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效应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效应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体心理与管理之二群体心理与管理之二群体心理效应与管理群体心理效应与管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了解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类型;一、了解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类型;二、了解社会惰化效应的含义、掌握相二、了解社会惰化效应的含义、掌握相应的管理对策应的管理对策 社社会会促促进进是是指指当当他他人人在在场场或或与与他他人人一一起起活活动动时时,个个体体行行为为效效率有提高的现象。率有提高的现象。 扎荣茨的蟑螂行为研究扎荣茨的蟑螂行为研究(一)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效应:(一)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效应:2 2、他人在场的两种类型:、他人在场的两种类型:观众效应观众效应结伴效应结伴效应你在哪个教室里听讲注意力
2、更集中?你在哪个教室里听讲注意力更集中?问题:问题: 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否会影响你的努力程度?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否会影响你的努力程度? 现在老师派你去参加心理学的现在老师派你去参加心理学的知识竞赛,你已经花了两天的时间知识竞赛,你已经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准备资料。然而老师又告诉你原去准备资料。然而老师又告诉你原来这个竞赛要小组参加,安排了另来这个竞赛要小组参加,安排了另位三位同学跟你组成小组参加竞赛位三位同学跟你组成小组参加竞赛, ,这时你会怎么办?这时你会怎么办?提高提高个人个人努力程度努力程度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影响降低降低个人个人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社会促进社会促进社会惰化社会惰化(
3、二)社会惰化效应(二)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社会惰化效应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时偏少的现象。 6363公斤公斤53.353.3公斤公斤3131公斤公斤拔河实验拔河实验2 2、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1 1)责任分散)责任分散 (2 2)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3 3)个体的)个体的不公平感不公平感 事情事情怎么样解决社会惰化的问题怎么样解决社会惰化的问题?如何安排如何安排10名学生名学生打扫教室打扫教室呢呢?3 3、社会惰化效应的管理对策、社会惰化效应的管理对策(
4、1)公布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工作成绩;)公布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工作成绩;(4)使群体成员的绩效可以被单独的评估。)使群体成员的绩效可以被单独的评估。(2)帮助群体成员正确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帮助群体成员正确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3)将大群体分为若干个小规模的群体;)将大群体分为若干个小规模的群体;(三)从众效应(三)从众效应v 1、从众的概念从众的概念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
5、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从众或顺从。v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众心理: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而他并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
6、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v亨利亨利法布尔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干松毛虫
7、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 从众心理视频从众心理视频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方面因素2.情境方面因素3.个人方面因素1、“风险转移”的案例。v1)1961年斯托纳:海伦困境,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风险转移”。v2)在讨论中,不同的看法会趋于统一。人们趋于统
8、一所得出的观点往往比他们原始观点所得出的平均值更倾向于冒险。(四)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吗? 海伦困境海伦困境v 海伦是一名很有创作天赋的作家,但是迄今为止海伦是一名很有创作天赋的作家,但是迄今为止她都是依靠写通俗的西部小说过着还算舒适的生活。她都是依靠写通俗的西部小说过着还算舒适的生活。最近,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部可能会最近,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部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如果这部小说能够完成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如果这部小说能够完成并且被人们接受的话,它可能会在文坛产生举足轻并且被人们接受的话,它可能会在文坛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她事业
9、的发重的影响,而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她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又或展。另一方面,如果她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又或者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么她将耗费大量的者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么她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v设想你正在给海伦提建议。请指出你所认为的她会尝设想你正在给海伦提建议。请指出你所认为的她会尝试写这部小说的最低可能性。当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试写这部小说的最低可能性。当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机率至少为多少时,海伦会尝试着写这部小说?机率至少为多少时,海伦会尝试着写这部小说?v在给出自己的建议后,每在给出自己的建议后,每5
10、5个人被安排在一起进行讨个人被安排在一起进行讨论,并就每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你认为群体决策和个论,并就每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你认为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会有差别吗?群体会倾向于更大的冒险还是谨人决策会有差别吗?群体会倾向于更大的冒险还是谨慎呢?慎呢?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结果证明:v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即我们所说的即我们所说的“风险转移风险转移”。v1、群体极化实验:很多研究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群体极化实验:很多研究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v 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v2、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日常生活
11、中的群体极化。v1)学校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倾向。)学校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倾向。v2)社区中的群体极化: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会逐)社区中的群体极化: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会逐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v3)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v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相同目的的的人集结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1 1、信息影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信息影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2 2、规范影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
12、己和其、规范影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他成员。他成员。1 1)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 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被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被“ “参照参照群体群体” ” (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而且当我(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而且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
13、更为强烈。对极化的解释(两种理论): v2)“人众无知人众无知”现象现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倾向。人们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更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v3)自我服务偏见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v4)人众无知例子人众无知例子:阅读一篇很难理解的文章,却无人寻求帮助。被试认为那些没有寻求帮助的人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任何帮助。 1、 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深入讨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深入讨论社会惰化的现象在哪些中情景较少论社会惰化的现象在哪些中情景较少出现出现?思考讨论:思考讨论: 2 2、群体心理除了这两大效应、群体心理除了这两大效应之外,还有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分之外,还有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分别体现了哪些群体心理效应?别体现了哪些群体心理效应? 课后预习课后预习:群体规范相关内容群体规范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