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性质和目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7924170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性质和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1章性质和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1章性质和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1章性质和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1章性质和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性质和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性质和目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二节中学语文科的教育目标第一节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为了教好语文,首先应该明确它的性质是什么,这是进入这个学科之初我们必须了解的。多年来,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中,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在探讨中,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如下共识: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作为一个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

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可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学生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去接受和传播人类文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接、传人类文明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对工具的掌握,也只有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传人类文明。二者相辅

3、相成。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正是以这一辨证统一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持“工具性”观点的教师没有忘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持“人文性”观点的教师,也从未放松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些教师的成功经验,是对语文科基本属性的最有力的证明语言。思想性?审美性?1980年有16个国家代表参加的道德教育会议上,明确“各国的道德教育计划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念可分为如下几类:1、社会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2、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3、有关国家

4、和世界的标准: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等。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教材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等,重思想性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一)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这使它和中学的其它学科都鲜明地区别开来。它的综合性表现为:1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在语文教育总目标的统领下,又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领域,知识、能力、方法等多层级,各领域和层级之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目标,如能力一层又可分为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2教学功能的多重性。它具有为国家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功能,又有促进

5、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3教学内容的广泛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4教学原则的复杂性。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一个多种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结合体。在事物的矛盾对立之中寻求它的统一点,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推荐:释语文说课标防偏差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二)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要靠实际训练来形成。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学习语文,是为学习其它学科打基础,掌握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科更应注意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离开语文实践,没有其它的途

6、径。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我们在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曾提出过“精讲多练”和“以训练为主线”的口号。我们当时提出“练”一类的口号,是针对“光讲不练”、“讲多练少”的偏向的。所以这里的“练”是实践的意思。是想通过练,把学生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应该说,“练”一类口号的提出,是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积极探讨,具有进步意义。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必须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把学校内的语文学习和社会中、家庭中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第二节中学语文科的教育目标一、制定教育目标的意义和前提二、中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三

7、、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语文教育目标一、制定教育目标的意义和前提教育目标的研究是教育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与教育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联,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等。(一)制定教育目标的意义1教育目标是国家和施教者意图的体现,是他们在教前设定的理想目标的模型。2教育目标是指导、规范教育活动过程的标准,是检测、评估教育结果的依据。中学语文科是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设置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按照语文科的教育目标编制的;语文教科书是依据语文科的教育目标编写的;语文教育中师生的活动方式是按语文教育目标设计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结果的检测和评估标准,也是按照语文教育目标的

8、要求制定的。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与学的双方沿着一条既定的路线前进,取得预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一、制定教育目标的意义和前提(二)制定教育目标的前提1确定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单是语文独立设科一百年来,教育目标就发生过多次变化。从单纯重视语文知识,到知识能力并重,再到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而每一次语文教育目标的改革与变化: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规格密切相关。2确定教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显示语文能力的实际,他们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的实际等等。3、确定教育目标,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语文学科,由于它自身具有的综

9、合性很强的特点,更对我们认识和遵循它的规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在确定语文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曾产生过多次摇摆甚至偏差。而每次摇摆和偏差,都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效果造成了或轻或重的负面影响。二、中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国家目前制定的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基点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一切属性的发展。人具有社会和自然两种属性。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基本框架可以用以下因素加以显示。注:此图表引自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一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1999年3

10、月第5次印刷,第151页:美育内容、途径一、审美直觉的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二、语文教学中:1、感悟自然美教材描绘自然美,投身自然怀抱2、评价社会美外在的形象美,内在的心灵美3、鉴赏艺术美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丑石、丑角是美,葛朗台、康大叔具备艺术美价值,但人是丑类。三、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语文教育目标2001年9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开始启动。作为语文学科改革实验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由国家教育部制订并颁布实行(以下简称新课标)。根据我国素质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近年来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的经

11、验,“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教育目标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充分体现出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的新思路,并在“总目标”“阶段目标”中分别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而这三个维度中又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课程目标设计的新思路对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挑战。(一)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1、语文知识目标语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

12、读汉字”。文字:“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认读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纠正错别字”。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法:“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修辞:“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标点符号:“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分号等。文言文基础

13、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理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阶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高中阶段)。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工具书使用知识:“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掌握常用的查检方法。2语文能力目标(1)阅读能力目标语文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1)阅读能力目标在中学语文听、说、读、写诸项活动中,阅

14、读是最大量的,也是最基础的,因而阅读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语文能力。“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朗读能力:从第一到第四学段,都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阅读能力要求的首位。好的朗读有利于感知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培养正确的语感。默读速读能力:这也是四个学段目标中都强调的重要内容。到第四学段达到“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默读注意力容易集中,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效率,用途比朗读要广泛。认读能力:中学生认读的目标可以以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35

15、00字为宜。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新课标”对这一点非常重视,并且特别强调阅读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等。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鉴赏能力:“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其目的是“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文言文阅读能力:“新课标”要求初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

16、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在知识方面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文化内涵方面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阅读鉴赏中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写作能力目标初中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高中要求:“

17、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体目标有:观察能力:要求“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思考能力:“新课标”写作教学目标中从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各个环节强调“自主思考”意识,最终达到“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表达能力:具体目标有“文从字顺”,即语言运用要合乎规范,减少语病,“做到语句通顺”:“准确、鲜明、生动”,即语言表达要得体、有个性、有创意。在写作中“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等。评价

18、能力:一是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还要与同学“互相评改作文”,以“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在交流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3)口语交际能力目标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把它设置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在各学段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由低到高的具体要求。从树立“表达的自信心”、“自信、负责地表达”的信念,到“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与人商榷”、“理解对方”、“文明得体进行交流”的态度;从“简要讲述”、“抓住要点”的基本

19、要求到“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的高标准目标,从“讲普通话”、“清楚明白表述”的一般水平,到“不偏离话题”、“说话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高超技巧。“阶段目标”中就这样从口语交际的实践需要出发,确定了口语交际的理念、态度、程度、方法等各方面的具体目标。(4)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能利用多种媒体

20、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与校园、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在这个维度的目标的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目标从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来强调,语文学

21、习的主人是学生自己,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并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指出,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多读多背,勤于积累,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等等。总目标:“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阶段目标: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一学段)“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二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第三学段)“养成默读的习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2、第四学段)“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目标改动最大的一部分。这一维度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表现出我们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即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设置要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对语文教育自身规律的理解和尊重。语文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成果的取得要通过学习者的实际参与来完成。在过程中学知识、练方法、长才干是语文教育既传统又现代的理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社会属性发展的目标为语文学科教育学目标的确立划明了范围,又指明了方向。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实质是指人的心理的发展,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人与

23、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处理这些关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准则。如人在政治事件中的心理倾向表现出的政治品质;人在人际交往中所持的原则则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品质;人在对待有争议的事物中的心理倾向所反映出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人在困难、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则反映出他的意志、个性,等等。在这是非、善恶、美丑面前人们所抱的观念又都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而这些,正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中不能回避的内容,它可以归结为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这个维度又可分解为以下方面的内容: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3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健康的个性心

24、理品质5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思考题1.语文科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2.为什么说语文素养要在实践中形成?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3.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4.落实“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

25、版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推荐:释语文,说课标,防偏差一语:语言,包括语音、语汇、语法等;文:文学,包含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家、文学流派、文学手法等。汉语语音抑扬顿挫,具备特有的美感。语音必须有严格的训练。似是而非,遇字读半边,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朗读训练,能检验语音,培养语感,还能收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学外语讲究单词量,其实,汉语也有单词量问题。语词的积累必须强调,语词的积累应该处于积累的首要位置。概念,词义,或微殊,或迥异,这些都是基本功夫。大作家无不掌握丰富语词,好的文章,它的遣词总要贴切优美生动,它的文句总

26、是富有表现力。有人说,司马迁不学语法,文章却照样写得极好,意思是语法可以不去学习。这是错误的。因为,司马迁的语法操作是极为娴熟,堪称楷模的。比较史记中来源于或脱胎于战国策等史书的文章,选词铸句中极好地体现出司马迁的功夫功力。这是严格训练、精细模仿、遵循规范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此,我们应该深刻体会,正确理解,切实贯彻。古人的“文道统一”基本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文以载道”,文是载道的,无文何以载道,道通过文这个载体而呈现,意思清楚清晰。释语文,说课标,防偏差无工具性,就无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深化和升华。语言文字是载体

27、,人文是精神灵魂。扳手、犁铧、枪炮:这些是“工具”;扳手制造器械,犁铧耕耘田野,枪炮打击敌人:这些体现“人文”。假如没有扳手、犁铧、枪炮这些“工具”,谈何“人文”?假如有扳手、犁铧、枪炮这些“工具”,却用扳手敲打人头,用犁铧铲坏打谷场,用枪炮打自己人,又谈何“人文”?所以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工具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老师们不再追求语音的准确,语词的贴切,语法的规范,不再讲究语言的推敲锤炼,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人文性”方面。渗透德育,架空分析,拔高主旨,强调精神。这些当然需要,但语文课不能成为第二思想品德课。长此以往,学生可能懂得很多的大道理和

28、小道理,“时代精神”也等得到张扬,但是字音误读,字形误写,语词误用,句子误造语文教学将出现可怕局面。语文教学(母语教学)还存在么?甚至,语文(母语)还存在么?语文教师(包括语文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深刻意义,应该认清“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释语文,说课标,防偏差二语:口语,说话,讲;文:书面语。口语使用频率高,交际范围广。书面语源于口语,与口语比较,书面语简洁,洗练。说话要通顺正确,说话要优美动听。话或长,或短,各得其体;或含蓄,或直率,各擅其用;或沉练,或热情,各呈其妙;或华丽,或质朴,各显其美。说话与听话密不可分。听话要能听清,听懂,听出重点,听说精

29、髓,还要能听出弦外之音。听、读是吸收内化,说、写是输出表达。听、说属于口语交际,读、写属于书面交流。四者互相映衬、弥补、促进。能说与能写基本一致,善读与善听基本一致。说、写、读、听也是基本一致的。现在重视学生的讲(口语),无可非议,强调学生的读(诵读),千真万确,这是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但是,有些课改实验区出现了偏差:老师在课堂上不敢“讲”了,严重的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有老师以为,老师“讲”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灌”,于是,课堂上老师三缄其口,而对学生,只要他发言,立即予以表扬,不能是是非非,更不敢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是对“课标”的误解甚至是曲解

30、。我们认为:首先,语文老师“讲”是学科特色的体现。看华夏语文名师,哪一位不是“讲”的高手?其次,语文老师的“讲”是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对学生有熏陶作用,有示范效果。其三,为了保证老师“讲”好,可以对“讲”做研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释语文,说课标,防偏差三语:白话;文:古文,文言文。文言文优美,凝练。那些古代的优秀作品,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继承传统少不了离不开文言文。学好文言,能促进白话学习。文白相间也是一种风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但是,无庸讳言,在比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文言文教学出现两个偏差:一是字字落实,有时深入发掘(把浅易变成繁难),疏通对译后万事大吉;一是不讲字词,专搞微言大义(成为空中楼阁)。我们的观点是:学习文言文,也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第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典型句式的特点,都要通过阅读和训练来掌握,能举一反三最理想。第二,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后,再“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