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92211856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精编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分布和移动 开始 (一)热力环流的产生(一)热力环流的产生 一、一、热热力力环环流形成的原理流形成的原理 情景激疑1:在晚上的房间内点燃的蜡烛上空的烟是作垂直上升运动的,为什么在无风的条件下会做垂直上升运动呢? 情景激疑2: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这首军港之夜的歌词准确吗? 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 A(受冷)、B(受热),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二)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二)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等压面: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面叫做等压面。 1000 1002 1004 B A 面面 地地 C 1006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0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1002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B 冷却冷却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A 受热受热 1004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6 C 冷却冷却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0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1002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冷却冷却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受热受热 1004

3、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6 冷却冷却 等压面发生弯曲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0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1002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冷却冷却 气压变低气压变低 受热受热 1004 气压变高气压变高 1006 冷却冷却 低低 高高 低低 1000 1002 高高 冷却冷却 1004 低低 受热受热 高高 1006 冷却冷却 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地面则为低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则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小结:小结: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 地表受地表受热不均热不均 大气垂大气垂直运动直运动

4、 水平方向上出水平方向上出现气压差异现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水大气水平运动平运动 (三)案例分析 1、城市风 上升气流上升气流 郊区郊区 冷冷 市区市区 热热 郊区郊区 冷冷 、海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相对为热源) 海风海风 海洋升温慢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相对为冷源) 白白天天海海风风 、海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夜晚陆地降温快(冷源)(冷源) 陆风陆风 海洋降温慢海洋降温慢 (热源热源) 夜夜晚晚陆陆风风 请根据所学知识,寻找“军港之夜”中错误歌词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山谷风 白白天天谷谷

5、风风 增温快增温快 (热源热源) 增温快增温快 (热源热源) 增温慢增温慢 (冷源)(冷源) 、山谷风 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 夜夜晚晚山山风风 降温快降温快(冷源)(冷源) 降温快降温快(冷源)(冷源) 降温慢降温慢(热源热源) 二、大气的水平运二、大气的水平运动动风风 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用所学的(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那么 知识能解释吗? 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水平气压剃度力(一)水平气压剃度力 ( (百帕百帕) ) a.a.垂直于垂直于 等压线等压线 b.b.由高压由高压 指向低压指向低压 1000 1000 等压线等压线 1005 1005 1010 1010

6、 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高压高压 低压低压 气气压压差差气气压压梯梯度度水平水平 气压气压 直接直接 梯度梯度 原因原因 力力(原动力)(原动力) 大气大气 水平水平 运动运动 (风)(风) (二)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空气运动后地转偏向力随之产生,由于地球自转,空气运动后地转偏向力随之产生,并与风向垂直。并与风向垂直。 ( (北半球北半球) ) 风向风向 (百帕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右南左)与风向垂直(北右南左) 同学们阅读教材P49,思考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形成过程及差别。 (三)近地面风和高空风 (hPa)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

7、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风向 1004 水水平平气气1006 压压梯梯度度1008 力力1010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998 998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风向 摩擦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1000 水水1002 平平气气1004 压压梯梯1006 度度力力 1008 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摩擦力 1010 (hPa) 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考虑摩擦力)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考虑摩擦力) 小结: 理想理想 风向风向 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高空 平行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

8、近地面 摩擦力 斜穿等压线 三、全球气三、全球气压带风带压带风带的分布的分布 (一)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思考:地球表面什么地南南赤赤北北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极极 道道 极极 受热较少?画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圈。 这种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90? ?N 单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60? ?N 30? ?N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0? ? 小结: 冷热不均产生了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 高压带,乃热力因素 所致。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考虑地球自转) 高纬环流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 中纬

9、环流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低纬环流 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 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启发: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是什么模式? (三)六风七带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盛盛 行行 西西 风风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东东 北北 信信 风风 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 东东 南南 信信 风风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盛盛 行行 西西 风风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提问:提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

10、地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 赤道低气压、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四、全球气四、全球气压带风带压带风带的移的移动动 引导思维:在分析低纬环流的时候,说到因为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然而,我们的太阳直射点是随着季节的移动而移动的,那么在北半球向北移动的时候,北半球的温度是不是比南半球的高呢,那么我们的气压带在总体上并不是以赤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了。 它的分布规律是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

11、的位置大致是偏北,冬季偏南。 太阳直射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太阳直射 赤道赤道 太阳直射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南回归线 66.5 23.5 0 23.5 66.5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风 低纬环流与信风带 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中纬环流与西风带 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c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12、 (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 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c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4、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AB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 B )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