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驻马店市驿城区基础教研室 杨东亮一、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1、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取得显著进展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取得显著进展化学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课堂;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化学学习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整体提升。l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l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亟待得到切实重视l课堂教学期待开放与实效双赢l知识教学需要转变观念和范式l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要求常态化l多样
2、化发展性评价任重道远l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与先进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o初中化学课程基本是在九年级(初中三年级)开设,教学受到中考的严重影响,一年课程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应试教学和大题量训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o由于观念陈旧、课时紧张、实验员缺少、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没有得到基本保障;o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存在教学实效性问题。加强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优化核心知识的教学,从而在现有条件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再认识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v课程标准是教材
3、、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v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v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v课程标准是备好课、上好课、考出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v所以说学好新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三、修订的依据和原则修订的依据和原则1、修订的具体依据n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n2.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n3.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n4.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2、修订的基本原则n1.从未来社会
4、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创新能力,立足科学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n2.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适当降低某些条目要求(如从“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并修改了有关“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和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低水平的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严格控制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n3.保持标准(实验稿)原有结构和基本框架不变。n4.修订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
5、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n5.高度重视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n6.针对实验中的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n7.增加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 四、概说修订一是前言部分“课程性质”的阐述进一步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课程理念” 着眼于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文字表述更通俗易懂,便于初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目标要求”的水平划分、操作性、层次性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明确。二是对课程目标部分,突出基础性,明确化学核心知识,并细化要求,加强了“过程与
6、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部分目标;对学生定量计算、宏微观转换的能力目标要求适当降低;目标的文字描述更具体和具有操作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o三是对内容标准部分,关注初中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具体界定了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内容的要求,确定学生必做的化学实验,增删某些知识点,适当调整某些核心知识的学习水平层次等。“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某些活动任务的设计考虑各地的实验资源,操作性更强。o四是对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更有针对性,增加新的行之有效的案例供教学参考。o1.对“导言”的修订o2.对“课程性质”的修订o3.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修订o4.对“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一)对第一
7、部分“前言”的修订关于“导言”的修订o主要是对表述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了修改。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明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20012011教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课标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关于化学的概念关于“课程性质”的修订o修订后的
8、“课程性质”表述显得思路更清晰,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性质”内容中还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项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实验的地位与作用。修订后的“课程性质”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阐述更加全面和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修订o首先,强化乐学,增强信心,培养能力,树立志向。o其次,平等相待,三维发展,差异推进,素养为上。o第三,联系生活,注重实际,学会分析,解决问题。o第四,主动探究,态度科学,转变学法,培育创新。o第五,创设情景,推动
9、文明,和谐共处,持续发展。o最后,多样评价,双基为主,能力为重,情态引路。主要有如下原则:主要有如下原则:o 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统一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统一 o 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 o 知识结构与认知规律统一知识结构与认知规律统一 o 掌握双基和发展智能统一掌握双基和发展智能统一 o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2.方法性原则方法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1)陈述性内容。如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关史料和资料介绍,等等。这类内容一般宜采用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思考讨论思考讨论表达交流表达
10、交流归纳总结归纳总结(2)程序性内容。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实验操作技能,等等。这类内容一般宜采用模仿练习的学习方式:观摩示范观摩示范模仿学习模仿学习理解掌握理解掌握应用实践应用实践(3)探究性内容。如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金属活动顺序等。这类内容一般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反思评价反思评价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o标准(2011版)将以前的“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整个构思和框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同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在内容的表述方式和表述次序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显得层次
11、更分明,思路更清晰。课程标准中有关行为性动词的说明类别类别水平水平行为动词行为动词认知性从低到高知道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理解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技能性从低到高模仿操作模仿操作、初步学习独立操作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体验性从低到高经历经历、体验、感受认同认同、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内化内化、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二)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修订o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的构建框架和基本思路均未进行大的改变,仍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12、观”三维课程目标呈现,个别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三维目标的来由o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o传统教学目的的科学归纳o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o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o【科学时报【科学时报 王学健报道】王学健报道】中国科协11月25日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必要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崇尚科学精神
13、的公民比例为64.94%。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物质构成的奥秘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2、身边的化学物质身边的化学物质:发展兴趣、理解化学、建立基本概念、形成基本观念的基础,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载体,体会STSE与化学价值的感性知识。 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
14、构成的奥秘:从原子、分子水平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发展化学兴趣的关键。4、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条件、本质与规律,形成变化观、体会控制利用化学变化的价值。5、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发展:认识STSE,了解化学科学的价值。三维目标如何把握?o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o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o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o3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的落实o落实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科学素养。落实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科学
15、素养。o不是写在纸上,用来应对各级检查。不是写在纸上,用来应对各级检查。中学化学课程的价值?化学基本观念学科方法学科思想科学探究的过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化学观念o元素观o物质微粒观o物质变化观o物质分类观o物质结构观(物质结构的层次性、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o化学价值观o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目标和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修订o1.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o2.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o3.降低了一些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o4.更新了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o(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o(2)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
16、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o(3)删去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o(4)增加少量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加强实验的针对性。1.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2.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o3.降低了一些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n4.更新了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四)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修订o1.对“教学建议”的修订。o2.对“评价建议”的修订。o3.对“教材编写建议”的修订。o4.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的修订。1.对“教学建议”的修订。o根据课程实施的经验和问题标准(2011版)重写了教学建议,确立建议新的框架结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11个教学要点,阐述了
17、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它既包括标准实验稿中7条教学建议的内容,又增加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给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还配备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例4、例5)进行说明,真正体现了“教学建议”的指导功能。 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原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采用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则指导下采用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技术的总和。 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和不变因素灵活多变的因素 教学策略交流讨论2.2
18、.对对“评价建议评价建议”的修订。的修订。l(1)标准(2011版)的“评价建议”,改变了实验稿中从四个方面笼统地阐述化学新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的建议,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五个方面,对学业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指导。l(2)增加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修订后的课标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增加了11个课程指导案例,这是本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 这使广大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有了可供学习与参考的基本操作范例。希望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
19、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3.对“教材编写建议”的修订。v对原有的建议和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特点,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提出新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如增加了“(一)根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增加了“(六)采用生活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等。 v(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v(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v(三)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v(四)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
20、践题的比例v(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v(六)采用生动多样的虽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4.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的修订。o根据现实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调整建议的框架结构,提出了8个方面的实用且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突出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组织、教与学经验的总结等,并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完整的实例“山中之宝-石灰石”,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二)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三)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五)及时总结教师和学生教学实践的经验(六)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七)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八)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学习建议只有学好才能用好o静心通读。o细嚼领悟。o备课必用。o行动研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