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91579815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唐代的基本制度及其演变一、唐代的行政制度行政、监察二、唐代的法律制度礼制和法制三、唐代的选官制度四、唐代的军事制度五、唐代的经济制度土地、赋役、财政和社会发展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

2、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论韩愈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1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唐承隋制唐承隋制唐承隋制唐承隋制 因时而变因时而变因时而变因时而变 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继往开来一、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政事堂议政议政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门下省门下省审核颁布审核颁布出令出令中书省中书省皇皇 帝帝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3、。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1、唐初的三省 宰相之名2唐初三省制的特点: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唐初三省制的特点: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唐初三省制的特点: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唐初三省制的特点: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

4、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

5、的。2 2 2 2、三省制的瓦解、三省制的瓦解、三省制的瓦解、三省制的瓦解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723)“ “改政事堂号改政事堂号改政事堂号改政事堂号 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中书门下 ,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

6、官志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3唐玄宗十一年的变化唐玄宗十一年的变化4唐唐唐唐“ “中书省之印中书省之印中书省之印中书省之印” ”由此,中书省成为唐中叶以后,最高的决策和行政机构。三省并治发展成为天子之下的丞相行政制度,昭示着中央中枢职官的出现。53、尚书省六部:最高行政机构而非决策机构尚书省在承天门大街之南,称南省、南宫。台省官卿监官决策行政事务64、使职差遣制的流行 唐国史补卷下:唐国史补卷下:“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十采访,始有坐而

7、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观观察察处处置置使使枢枢密密使使观观军军容容使使度度支支使使户户部部使使盐盐铁铁使使节节度度使使临时差遣某官,离开临时差遣某官,离开原职位,去办理某项原职位,去办理某项事务。事罢还职。事务。事罢还职。“使职使职”的固定化和大的固定化和大量的使用,提高了皇量的使用,提高了皇权,分离了中枢决策权,分离了中枢决策机构的职官。对后世机构的职官。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产生重大的影响。7二、地方行政机构 P51二二特点:二级特点:二级虚三级制虚三级制实三级制实三级制8三、监察机构:御

8、史台三、监察机构:御史台天子耳目天子耳目 监察的机构和对象有所不同(略)类似于特务机构的监察;中央机构的日常监察;巡视地方的监察;百官考察性质等勾检制度:行政勾检和财政勾检9第二节、法律制度第二节、法律制度一、唐代的礼制一、唐代的礼制 源于源于“周礼周礼”周礼是中国的一部古代官制典籍,写作年代是春秋时周礼是中国的一部古代官制典籍,写作年代是春秋时期(前期(前770年前年前476年),而全书的补充定型则是在战年),而全书的补充定型则是在战国时期。内容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国时期。内容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本习被列入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之一。无不有义。本习

9、被列入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之一。 中文维基百科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提示:唐代礼法吸收了魏晋以来少数民族的一些元素提示:唐代礼法吸收了魏晋以来少数民族的一些元素10二、法律体系:律令格式二、法律体系:律令格式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物程事。物程

10、事。物程事。” ” 1 1、从开皇律到唐律疏议、从开皇律到唐律疏议开皇、武德、贞观、永徽律、疏律开皇、武德、贞观、永徽律、疏律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唐律基本继承隋开唐律基本继承隋开皇律。唐律完整的皇律。唐律完整的保留到了现在,是现存保留到了现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唐律共法典。唐律共12篇,篇,502条。条。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凡格有二十四篇,以尚书省诸曹为之凡格有二十四篇,以尚书省诸曹为之目,共为七卷。目,共为七卷。盖编录当时制敕,盖编录当时制敕,永为法则,以为故事。永为法则,以为故事。”“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

11、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11专则专则专则专则罪律罪律罪律罪律事律事律事律事律总则总则总则总则34343434条条条条断狱篇断狱篇断狱篇断狱篇18181818条条条条捕亡篇捕亡篇捕亡篇捕亡篇62626262条条条条杂律篇杂律篇杂律篇杂律篇27272727条条条条诈伪篇诈伪篇诈伪篇诈伪篇60606060条条条条斗讼篇斗讼篇斗讼篇斗讼篇54545454条条条条贼盗篇贼盗篇贼盗篇贼盗篇24242424条条条条擅兴篇擅兴篇擅兴篇擅兴篇

12、28282828条条条条厩库篇厩库篇厩库篇厩库篇46464646条条条条户婚篇户婚篇户婚篇户婚篇59595959条条条条职制篇职制篇职制篇职制篇33333333条条条条卫禁篇卫禁篇卫禁篇卫禁篇57575757条条条条名例篇名例篇名例篇名例篇唐唐唐唐律律律律现现现现存存存存最最最最早早早早最最最最完完完完整整整整的的的的中中中中国国国国古古古古代代代代法法法法典典典典,共共共共十十十十二二二二篇篇篇篇,五五五五二二二二条条条条。12亲属间强奸、和奸内乱内乱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蛊毒厌魅不道不道杀官长、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不义不义谋杀或殴打尊长恶逆恶逆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不睦不睦谋

13、背国从伪谋叛谋叛忤逆于直系尊长不孝不孝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谋大逆谋大逆对君主的不敬行为(包括过失犯罪)大不敬大不敬谋危社稷谋反谋反十恶13八议八议八议八议先朝后裔为国宾者议宾有大才艺议能有大勤劳议勤有大德行议贤高级官员议贵皇帝故旧 议故有大功勋议功皇亲国戚议亲“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律”。唐律疏议卷二:。唐律疏议卷二:特权、礼治的突出地位特权、礼治的突出地位14吐吐鲁鲁番番出出土土唐唐律律残残片片15敦煌文书神龙散敦煌文书神龙散颁刑

14、部格残卷颁刑部格残卷敦煌文书开元水敦煌文书开元水部式参卷部式参卷16第三节、官员选拔制度一、学校1、京师学 国子监六学 2、州学、县学 规模小、生徒有限京师学17二、科举考试1、常科与制举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明明 算算明明 书书明明 法法进进 士士明明 经经秀秀 才才常常科科唐代入仕途径有三:科举恩荫特招官与吏(流外)182、科举考试的影响:文官与文笔吴宗国吴宗国徐徐松松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进士科始于隋大

15、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白衣公卿”,又曰,又曰“一品白衫一品白衫”。其艰难。其艰难谓之谓之“三十老明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少进士”其有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卷一唐摭言卷一19文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庶族政治文士文化控制思想加强教育20三、铨选制度有出身的人 前资官 参加中央官员的选拔考试资格与任职

16、的关系问题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铨,尚书、侍郎分主之”。“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上于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上于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

17、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奏受”皆给以符,谓之皆给以符,谓之“告身告身”。凡官已受成,皆廷谢。凡官已受成,皆廷谢”。21第四节、军事制度及其演变一、府兵制一、府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是一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是一种种兵农合兵农合的的征兵制征兵制的兵役制度。的兵役制度。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新唐书卷五新唐书卷五兵兵志:志:“人具弓一,矢三十,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氈帽、氈装、大觿、氈帽、氈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行藤皆一,

18、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而出给之”。府兵制的历史较为悠久木兰辞:木兰辞:昨夜见军帖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军书十二卷 卷卷卷有爷名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愿为市鞍马 从从此替爷征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南市买辔头 北北市买长鞭市买长鞭22 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折冲府”。在唐代,折冲。在唐代,折冲府共有府共有600多个,分为三等,上府有府兵多个,分为三等,上府有府兵

19、1200人,中府人,中府1000人,下府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这人。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这600多个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其中大约多个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其中大约40设置在关中地区,设置在关中地区,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折冲府的这种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折冲府的这种分布特点,目的是分布特点,目的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地方的控制力。唐发兵鱼符唐发兵鱼符新唐书卷五兵志:“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23唐律疏议卷一

20、六擅兴唐律疏议卷一六擅兴 :“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丁 ”。二、募兵制二、募兵制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越严重。 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是募兵制。新唐书卷五新唐书卷五兵志:兵志:“府

21、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长从宿卫”,明年,明年,更号曰更号曰彍骑彍骑”。24三、征兵制与募兵制的关系 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

22、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节度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的兵是由节度使自行使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的兵是由节度使自行招募的。这样,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招募的。这样,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而且,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而且,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了。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布局不复存在了。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军费

23、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大大增加了。 “汉唐宋军制之得失瞭然明白,就其三者而论之,宋之禁军不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事可遽复,古之渐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然唐行之未百年而中变者,何也?.太宗远矣,而子孙不能守,唐遂因以衰,而至于后世之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轻改,而于兵尤当加慎重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七严武备军伍之制 25第五节第五节 唐代经济制度及其演变唐代经济制度及其演变一、土地制度一、土地制度1、均田制:与隋朝相比,数量相同,限制妇女。、均田制:与隋朝相比,数量相同,限制妇女。 不同:授田年龄缩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授权范围;不同:

24、授田年龄缩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授权范围;贵族授田(职田)更优厚;部分开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贵族授田(职田)更优厚;部分开对土地买卖的限制。2、屯田与营田制。军事性质。、屯田与营田制。军事性质。 北方边地。屯戍、补贴军粮等。中央与藩镇财政之争。北方边地。屯戍、补贴军粮等。中央与藩镇财政之争。3、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均田不行、屯田不立、田庄、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均田不行、屯田不立、田庄 26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均田之法均田之法“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为

25、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职田职田“凡官人授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凡官人授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27二、赋役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二、赋役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1、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丁定役,但丁的授田却不足。农民实际负担并不比隋代

26、以丁定役,但丁的授田却不足。农民实际负担并不比隋代轻。因土地兼并不常见,吏治清明,故百姓勉强可度日。轻。因土地兼并不常见,吏治清明,故百姓勉强可度日。“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国家财政的运行是建立在有效控制人丁基础之上的。因此,户籍管理制度尤为严格。282、户籍制度:乡里、坊市、户籍制度:乡里、坊市人籍制度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人籍制度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 “百

27、户为百户为里里,五里为,五里为乡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坊,郊,郊外为外为村村。里及村、坊皆有。里及村、坊皆有正正,以司督察。,以司督察。里正里正兼课植农桑,兼课植农桑,催促赋役。催促赋役。凡男、女始生为凡男、女始生为黄黄,四岁为,四岁为小小,十六岁为,十六岁为中中,二十有一为,二十有一为丁丁,六十为,六十为老老。每一岁一造。每一岁一造计帐计帐,三年一,三年一造造户籍户籍。县县以籍成于以籍成于州州,州成于,州成于省省,户部总而领焉。,户部总而领焉。” ”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参看:唐开元十年沙洲悬泉乡户籍残卷参看:唐开元十年沙洲悬泉乡户籍残卷29303、

28、两税法、两税法背景:背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土地兼并日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口籍帐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口籍帐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产生:产生: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

29、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加税加税加税加税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 实行:实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正月 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法。原则原则: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

30、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31方法:方法:百姓的赋税主要由百姓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谷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谷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一部分为税钱,按户等高一部分为税钱,按户等高下征收。下征收。影响影响:国家对百姓赋税征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31、。 减化税制扩大税基培养税源增加收入32第六节、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第六节、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业一、农业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耕地、生产工具、水利、赋役等人口、耕地、生产工具、水利、赋役等 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耕地、人口、农产物品种、副产品、农作物产量、物价、耕地、人口、农产物品种、副产品、农作物产量、物价、耕作技术、农产品的商品化、市镇经济的繁荣等。耕作技术、农产品的商品化、市镇经济的繁荣等。主要经济符号:曲辕犁实际耕地面积达到800至850万顷之间。仓储丰实 物价便宜 33 何炳棣先生最近在其中国历代土地数字实考中,

32、不但论证了历代耕地面积数字均不甚可靠,就是所谓“打量画图”及“清丈”等,也都未必出自实测。他更断言:“六百年来最为传统及当代史家称道的明初各地履亩丈量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二、手工业二、手工业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用青、黄、绿制成的用青、黄、绿制成的“唐三彩唐三彩”。 34精品为“缭绫”,产量较多者为绢和绵。益州、扬州和定州的织锦 3536邢州的白瓷,赵州的青瓷,皆享有盛名。陶瓷工人用青、黄、绿制成的“唐三彩”,色泽鲜艳,誉满中外。 37三、商业和城市城市中坊市制度城市中坊市制度及其

33、打破及其打破 长安城周围有七十余里,居民三十多万户,有数千家店铺,长安城周围有七十余里,居民三十多万户,有数千家店铺,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亚洲各国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除了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商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除了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商人外,还居住着来自波斯、大食等西方国家的使者、学者人外,还居住着来自波斯、大食等西方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洛阳、益州、广州、扬州等城市也十分繁华富庶。和商人。洛阳、益州、广州、扬州等城市也十分繁华富庶。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中外交往十分频繁。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向全国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中

34、外交往十分频繁。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向全国各地。扬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唐朝对外的各地。扬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唐朝对外的水陆交通也很发达,它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交往十水陆交通也很发达,它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交往十分密切。分密切。 38长安、洛阳与长安、洛阳与“扬一益二扬一益二”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商品日益增多,交换非常活跃。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商品日益增多,交换非常活跃。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为纺织品、装饰品、木制用具、器皿、盐、糖、茶、粮食为纺织品、装饰品、木制用具、器皿、盐、糖、茶、粮食和药材等,基本靠市场供应。交换的媒介

35、为布帛和铜钱。和药材等,基本靠市场供应。交换的媒介为布帛和铜钱。形成了许多商业中心。黄河流域有长安、洛阳、开封、太形成了许多商业中心。黄河流域有长安、洛阳、开封、太原、定州(河北定县)等;长江中下游有越州(浙江绍兴)原、定州(河北定县)等;长江中下游有越州(浙江绍兴)、谭州(湖南长沙)、荆州等;西北有兰州、凉州等;西、谭州(湖南长沙)、荆州等;西北有兰州、凉州等;西南有成都、桂林等;南方有交州、广州等;沿海地区有杭南有成都、桂林等;南方有交州、广州等;沿海地区有杭州、扬州、泉州(福州)、登州(山东蓬莱)等。其中洛州、扬州、泉州(福州)、登州(山东蓬莱)等。其中洛阳、扬州、长安最大,也最为繁华。

36、阳、扬州、长安最大,也最为繁华。柜坊和飞钱柜坊和飞钱标志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标志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宋代经济一起讲授与宋代经济一起讲授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39四、社会生活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全书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隋唐五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全书一方面从总体上概述了隋唐五代的时代特点、人口分布、阶级结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层政权和宗族乡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具体而细致地剖析了隋唐五代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社会风俗和精神生活。书中还附有上百幅精美的图片,有助于读者具体、形象地观照隋唐五代社会生活的原貌。李斌城、李斌城、李锦绣、李锦绣、张泽咸、张泽咸、吴丽娱、吴丽娱、冻国栋、冻国栋、 黄正建黄正建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