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8934580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检测技术第一章(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本章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误差分类、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以及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等,他们是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一、

2、测量的一般概念一、测量的一般概念二、测量方法分类二、测量方法分类 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一、测量的一般概念一、测量的一般概念 v测量测量(measurement)(measurement):以确定被测对象的属性和量值以确定被测对象的属性和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为目的的全部操作。v检测:检测:检测是意义更为广泛的测量。测量信号检检测是意义更为广泛的测量。测量信号检出(极为重要)。出(极为重要)。v检测过程:检测过程:信息提取、信号转换存储与传输、显示信息提取、信号转换存储与传输、显示记录、分析处理。记录、分析处理。 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

3、及方法二、测量方法分类二、测量方法分类 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获得测量值的方法可分为根据获得测量值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直接测量和和间接测量间接测量; 根据测量方式可分为根据测量方式可分为偏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根据测量条件不同可分为根据测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与与不等精度测量不等精度测量; 根据被测量变化快慢可分为根据被测量变化快慢可分为静态测量静态测量与与动态测量动态测量; 根据测量敏感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可分为根据测量敏感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可分为接触式测接触式测 量量与与非接触

4、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 1. 1.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间接测量 在使用仪表或传感器进行测量时,测得值直接与标准量进行比较,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直接得到被测量的数值,这种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 被测量与测得值之间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y=x 式中: y被测量的值 x直接测得值。 间接测量间接测量 - - 被测量无法或不易进行直接测量被测量无法或不易进行直接测量 自变量自变量目标变量目标变量 负载电阻功率负载电阻功率 = = 电压电压 电流电流(直接测量)(直接测量) 2. 2. 偏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用仪表指针的位移(即偏差)决定被测量的量值,这种测量方法称为偏

5、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 例:弹簧秤例:弹簧秤 用指零仪表的零位反映测量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测量系统平衡时,用已知的标准量决定被测量的量值,这种测量方法称为零位式测量零位式测量。例:天平称量物体例:天平称量物体 2. 2. 偏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 零位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3. 3. 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若影响和决定误差大小的全部因素(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如由同一个测量者,用同一台仪器,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 有时在科学研究或高精度测量中,往往在不同的测量条件下,用不同精度的仪表,不同的测量

6、方法,不同的测量次数以及不同的测量者进行测量和对比,这种测量称为不等精度测量不等精度测量。 4. 4.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认为是固定不变的,对这种被测量进行的测量称为静静态态测测量量。静态测量不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若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对这种被测量进行的测量称为动态测量动态测量。 静态测量静态测量 对缓慢变化的对象进行测对缓慢变化的对象进行测量亦属于量亦属于静态测量静态测量。 最高、最高、最低最低温度计温度计动态测量动态测量 地震测量振动波形接触式测量接触式测量 5. 5. 接触测量与非接触测量接触测量与非接触测量非接触式测量

7、非接触式测量 例:雷达测速例:雷达测速车载电子警察车载电子警察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一、真值的概念一、真值的概念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一、真值的概念一、真值的概念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一、真值的概念一、真值的概念 1. 真值:真

8、值: 真值即真实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测量客观存在的实际值。真值即真实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测量客观存在的实际值。(Ao) (1)真值通常是个未知量。)真值通常是个未知量。 (2)真值难以测量到。)真值难以测量到。 原因:原因: 测量对象、仪表、方法、人受到本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影测量对象、仪表、方法、人受到本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影 响,且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化。响,且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化。 测量过程可能改变对象状态,结果已不是对象本来面貌。测量过程可能改变对象状态,结果已不是对象本来面貌。(3)测量的目的:求得被测量真值的逼近值。精度越高的仪表,其测量)测量的目的:求得被测量真值的逼近值。精度越高

9、的仪表,其测量 值越逼近真值,精度反映了对真值的逼近程度。值越逼近真值,精度反映了对真值的逼近程度。(4)测量不必单纯追求精度,在工程上对给定的测量任务只需达到工程)测量不必单纯追求精度,在工程上对给定的测量任务只需达到工程 需要的精度。需要的精度。 2.真值的种类:真值的种类:(1)理论真值(绝对真值):理论上证明正确的值。)理论真值(绝对真值):理论上证明正确的值。(2)规定真值:国际上公认的某些基准量。)规定真值:国际上公认的某些基准量。 例:例: 82年国际计量局米定义咨询委员会提出新的米定义:年国际计量局米定义咨询委员会提出新的米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在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

10、2458秒时间间隔内行进的路程。秒时间间隔内行进的路程。”(3)约定真值()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相对真值)(相对真值)x0: 测量仪表按精度不同分为若干等级。上一等级的仪表示测量仪表按精度不同分为若干等级。上一等级的仪表示值即为下一等级的真值。值即为下一等级的真值。 实际测量中,以无系统误差情况下足够多次测量所获一实际测量中,以无系统误差情况下足够多次测量所获一列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约定真值。列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约定真值。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一、真值的概念一、真值的概念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

11、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测量误差是测得值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由于真值往往不知道,因此测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测量获取被测量的真实值。 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传感器本身性能不十分优良,测量方法不十分完善,外界干扰的影响等,造成被测量的测得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因而测量中总是存在误差。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v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值。测量值X X和真值和真值X X0 0之差。之差。 X XX XX X0 0v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绝对误差X X和被测量真值和被测量真值X X0 0之比。之比。v引用误差引用误差。绝对误差。绝对误差X X与仪表

12、的满量与仪表的满量程之比。程之比。1、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可用下式定义绝对误差可用下式定义: :=x-x0 式中式中: :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 x测量值;测量值; x0 0真值。真值。 绝对误差是有正、负并有量纲的。采用绝对误差表示测量绝对误差是有正、负并有量纲的。采用绝对误差表示测量误差,不能很好说明测量质量的好坏。例如,在温度测量时,误差,不能很好说明测量质量的好坏。例如,在温度测量时,绝对误差绝对误差=1=1,对体温测量来说是不允许的,而对钢水温度,对体温测量来说是不允许的,而对钢水温度测量来说是极好的测量结果,所以用相对误差可以比

13、较客观地测量来说是极好的测量结果,所以用相对误差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测量的准确性。反映测量的准确性。 (2) 实际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 实际相对误差的定义由下式给出:实际相对误差的定义由下式给出: 式中:式中:实际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 一般用百分数给出;一般用百分数给出;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 x0约定真值。约定真值。 实实际际测测量量时时用用测测量量值值x x代代替替约约定定真真值值x0进进行行计计算算,这这个个相相对对误差称为标称(示值)相对误差,误差称为标称(示值)相对误差, 即即 (3) 引用误差引用误差 引引用用误误差差是是仪仪表表中中通通用用的的一一种种误误差差表表示示方方法法。

14、 它它是是相相对对于于仪仪表表满满量量程程的的一一种种误误差差,又又称称满满量量程程相相对对误误差差,一一般般也也用百分数表示。用百分数表示。 即即 式中:式中: 引用误差;引用误差;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 最大引用误差引用误差 如果以测量仪表整个量程中,可能出现的绝对误差 最大值max代替,则可得到最大引用误差 式中:式中: 最大引用误差;最大引用误差; maxmax最大允许绝对误差。最大允许绝对误差。 最大引用误差引用误差 仪仪表表精精度度等等级级是是根根据据最最大大引引用用误误差差来来确确定定的的。例例如如,0.50.5级级表表的的引引用用误误差差的的最最大大值值不不超超过过0.5%0.

15、5%;1.01.0级表的引用误差的最大值不超过级表的引用误差的最大值不超过1%1%。 解:根据精度定义表达式可以得出 此温度传感器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3.检验某点的最大绝对误差为4,大于3,故此传感器不合格。例1-1:一台精度等级为0.5级,量程范围6001200的温度传感器,它最大允许绝对误差是多少?检验时某点最大绝对误差是4,问此表是否合格? 例:例:1 12 2 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 0200200,精度为,精度为0.50.5级,试求:级,试求: 1 1)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 A. 1A. 1 B. 0.

16、5 C. 10 D. 200 B. 0.5 C. 10 D. 200 2 2)当示值为)当示值为202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100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 。 A. 1 B. 5A. 1 B. 5 C. 1C. 1 D. 10D. 10ABC 显然,精度等级已知的测量仪表只有在被测量值接近满量程时,才能发挥它的测量精度。因此,使用测量仪表时,应当根据被测量的大小和测量精度要求,合理地选择仪表量程和精度等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测量精度。 v系统误差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

17、符号均保持不变,或当条件改变时,误差按某一确定符号均保持不变,或当条件改变时,误差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规律变化。v随机误差随机误差 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没有确定的变化规律。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没有确定的变化规律。v粗大误差粗大误差 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由于测量人员粗心,不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由于测量人员粗心,不正确的使用仪器,测量时读错数据,计算中发生错误正确的使用仪器,测量时读错数据,计算中发生错误等原因造成的误差。等原因造成的误差。2、测量误差的分类1 1)系统误差的产生)系统误差的产生

18、 检测装置本身性能不完善、测量方法不完善、测量者检测装置本身性能不完善、测量方法不完善、测量者对仪器使用不当、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原因都可能产生系对仪器使用不当、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原因都可能产生系统误差。例如,某仪表刻度盘分度不准确,就会造成读统误差。例如,某仪表刻度盘分度不准确,就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从而产生恒值系统误差。温度、气压等数偏大或偏小,从而产生恒值系统误差。温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仪表电池电压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仪表电池电压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则可能产生变值系统误差。渐下降,则可能产生变值系统误差。 (1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Er

19、ror)2 2)系统误差的消除)系统误差的消除b b)引入修正值进行校正)引入修正值进行校正c c)检测方法上消除或减小)检测方法上消除或减小a a)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确定修正值(温度、湿度、频率修正等)确定修正值(温度、湿度、频率修正等)测量前测量前 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应措施。 修正表格、修正曲线、修正公式修正表格、修正曲线、修正公式 - - - 按规律校正按规律校正- - 实际测量中,采取有效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中,采取有效的测量方法1)1)随机误差的产生随机误差的产生(2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

20、RandomError) 随机误差是测量过程中,许多独立的、随机误差是测量过程中,许多独立的、微小的,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综合结果。在任何微小的,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综合结果。在任何一次测量中,只要灵敏度足够高,随机误差总一次测量中,只要灵敏度足够高,随机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的多次测量中,它或大或小,或正或负,既不的多次测量中,它或大或小,或正或负,既不能用实验方法消除,也不能修正。但是,利用能用实验方法消除,也不能修正。但是,利用概率论的一些理论和统计学的一些方法,可以概率论的一些理论和统计学的一些方法,可以掌握看似毫无规律的随机误差

21、的分布特性,确掌握看似毫无规律的随机误差的分布特性,确定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定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可以在大量测量数据的基础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可以在大量测量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就误差的总体来说是服从统计规律的。上总结出来,就误差的总体来说是服从统计规律的。 由于大多数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正态分布由于大多数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正态分布理论就成为研究随机误差的基础。理论就成为研究随机误差的基础。(2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2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公式为:公式为:其中其中=x-x0: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测量值的标准偏差,曲线拐点。

22、测量值的标准偏差,曲线拐点。P()是是出现的概率密度,它与概率的关系是:出现的概率密度,它与概率的关系是: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次次数数统统计计1)1)粗大误差的消除粗大误差的消除a a)判别方法)判别方法 物理判别法物理判别法- - 人为因素(读错、记录错、操作错)人为因素(读错、记录错、操作错)显然与事实不符显然与事实不符 - - 歪曲测量结果歪曲测量结果 - - 主观避免主观避免 - - 剔除(发现)剔除(发现)- - 测量过程中测量过程中- - 不符合实验条件不符合实验条件/ /环境突变(突然振动、电磁干扰等)环境突变(突然振动、电磁干扰等)- - 随时发现,随时

23、剔除随时发现,随时剔除 - - 重新测量重新测量 (3 3)粗大误差)粗大误差( (GrossError) )1) 1) 粗大误差的消除粗大误差的消除 统计判别法统计判别法 - - 整个测量完毕之后整个测量完毕之后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 - 超过误差限超过误差限 - - 判为坏值判为坏值 - - 剔除剔除b)剔除准则)剔除准则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3 3 准则)准则) 格拉布斯准则格拉布斯准则(t(t检验准则检验准则) )(3 3)粗大误差)粗大误差产生粗大误差的一个例子产生粗大误差的一个例子 3.误差的综合误差的综合(1)函数误差的基本关系式:函数误差的基本关系式:间接测量

24、值:间接测量值:Y=f(x1,x2,xm)其中其中x1,x2,xm为各直接测量值。为各直接测量值。全微分:全微分:(1)(函数误差的基本关系式)(函数误差的基本关系式)dxi表示各直接测量值误差。表示各直接测量值误差。表示各个误差的传递系数。表示各个误差的传递系数。dY为为Y的误差。的误差。条条件件:只只有有当当各各局局部部误误差差为为已已知知时时(已已定定系系统统误误差差),才能以此误差公式来综合。才能以此误差公式来综合。 (2)系统误差的综合公式:(此时不考虑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的综合公式:(此时不考虑随机误差)1)已定系统误差的综合已定系统误差的综合对对各各xi,以以i表表示示各各已已定定

25、系系统统误误差差。Y表表示示函函数数Y的的已已定系差:定系差:由式(由式(1)得:)得:或以相对误差形式表示:或以相对误差形式表示:2)函数的系统不确定度函数的系统不确定度系统不确定度系统不确定度系统误差存在的区限(误差限)。系统误差存在的区限(误差限)。有有时时不不知知道道测测量量值值xi的的系系统统误误差差的的确确切切大大小小和和符符号号,而而只知其误差限。分两种情况讨论。只知其误差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当m较少时采用绝对值综合方法(算术综合法)较少时采用绝对值综合方法(算术综合法)Y间接测量值(函数)的系统不确定度。间接测量值(函数)的系统不确定度。xi直接测量值(自变量直接测量值(自变

26、量xi)的系统不确定度。)的系统不确定度。上式也可采用相对误差的形式:上式也可采用相对误差的形式:当当m较多时采用方和根法较多时采用方和根法(3)随机误差的综合公式:(此时不考虑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综合公式:(此时不考虑系统误差)设:间接测量值设:间接测量值Y为直接测量值为直接测量值x1和和x2的函数的函数,Y=f(x1,x2)假假设设对对x1进进行行了了n次次测测量量,对对x2进进行行了了k次次测测量量,以以j代代替函数误差基本关系式(替函数误差基本关系式(1)中的)中的dxi,得函数的随机误差:,得函数的随机误差:(i=1,2,nl=1,2,k)式中式中1i和和2l分别为分别为x1和和x2

27、的随机误差。的随机误差。上式两边平方:上式两边平方:两边对两边对i和和l求和:求和:两两边边同同时时除除以以nk,当当n,k时时,根根据据随随机机误误差的抵偿特性:差的抵偿特性:得:得:根据标准偏差定义,当根据标准偏差定义,当n,k时,上式可写为:时,上式可写为:对于对于Y=f(x1,x2,xm),),可得:可得:推广到一般情况,函数的随机误差传递(综合)公式可推导:推广到一般情况,函数的随机误差传递(综合)公式可推导:当测量次数有限时,各标准偏差可用相应的估计值代入:当测量次数有限时,各标准偏差可用相应的估计值代入:公式适用条件:各直接观测值公式适用条件:各直接观测值xj彼此无关时。彼此无关

28、时。两端同时乘以相同的置信系数两端同时乘以相同的置信系数c,可得函数,可得函数Y的随机不确定度。的随机不确定度。解:间接测量值解:间接测量值V与各直接测量值的关系为:与各直接测量值的关系为:V=VC1+VC2VC1c1=VC2c2V=(c2/c1+1)VC2利用函数随机误差传递(综合)公式:利用函数随机误差传递(综合)公式:应用举例:应用举例:利用电容分压原理,根据利用电容分压原理,根据VC2测量值,求电压测量值,求电压V。已知:。已知:c1、c2的标准偏差为的标准偏差为C1、C2,电压表,电压表的标差为的标差为V2,求,求V的标准偏差的标准偏差V。Vc1c2VVC2(4)系统不确定度与随机不

29、确定度的综合)系统不确定度与随机不确定度的综合1)绝对值综合法:绝对值综合法:2)方和根综合法:方和根综合法: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一、真值的概念一、真值的概念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 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1 1、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 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三、测量结果的数据统计处理2 2、测量结果的数据整理步骤、测量结果的数据整理步骤 (1)求出算术平均值 。(2)对每个测量值算出相应的误差。(3)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出标准偏差。(4)利用拉依达准则或其它检验准则

30、检查数据中有无坏值,如果发现坏值,应剔除后从第1步重新开始计算。(5)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6)写出最后结果。 对于异常测量值不应为了追求数据的一致性而轻易舍去。为了科学的判别粗差,正确的舍弃坏值,需要建立异常测量值的判别标准。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测量值测量值Xd 的误差绝对值的误差绝对值|Pd|3 -坏值坏值-剔除剔除 计算算术平均值计算算术平均值x误差误差标准误差标准误差 剔除坏值剔除坏值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例:对某温度测量15次,得测量数据如下: 20.42 20.43 20.40 20.43 20.4220.43 20.39 20.30 20.40 20.

31、43 20.4220.41 20.39 20.39 20.403. 3. 异常测量值的判别与舍弃异常测量值的判别与舍弃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解:先求出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为根据贝赛尔公式计算出标准偏差: 拉依达准则拉依达准则解:测量列中 ,故认为X820.30是坏值,应从测量列中剔除。余下的14个测量值,重新计算后得到新的算术平均值为20.411,计算出的误差仍列于表中。按新误差算得由于新的误差都小于 ,故余下的14个测量值中已无坏值。 序号 Xi 误差Vi 新误差Vc 1 20.42 +0.016 +0.009 2 20.43 +0.026 +0.019 3 20.40 -0.004 -0.0

32、11 4 20.43 +0.026 +0.019 5 20.42 +0.016 +0.009 6 20.43 +0.026 +0.019 7 20.39 -0.014 -0.021 8 20.30 -0.104 _ 序号 Xi 误差Vi 新误差Vc 9 20.40 -0.004 -0.011 10 20.43 +0.026 +0.019 11 20.42 +0.016 +0.009 12 20.41 +0.006 -0.001 13 20.39 -0.014 -0.021 14 20.39 -0.014 -0.021 15 20.40 -0.004 -0.011第一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33、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节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第一节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一、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第三节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传感器定义:传感器定义: 传传感感器器是是一一种种以以测测量量为为目目的的,以以一一定定的的精精度度把把被被测测量量转转换换为为与与之之有有特特定定关关系系的的、便便于于处处理理的的另另一一种种物物理理量量的的测测量量器器件件。传传感感器器的的输输出出信信号号多多为为易易于于处处理理的的电量,如电压、电流、频率等。电量,如电压、电流、频率等。组成:组成:组成 第三节第三节

34、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1-弹簧管 2-电位器图1-4传感器组成框图第三节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组成弹性弹性敏感元件(弹簧管)敏感元件(弹簧管) 敏感元件在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转换成与被测量有确定关系、更易于转换的非电量。弹性弹性敏感元件(弹簧管)敏感元件(弹簧管) 在下图中,弹簧管将压力转换为角位移。弹性弹性敏感元件(弹簧管)敏感元件(弹簧管)弹性弹性敏感元件敏感元件(弹簧管)(弹簧管) 在右图中,电位器为传感元件,它将角位移转换为电参量-电阻的变化(R) 被测量通过敏感元件转换后,再经传感元被测量通过敏感元件转换后,再经传感元件转换成电参量。件转

35、换成电参量。 在左图中,当电位器的在左图中,当电位器的两端加上电源后,电位两端加上电源后,电位器就组成分压比电路,器就组成分压比电路,它的输出量是与压力成它的输出量是与压力成一定关系的电压一定关系的电压U Uo o 。 测量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元件输出的电参量测量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元件输出的电参量转换成易于处理的电压、电流或频率量。转换成易于处理的电压、电流或频率量。二、 传感器的分类1.按工作机理分类按工作机理分类 结构型结构型:依靠机械结构参数变化来实现变换。依靠机械结构参数变化来实现变换。 (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等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等等) 物性型物性型:依靠

36、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实现变换。依靠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实现变换。 (热电式、光电式、压电式传感器等等)(热电式、光电式、压电式传感器等等)2.2.按输入量(被测量)的不同分类按输入量(被测量)的不同分类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 三、传感器基本特性 线性度(非线性误差)线性度(非线性误差) 灵敏度灵敏度K K 迟滞迟滞 重复性重复性 精确度精确度线性度(非线性误差)线性度(非线性误差): :在通常的工业生产情况下,总是在通常的工业生产情况下,总是希望仪表具有线性特性,即其特性曲线为直线,但是在对希望仪表具有线性特性,即其特性曲线为直线,但是在对仪表进行校准时常

37、常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得仪表进行校准时常常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得到的曲线偏离了理论上规定的直线。到的曲线偏离了理论上规定的直线。XYYmaxYFS检测仪表的线性度校准曲线拟合直线量量程程作图法求线性度演示作图法求线性度演示(1拟合曲线拟合曲线2实际实际特性曲线特性曲线)灵敏度灵敏度K:K:灵敏度是检测仪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灵敏度是检测仪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输出量增量其定义是输出量增量yy与引起输出量增量与引起输出量增量yy的相应输入的相应输入量增量量增量xx之比。稳态后输出变化与输入变化之比。之比。稳态后输出变化与输入变化之比。灵敏度灵敏度S S值越大,

38、值越大, 表示传感器越灵敏。表示传感器越灵敏。 分辨力分辨力: :指传感器能检出被测信号指传感器能检出被测信号的最小变化量。当被测量的变化小的最小变化量。当被测量的变化小于分辨力时,传感器对输入量的变于分辨力时,传感器对输入量的变化无任何反应。对数字仪表而言,化无任何反应。对数字仪表而言,如果没有其他附加说明,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其他附加说明,可以认为该表的最后一位所表示的数值就是该表的最后一位所表示的数值就是它的分辨力。它的分辨力。迟滞迟滞: :传感器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输传感器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输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变化期间其输入输出特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变化期间其输入输

39、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迟滞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迟滞( (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也就。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大小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正反是说,对于同一大小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正反行程输出信号大小不相等,这个差值称为迟滞差行程输出信号大小不相等,这个差值称为迟滞差值。值。 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最大的迟滞差值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最大的迟滞差值H H maxmax与满量程输出值与满量程输出值Y YFSFS之比称为迟滞误差(也叫变之比称为迟滞误差(也叫变差),用差),用H H表示,即表示,即 迟滞特性迟滞特性 重复性: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见图)。重复性误差属于随机误差,常用的程度(见图)。重复性误差属于随机误差,常用标准差标准差计算,也可用正反行程中最大重复差值计算,也可用正反行程中最大重复差值R Rmaxmax计算,即计算,即 或 重复性重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