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培训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91550768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安全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电气安全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电气安全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电气安全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电气安全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安全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安全培训(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气安全电气安全培训培训.基本电路构成电气安全的特点电气安全基本知识触电防护接地与接零漏电保护电气安全风险分析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手用电动工具安全使用触电急救措施电气火灾处理电气挂牌/上锁电气安全主要内容.基本电路构成.。220V火线火线零线零线电电表表保险丝保险丝闸刀开关闸刀开关插座插座 电灯电灯地线开关开关家庭用电工业用电.电气安全的特点v 抽象性 看不见、听不见、嗅不着(尤其是静电和电磁辐射)。v 广泛性 强电弱电、直流交流、静电流电、高压低压、工业农业、生产生活。v 综合性 既有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组织管理方面。.一、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三种:电击、电伤和电磁场伤害。2

2、、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破坏人体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 正常功能。 3、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用和机械效应对人体的 伤害;主要是指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溅出烫伤等。 电磁场生理伤害是指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人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的症状。 4、 一般认为:电流通过人体的心脏、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性比较大,特别是电流通过心脏时,危险性最大。所以从手到脚的电流途径最为危险。 5、触电还容易因剧烈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并造成摔伤、坠落等二次事故。 电气安全基本知识.二、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二、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A. 绝缘、屏护和间距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B.采用安全

3、电压 C.接地和接零 D D. 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E.加强绝缘 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绝缘、屏护和间距1、绝缘 它是防止人体触电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瓷、 玻璃、云母、橡胶、木材、胶木、塑料、布、纸和矿物油等都是常用的绝缘材料。 应当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会丧失绝缘性能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遭到破坏,丧失绝缘性能。 2、屏护 即采用遮拦、护照、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 电器开关的可动部分一般不能使用绝缘,而需要屏护。高压设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 3、间距 就是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除用防止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外,还能起到防止火灾、防止混线、方便操作的作用。在低压工作中,最小

4、检修距离不应小于0.1米。 触电防护.触电防护安全电压安全电压v 使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允许范围的电压值,也称安全特低电压。v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的接触电压限值(相当于安全电压)为50V、并规定25V以下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 v我国规定工频电压有效限值为50V,直流电压的限值为120V。潮湿环境中工频电压有效值限值为16V,直流电压限值为35V。降v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42V、36V、24V、12V和6V为安全电压的额定值。.触电防护安全电压安全电压v凡特别危险环境使用的携带式电动工具应采用42V安全电压;v凡手提照明灯、高度不足2.5米的一般照明灯,如果没有特殊安全结构或安全措

5、施,应采用42伏或36伏安全电压。凡金属容器内、隧道内、水井内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的特别危险环境或特别潮湿环境应使用的手提照明灯采用12V安全电压;v水下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6V安全电压。.接地保护的概念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带电导体意外带电造成危险,将该电气设备经保护接地线与深埋在地下的接地体紧密连接起来的做法叫保护接地。由于绝缘破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都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如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照明器具及其它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应予以接地。一般低压系统中,保护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欧姆。 常见设备接地常见设备接地(1)电机、变压器、电器、

6、携带式及移动式用电器具的外壳。 (2)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 (3)配电屏与控制屏的框架。(4)电缆外皮及电力电缆接线盒、终端盒的外壳。接地与接零.接地与接零常见设备接地常见设备接地(4)电缆外皮及电力电缆接线盒、终端盒的外壳。 (5)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敷设的钢索及起重机轨道。 (6)装有避雷器电力线路的杆塔。 (7)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上的开关、电容器等电力装置的外壳及支架。.接地与接零接地与接零接零保护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零线紧密地连接起来。应当注意的是,在三相四线制的电力系统中,通常是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同时接地、接零,这就是所谓的重复接地保护措施,但还应该注意,

7、零线回路中不允许装设熔断器和开关。.v漏电保护原理 利用漏电时线路上的电压或电流异常,自动切断故障部分的电源。v漏电保护装置常用类型 电压型; 电流型(零序电流型、泄漏电流型); 中性点型。 漏电保护.漏电保护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v适用于接地或不接地系统设备的漏电保护;可单独使用,也可与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同时使用。v 漏电保护装置中继电器的接地体应与设备的接地体和接地线分开。电流型漏电保护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装置v零序电流型分电磁式、电子式两类;适用于接地或不接地系统设备或线路漏电保护。 v泄漏电流型灵敏度高,既能反映零序电流,也能反映泄漏电流。只能用于不接地系统。.漏电保护中性

8、点型漏电保护装置中性点型漏电保护装置v只能用于不接地系统。中性点型漏电保护装置. 电力相关的风险 预防措施:1、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2、联系设备操作人员,确认作业前的停电、验电和挂牌上锁步骤; 坠落(高空作业)风险预防措施:1、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2、安全使用梯子3、确认作业周围安全护栏牢固。电气安全风险分析. 机器和工具相关的风险预防措施:1、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2、工具正确拿放使用;3、严格遵守电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化学风险预防措施:进入煤气区域作业时应佩戴CO报警器,防产生静电,引起爆炸。 单独作业风险预防措施:作业时应保证周围有人员监护电气安全风险分析.1、不得随便乱动或私自

9、修理车间内的电气设备。2、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闸刀开关、按扭开关、插座、插头以及导线等,必须保持完好,不得有破损或将带电部分裸露。 3、不得用铜丝等代替保险丝,并保持闸刀开关、磁力开关等盖面完整,以防短路时发生电弧或保险丝熔断飞溅伤人。 4、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装置,保证连接牢固。 5、在移动电风扇、照明灯、电焊机等电气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保护好导线,以免磨损或拉断。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不可令电源超负荷工作.6、在使用手电钻、电砂轮等手持电动工具时,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工具外壳要进行防护性接地或接零,并要防止移动工具时,导线被拉断,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

10、套并站在绝缘板上。7、在雷雨天,不要走进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周围20米内。当遇到高压线断落时,周围10米之内,禁止人员进入;若已经在10米范围之内,应单足或并足跳出危险区。 8、对设备进行维修时,一定要切断电源,并在明显处放置“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及上锁处理。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由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及维修电器、电闸及插座.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手湿时切勿触手湿时切勿触摸电器、插座摸电器、插座切勿带电清切勿带电清理电器理电器移动电器设备时,移动电器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必须切断电源。.在使用手电钻、电锤、角磨机、手砂轮机等手持电动工具时,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工具外壳要

11、进行防护性接地或接零,并要防止移动工具时,导线被拉断,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并站在绝缘板上。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手持移动照明应采用安全电压。手用电动工具安全使用.A、触电急救的原则触电急救,应坚持迅速,就地,准确,坚持的原则。 B、触电应急措施1、发生触电事故,现场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并用现场得到的干燥木棒或绳子等非导电体使触电人员脱离带电体。2、组织现场人员将伤员立即脱离危险地方,进行抢救。 3、将伤员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仰卧在平地上并立即使用氧气袋呼吸(或人工呼吸)同时进行体外心脏按压。 4、立即拨打120与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受伤程度、联系电话,并到路口接应。5、

12、通知有关负责人。触电急救措施.触电急救措施电源未切断前不可解除伤者若电源未能切断,应用不导电的物体移开电源或电线u切勿用潮湿的工具或金属物拨开电线;u切勿用手触及带电者;u切勿用潮湿的物件搬动电者;.立即切断电源,查看有无触电人员,实施抢救;用灭火器或车间备用灭火砂将火扑灭;无法切断电源时,应用不导电的灭火剂灭火,不要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推荐使用CO2灭火器;迅速拨打110或119报警电话;警告:u电源未切断时,切勿把水浇到电气用具或开关上;u如果电气用具或插头仍在着火,切勿用手碰及电气用具的开关。u发现电线段落在地上,不要用手直接去捡;电气火灾处理.电气挂牌/上锁挂牌上锁六步骤挂牌上锁六步骤1 1、准备工作、准备工作2 2、停机、停机3 3、隔离、隔离4 4、挂牌上锁、挂牌上锁5 5、控制、控制6 6、核实、核实TO/LO卸锁撤牌三步骤卸锁撤牌三步骤1.1.恢复恢复作业区作业区2.2.通知人员通知人员3.3.撤下所上之锁,所挂之牌撤下所上之锁,所挂之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