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复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91920062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课文。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课文。2.能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3. 能说出作者的说理思路,深能说出作者的说理思路,深入体会孟子的主张。入体会孟子的主张。孟子,名孟子,名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 家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并有“亚圣亚圣 之称。他主张之称。他主张“ 、 ”。孟子孟子是是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

2、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孟子与与 、 、 合称合称“四书四书”。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一、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1、实词、实词七里之七里之郭郭 城城非不高也非不高也 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 委委而而去去之之 域域民民 固固国国 威威天下天下 寡助之寡助之至至 亲戚亲戚畔畔之之2、虚词、虚词三里三里之之城,七里城,七里之之郭郭 环而攻环而攻之之而不胜而不胜 委而去委而去之之 寡助寡助之之至至域民不以封疆域民不以封疆之之界,固国不以山溪界,固国不以山溪之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之利利 3.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

3、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内容二、重点内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如何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如何进行论证的?明确:本篇采取明确:本篇采取“总总分分总总”的论证结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

4、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天时不如地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接着从战争谈论到治国,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从战争谈论到治国,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并得出文章的结论。点,并得出文章的结论。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明确: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

5、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才会治理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一、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1、实词、实词傅说傅说举举于版筑之间于版筑之间 天将降大任于天将降大任于是是人人也,必先也,必先苦苦其心志,其心志,劳劳其筋骨,其筋骨,饿饿其体肤,其体肤,空乏空乏其身,行其身,行拂乱拂乱其所为,所以其所为,所以动动心心忍忍性,性, 曾曾益益 人人恒过恒过 衡衡于虑而后于虑而后作作 而后而后喻喻 法家法家拂拂士士 2.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翻译 (1)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恒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重点内容二、重点内容1、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此

7、观点的?、作者是如何论证此观点的?本篇采取本篇采取“分分总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六的论证结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着由人才的造就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着由人才的造就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3、第、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几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物?这几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

8、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还知道哪些你还知道哪些与此意思相关的名句?有哪些事例可以证与此意思相关的名句?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明这一道理?2、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顺境也能出人才 。对此,。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哪种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看法。四、中考链接四、中考链接【甲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9、无法家拂士,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而死于安乐安乐也。也。 【乙乙】孟子孟子少时,诵少时,诵,其母方,其母方织。孟子辍然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何为中止?”对曰:对曰:“有所失复得。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矣。(选自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九)卷九)注释:注释:诵:背诵。诵:背诵。方:正在。方:正在。辍然:突然辍然:突然中

10、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喧:遗忘。引:拿来。引:拿来。1.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4分)分)人人恒过恒过然后能改然后能改 常常常常犯错犯错误误其母引刀其母引刀裂裂其织其织 割断割断2.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4分)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迷安乐而衰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的内容了。 3.【甲甲】【】【乙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分)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彻;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彻;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自然巧妙。4.你认为你认为【乙乙】文中文中孟母教子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分)孟母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说明了做。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分心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