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章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理论(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指導老師:吳慧子 老師組員:92107051何崇孝92107056李紫綺92107057游鈺婷92107058謝旻潔前言七年代以來,非營利組織的力量逐漸抬頭,美社會學家Hall(1987)就認為第三部門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而在歐陸國家的學者則偏重第三部門在地區國家發展的政治場域上的角色。本章就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社會學的對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闡釋。經濟學觀點一九七年代初期經濟理論成形。Hansmann(1987:27-28)將非營利組織經濟理論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非營利組織的角色理論。 -第二類是非營利組織的行為理論。 公共財理論 1/3消費者信
2、賴非營利組織的主要因素是在於他們不分配盈餘的限制,如此一來可大幅降低管理者為了增加組織本身利潤而犧牲服務品質的可能性,這是能取得一般消費者和捐贈者信賴的主因。如果有以下現象產生,非營利組織將會日益擴大(James)(1) 民眾對於產品組合的喜好,傾向異質性且有強烈偏好,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根深蒂固的文化性(如宗教、語言與種族)差異所致。(2)這類差異有時候是因為地理上的分散性所致,使地方政府的產品(服務與財貨)無法供應給民眾。(3)政府所能提供的只是單一且規格一致的產品,也就是滿足中間選民(而非全體)的選擇。(4) 主流文化團體並未加強他們的喜好於其他團體,因此其他多樣的私人產品可被允許出現。公
3、共財理論2/3Weisbrod則是運用公共選擇的觀點,解釋非營利組織可作為公共財的私人生產者以及政府在提供集體財貨之間的關係。政府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主要是滿足中間選民需求,也滿足同質性較高的需求。但是當異質性需求出現時,公共部門無法滿足某些團體在公共財上的需求,使得可以提供公共財的非營利組織取代政府的角色。公共財理論3/3市場失靈理論1/2 市場失靈是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發生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消費者沒有充分訊息與專業知識,來判斷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與品質,就生產者而言,可能會收取高費用提供劣質的財務及服務,使得消費者蒙受損失。這樣的情況下,市場機能不能充分運作,造成契約失效的問題。 在市場失靈
4、的情況下,非營利組織因本身不分配盈餘限制,所以較不會為了追求利潤而降低服務的品質,因此較值得信賴。非營利組織生產者的優點是經由給予消費者另一種額外的保護,規定非營利組織所有的盈餘必須奉獻於該目的的事業之生產。不分配盈餘在市場不對稱限制下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利基,消費者會比較偏好由非營利組織來提供他們所需的服務。市場失靈理論2/2消費者控制理論1/2出現由消費者直接控制組織現象的環境有: (一)契約失效:產品的品質或數量上的資訊不對稱 (二)獨佔性的組織:只有一個選擇 (三)價值排擠的集體消費財:價值排擠的集體消費財 消費者控制理論2/2由消費者直接控制的組織,多出現於Hansmann所謂的互益型
5、的非營利組織,有兩種: (一)以提供會員財貨消費為主:消費合作社。 (二)以收取會費提供服務為主:同鄉會或各種職業團體。供給面的解釋1/2既然非營利組織無法將其盈餘分配給組織相關個人或團體,為什麼還有人願意出錢出力去創辦非營利組織呢?主要還是由需求面來解釋,以宗教性私立學校的創辦為例,大部份的私立學校創辦者的背景,都是一種意識形意識形態態的組織 。供給面的解釋2/2主要的理由並不是這樣可以產生最大的利潤,而是這樣可以將他們的宗教信仰的效用最大化,宗教興辦的非營利組織有幾項優勢:(一)父母的宗教信仰(二)完全信任(三)取得低成本的自願性勞力與捐贈的財源(四)良好的聲望(五)政治上的優勢,政府優先
6、補助第二節政治學觀點第二節政治學觀點 許多的公共財貨與服務以廣泛地納為政府的責任而必須提供之下,為何非營利部門仍有存在的必要,以補政府在相似的服務或財貨上的量或質的不足,從搭便車的問搭便車的問題、題、類目限制、多樣性、實驗與創新、科層類目限制、多樣性、實驗與創新、科層化化五個觀點來解釋: 搭便車的問題(一)定義:白吃午餐的心理。(二)由雅樂的不可能理論。(三)最好是結合政府以及非營利組織提供的財貨與服務 。 類目限制1/2定義:國家的法律具有類目上或範疇上的強制要求作為或不作為的限制,因此我們把政府是否要提供某一類的服務給其公民的限制性稱作類目限制。 這項服務僅反應了相當小數目人口的看法與觀點
7、,換言之,這是少數人所要的;反之,大部份的人並不認為這服務是需要的,或是值得提供的。 類目限制2/2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當服務或財貨是由政府來提供時,一些必要的限制無可避免,但由非營利來提供時,則相同的限制就不存在。多樣性古典多元主義擁護者指出,與政府本身作一比較,一個非營利志願部門的存在能使社會更具有多樣性。教會興辦教育則提供另一個多樣性的解釋。教育被視為是一種全民普及式享有的權利,而由國家透過強制性的稅收來提供教育服務,這種事情的發生僅僅是有一百年前左右。在那之前,教育是由志願性部門來提供。學者Coleman,Hoffer與Kilgore提出證據指出,私立學校,尤其是那那些天主教興辦的學
8、校教育出來的學生,其在學業上的認知成績要比公立學校的學生來得優異。因此,這項結果導致某些人大力支持教會學校。實驗與創新從歷史的演變來看,在過去,志願部門一直在踐覆實驗者與創新者的角色,幾乎沒有例外的是,每一項重大的社會服務,其緣起的發展都是由志願部門開始的。例如:在歐美地區學校、大學及醫院都是在中世紀時由志願性機構首先創立的。假使某種行動方案的進行程序與方法已被一個志願性組織實驗過,且提出可信的資料數據證明其可行性,則政府可以跟隨使用志願性組織的經驗與證據來做出行動。科層化科層化多元論者強調,當服務變成普及化而移轉為政府負責提供時,不可避免地會犧牲一些服務的多樣性。同時在政治上必順合理化與合法
9、化其行為,這些合起來就產生了典型的官僚繁文縟節的困境,也就所謂的官僚化或是科層化的現象。而志願性部門透過其組織的多樣性而達成多元化的特質,然而它也可以相當程度免於科層化的繁文縟節的缺失。 第三節社會學觀點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近代已經快速發展,而社會學對於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有新的研究領域。因此,在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學解釋方面,分別從歷史的觀點、制度理論、生態學觀點來作以說明一、從歷史的觀點 歷史的觀點,非營利組織的出現,並不是以單一型態的組織模式出現,而是要因應各種不同的目標,然後由各種不同的團體集結而成的一種組織模式。根據diMaggio and anheier 的論點我們可以從三個重要實體分別說明
10、非營利組織第一個是身分團體第二個是專業人員第三個是國家從歷史的觀點第一個是身分團體上流階層的菁英掌控慈善非營利組織的決策階層,藉此監督並控制組織的決策第二個是專業人員專業人員的意識形態和非營利組織相契合第三個是國家整個非營利組織的風潮開始轉移到國家,也就是第三部門政府(third-party government )的日益成長二、制度理論制度理論掌握現代社會高制度化的特性,形成的制度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對於組織的結構、運作、存活有明顯的影響。而制度環境中的組織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合法性,以便取得充分資料來源訊息及支持。制度理論非營利組織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之所以會如此普遍,跟三種制度結構有相當密切關係1.重要的決定:傳統成本小 新的組織成本大 此現象為組織的結構性惰性(structural inertia) 2.公共政策:美國多數非營利組織得成立跟政府的政策方針有密切的關聯 3.觀念風潮:因應環境的變遷而會有不同的解釋。三、生態學觀點生態學本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他們的共同焦點都是注意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主張變遷模式,本質上是由選擇過程的行動所構成。從生態學的觀點,營利部門、非營利組織和公部門三者之間是處在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上,他們的每一項決策都會參考相關的環境因素,才能做出對組織本身最有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