说:“仲由问仲由问听到了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冉求问听到了就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行动起来吗?你回答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

15、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析】【评析】这是孔子把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因材施教。施教。论语诲人不倦734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若圣与仁,则吾

16、岂敢?抑(1)为之为之(2)不厌,诲人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注释】(1)抑:不过。抑:不过。(2)为之:指圣与仁。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云尔:这样说。【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17、评析】【评析】 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论语诲人不倦78子曰:子曰:“不愤不愤(1)不启,不悱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发。举一隅不

18、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注释】【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悱:音f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那就不再教他了。”【评析】【评析】这一章谈

19、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这一章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填鸭式”、“满堂灌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论语诲人不倦7 73434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若圣

20、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 78 8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 ” (1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语段的成语。(,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 1分)分) (2 2)、孔子对于教育学生之事的态度是否矛盾?请就这)、孔子对于教育学生之事的态度是否矛盾?请就这两章内容简要分析。(两章内容简要分析。(3 3分

21、)分) 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1 1分)分) 、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

22、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 3分)分)论语诲人不倦59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子曰:“弗如弗如也。吾与也。吾与(4)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注释】【注释】(4)与:赞同、同意。与:赞同、同意。【译文】【译文】孔子对子贡说: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子贡回答说: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

23、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孔子说: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评析】【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习,

24、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论语诲人不倦71子曰:子曰:“述而不作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比于我老彭(3)。”【注释】【注释】(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2)窃:私,私自,私下。窃:私,私自,私下。(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好述古事”的的“贤大夫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只阐述

25、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评析】【评析】在这一章里,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完全遵从“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原则,那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的治学方式

26、,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论语诲人不倦课文课文P55课后练习三:课后练习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所谓所谓“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

27、实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更非今天一些“学者学者”东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成语:成语: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论语诲人不倦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

28、闻乎?子亦有异闻乎?”对曰: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不学诗,无以言。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未也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陈亢陈亢“问一得三问一得三”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人要学诗

29、,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人要学诗,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师教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诲人不倦(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23242324题。(题。(5 5分)分)子曰: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贡问友。子曰: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辱焉。”子游曰: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0、。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2323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循 原则。(原则。(1 1分)分)24.24.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往中要“矜而不争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 简要说明简要说明理由(理由(4 4分)分)论语诲人不倦2323(1 1分)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分)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24.24.(4 4分)同意。孔子提出的分)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仁德”之心,强调不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论语诲人不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