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选考1.1.5 艺术手法(含语言)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选考1.1.5 艺术手法(含语言) 苏教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析。(4 4分)分) 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紧一把儿紧一把儿”“”“松一步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耍骨头”“”“迷迷糊糊迷迷糊糊”等看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一下语言特色。一下语言特色。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运
2、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 1分)例如:分)例如:“土混混土混混”“”“耍骨头耍骨头”“”“松一步儿松一步儿”“”“紧一把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迷迷糊糊”等;(等;(1 1分)质朴(自然、通俗),(分)质朴(自然、通俗),(1 1分)形象(活泼、生动)。分)形象(活泼、生动)。(1 1分)分)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许多同学审题不细,只是笼统地分析语许多同学审题不细,只是笼统地分析语言特色,缺少举例分析,导致丢分较多。言特色,缺少举例分析,导致丢分较多。一、(一、(2010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3、题。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典例探究】【真题二】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典例探究】【真题二】面包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答:答: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揣摩人物心理,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揣摩人物心理,要注意从上下文所隐藏的暗示信息中去总结。要注意从上下文所隐藏的暗示信息中去总结。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感觉妻子感觉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面对妻子的宽容,感
4、到愧疚。愧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对点演练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对点演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T T二二立正立正。1 1“我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概述出来。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概述出来。答:答: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该题要求分析力。该题要求分析“我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情节发展和主题表现。这也是常规的题目,做过小说考虑:情节发展和主题表现。这也是常规的题目,做过小说训练的学生都很熟悉,
5、而且答案也较为训练的学生都很熟悉,而且答案也较为“套路套路”化。但本篇化。但本篇小说的小说的“我我”不仅仅是线索,而且是见证人和思考者,这一不仅仅是线索,而且是见证人和思考者,这一点也要考虑到。点也要考虑到。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以以“我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使小说的故事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连贯,线索清晰明了(或情节连贯,线索清晰明了(或“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简要”之类的话语)。(之类的话语)。(2 2分)分)给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给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感觉,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 2分)分)“我我”又是
6、又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引领(启发)着读者对人物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引领(启发)着读者对人物命运作更深入的思考。(命运作更深入的思考。(2 2分)分)2 2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精彩,品味下面两段话,简析其描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精彩,品味下面两段话,简析其描写类型和表达作用。写类型和表达作用。(1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已经坏了。答:答:_(2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坐在轮椅
7、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答:答: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小说通篇运用的是简短而生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小说通篇运用的是简短而生动的对话描写,给人以感观上强烈的冲击。题目选取两个小动的对话描写,给人以感观上强烈的冲击。题目选取两个小片段来赏析,考生第一要注意片段来赏析,考生第一要注意“描写类型描写类型”,这是一个定位。,这是一个定位。小说的描写有其文本特点(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考生小说的描写有其文本特点(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考生应该有这样的知识储备。第(应该
8、有这样的知识储备。第(2 2)题准确的定位是细节描写,)题准确的定位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分类,细节描写可能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分类,细节描写可能是一个动作的细节,要注意区分。细节描写在小说创作中是是一个动作的细节,要注意区分。细节描写在小说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你给我一个细节,我就给你一个长篇。至关重要的,有人说你给我一个细节,我就给你一个长篇。本篇小说就是扣住本篇小说就是扣住“立正立正”这个细节来展开的。这个细节来展开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1 1分)表现了岁月的沧桑和生分)表现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可以改变一
9、个人的容貌,但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活的艰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但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为结尾的描写作铺垫。(为结尾的描写作铺垫。(2 2分)(或:表现了文革中受到的分)(或:表现了文革中受到的迫害,为结尾的描写作铺垫。给迫害,为结尾的描写作铺垫。给1 1分)分)(2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1 1分)此时的分)此时的“立正立正”,仿佛电影中的特,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现了人物性格,深化(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给写镜头,突现了人物性格,深化(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分)(或: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分)(或:“揭示了揭示了立正立正的缘由不仅仅是的缘由不仅仅是本
10、能的反应本能的反应了了”、抑或、抑或“主人公主人公立立正正的条件反射病已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病已深入骨髓”)(如描写类型答(如描写类型答“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也可得也可得1 1分,但理由的阐述要分,但理由的阐述要酌情扣分)酌情扣分)三、(三、(20102010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对点演练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对点演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T T三三消失的壁消失的壁画画。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答:答:
11、_【解析【解析】本题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谁与谁对比,通过对比,突本题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谁与谁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内容。考查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出了什么内容。考查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作者用儿子林清晖作者用儿子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很新潮很前卫”的艺术无国的艺术无国界的观点与林三锡执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对照,界的观点与林三锡执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对照,突出表现了林三锡坚决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可贵品质。林三突出表现了林三锡坚决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可贵品质。林三锡梦想出壁画集弘扬文化遗产与盗贼无耻盗窃行为所造成残锡梦想出壁画集弘扬文化遗产与盗贼无耻盗窃行为
12、所造成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解答本题一是点出所用手法,题干已列解答本题一是点出所用手法,题干已列出的,也最好写出来。二是结合文本事例进行分析,最好引出的,也最好写出来。二是结合文本事例进行分析,最好引用原文部分词句。三是说明其作用或效果。可简称为用原文部分词句。三是说明其作用或效果。可简称为“手法手法分析效果分析效果”。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四【对点演练阅读文本见考向四【对点演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T T三三林冲见差林冲见差拨拨。差拨是一个
13、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人物?请简要分析。答:答:_【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 2分)分)对比法。(对比法。(1 1分,分,“对比法对比法”答成答成“讽刺的方法讽刺的方法”,也可,也可给分)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配军”“”“贼骨头贼骨头”“”“一世也不发迹一世也不发迹”,后来夸,后来夸林冲为林冲为“好男子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久后必然发迹”。(。(2 2分。意思答对即分。意思答对即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