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92476209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教科院 袁强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p 生平:生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p 论语论语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p政治观:政治观:“以仁释礼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德政;德政;忠恕。忠恕。“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双重哲学思想:孔

2、子的双重哲学思想: 一方面相信一方面相信“天命天命”的存在,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 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中庸”之道。之道。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的教育基本理论主张(二)孔子的教育基本理论主张 1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1)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的社会

3、作用。 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经济“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4、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2 2、关于教育对象、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有教教无无类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3 3、关于教育目的、关于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德德)子路问君子,子曰

5、:“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不仅要修养自己使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使亲朋好友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才)(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 4、关于教育内容、关于教育内容 孔孔子子所所主主张张的的教教育育内内容容主主要要有有四四项项:历历史史文文献献、行行为为规规范范、待待人人忠忠诚诚与与信实。即论语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孔子子还还说说:“弟弟子子入入则则孝孝,出出则则悌悌,谨谨而而信信,泛泛爱爱众众而而

6、亲亲仁仁。行行有有余余力力,则以学文。则以学文。”(论语(论语学而)学而) 孔孔子子的的具具体体教教育育内内容容就就是是“六六经经”,即即诗诗、书书、礼礼、乐乐、易、春秋。、易、春秋。 孔孔子子的的教教育育内内容容体体系系偏偏重重文文事事,偏偏重重社社会会人人事事,不不崇崇拜拜神神灵灵,是是中中国国古古代代非非宗宗教教教教育育传传统统的的开开端端。但但受受历历史史条条件件的的局局限限存存在在严严重重的的不不足足,一一是是忽忽视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如如论论语语子子路路中中载载:“樊樊迟迟请请学学稼稼。子子曰曰:吾

7、吾不不如如老老农农。请请学学为为圃圃。曰,曰,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樊迟出。子曰:小人哉小人哉! !樊须也樊须也!”!”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三)孔子的教学思想(三)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

8、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yn )訚如也;子路,行(hang)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启发诱导。)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作注:“愤者,心求通而

9、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孔子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学思结合。)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10、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立志

11、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自省自克)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

12、忧何惧?”(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身体力行。)身体力行。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

13、改过迁善。)改过迁善。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五)关于教师的论述(五)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 “加我数年,五十以

14、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时无声胜有声。六、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六、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3)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

15、让于师”。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一)孟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公元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早死,由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一生崇拜孔子,以学习孔子为志愿。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是儒家的唯心主义学派,成为儒家学派的“正宗”。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封建统治者尊称他为“亚圣”。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二、

16、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仁政”的中心是“重民”。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能否得民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王道”观。他反对“霸道”,认为“霸道”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而“王道”则“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能“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当然,他的“仁政”主张在当时也只是一种空想而已。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建立起了儒家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17、。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性善论性善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善政民畏之,善教

18、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得民心。”(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 “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 “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

19、溺其心者然也。心者然也。”(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 所以,只要肯学习,不断扩充所以,只要肯学习,不断扩充“四端四端”,则,则“人皆可以为尧人皆可以为尧舜舜”(孟子(孟子告子下)。告子下)。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人伦”的具体内容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另外,孟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他还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所以,教育既要培养“人伦”,又要培养“

20、才干”。就教材而言,孟子是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 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由博反约,深造自得。)由博反约,深造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孟子离娄下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离娄下) 2

21、)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 并要求教师要并要求教师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2、(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专心有恒,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还认为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他举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要想使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1)持志养气。)持志养气。孟子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何谓“尚志”?孟子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23、。”(孟子尽心上)。孔子称之为“杀身成仁”,孟子称之为“舍生取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他还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与“持志”密切联系的是“养气”,他认为“志,气之帅也”,但“气”也影响“志”,“气一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一般的人只要注意“养气”,通过量的积累可逐渐养成所谓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他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反求诸己。)反求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

24、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孟子公孙丑上) 3)改过迁善。)改过迁善。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上)。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磨炼意志。)磨炼意志。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音趁)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5、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还认为大丈夫应能做到在各种考验面前毫不动摇,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平史事不详,仅生卒年至少有五种说法,据史记及其他相关资料记载,荀子的政治、学术活动期约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荀子在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研习儒术很有造诣,而且他还接受了墨、道、兵、农诸家思想的影响。他曾两次到齐国稷下学宫研讨学问和讲学。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劝学篇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

26、最早专门论述学习和教育问题的文章。三、荀子的教育思想三、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荀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在政治上不仅提倡儒家的“仁义王道”,而且主张王霸结合,礼法并称。 “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议兵)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唯物主义哲学观。并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否定了“主宰之天”和“意志之天”,以“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否定了鬼神怪异的存在,发挥了无神论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27、桀亡” 并提出了积极的“制天命”的思想: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荀子还把“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和“知”的最终目的。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experience, I understand. I do, I learn. From Chinese proverb 资料来源: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28、行之,明也。”(荀子儒效)。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提出“性伪之分”的命题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是“伪”。 “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即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 人为培养教育的结果。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则认为教育的 作用在于改变本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

29、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 荀子性恶 )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惟学乎!”(荀子儒效)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 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荀子荣辱)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jn)之滫(xi)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环境的影响“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

30、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个人的努力由此,荀子否定了孟子的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还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他从“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思想出发,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人人无无礼礼而而不不生生,事事无无礼礼则则不不成成,国国无无礼礼则则不不宁宁” (荀荀子子礼礼论论)。所以他特别重视礼义教育,经过隆礼之化,则“圣圣人人明明知知之之,士士君君子子安安行行之之,官官人人以以守守之之,百百姓姓以以成成俗俗”(荀荀子子礼礼论论)。“教教诲诲之之,调调一一之之,则则兵兵劲劲城城固固,敌敌国国不不敢敢婴婴(

31、犯犯)也也”。(荀荀子子强强国国)通过“明德慎罚”,达到“国家既治四海平”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他又指出:“由由士士以以上上则则必必以以礼礼乐乐节节之之,众众庶庶百百姓姓则则必必以以法法数数制制之之。”(荀荀子子富富国国)即认为礼义教育只能对上层阶级的人,而下层的百姓则要依法治理。这种思想是要批判的。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荀子的教育目的观就是要培养推行礼、法结合的封建官僚“卿相士大夫”的后备军。这种人是“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的“贤能”之士。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三类: 俗儒是最低一等,道貌岸然,术谬学杂,以欺愚者而求衣食,这

32、是为荀子所鄙视的一类。 雅儒雅儒是中间的一等,能重视礼义和诗书的学习,言行大体符合礼法要求,不自欺欺人,并能“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这是荀子要培养的最基本的人才。 大儒:大儒:荀子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大儒”,这一类人才,正是荀子所要培养的理想中的“圣人”。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的内容,荀子首先很重视读经。他对孔子的六经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完成了孔子以后孟子所大大不及的传经事业。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

33、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荀子劝学) 在教育内容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荀子乐论)。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关于教学的思想、关于教学的思想 1)学、思、行结合。)学、思、行结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荀子劝学)劝学)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闻

34、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也”(荀子(荀子儒效)。儒效)。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虚壹而静,锲而不舍。)虚壹而静,锲而不舍。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 “虚”即“虚心”。“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所谓“壹”和“静”都是指“专心不二”。“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蟺(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锲而舍

35、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还辩证地看待事物,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利有“蔽”。他说:“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荀子解蔽)。 何以解蔽?荀子提出“兼陈中衡兼陈中衡”的方法。“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全面

36、了解。“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不失偏颇。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自存自省,培养德操。)自存自省,培养德操。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荀子劝学劝学)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

37、;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 (淄淄) )然,必以自恶也然,必以自恶也”。(荀子(荀子修身)修身)即强调从自存、自省、自好、自恶四个方面来即强调从自存、自省、自好、自恶四个方面来自觉地修养自己的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操德操”。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2)适时教育,因材施教。)适时教育,因材施教。 “礼恭而后可以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劝学)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38、;知虑渐(潜)深,则一之以易(坦率)良(即谅,忠直);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涅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荀子修身)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5、关于教师的思想、关于教师的思想 首先,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

39、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肆意),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荀子大略)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其次,荀子明确提出了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其次,荀子明确提出了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六十岁)艾(五十岁)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但荀子也修正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专制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应正确地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应正确地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地给予表扬或批评。地给予表扬或批评。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他还认为,通过老师的教育,学生最终应超过老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