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流行病预防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87488348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流行病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常见流行病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常见流行病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常见流行病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常见流行病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流行病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流行病预防(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流行病预防常见流行病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预防一、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 ”引起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的的病毒病毒腮腺炎病毒,70%的酒精可以在几分钟内将其杀灭,暴露于紫外线下也会迅速死亡。 但它不怕低温 。因此,本病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方式 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的形式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人体。腮腺炎病毒的传染性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均有传染性。以腮腺肿胀前一天至腮腺肿胀后3天,其传染性最强。流行性腮腺炎的表现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疼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 有发烧、头痛、呕吐等症

2、状。腮腺的生理结构腮腺炎病人的特征化脓性腮腺炎比较严重的后果腮腺炎病毒有时还侵犯睾丸、卵巢、腮腺炎病毒有时还侵犯睾丸、卵巢、胰腺等组织器官,会引起胰腺炎、脑胰腺等组织器官,会引起胰腺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这种常见病传染病不能掉以轻心。对于这种常见病传染病不能掉以轻心。发病年龄5 51515岁的儿童少年居多。岁的儿童少年居多。发现病人的处理控制控制传染源传染源: 一旦有孩子患病,应立即一旦有孩子患病,应立即隔离隔离治治疗。疗。隔离时间隔离时间:隔离二周,或隔离至肿:隔离二周,或隔离至肿胀完全消失,至少不得少于胀完全消失,至少不得少于9 9天。天。流行性腮腺炎的

3、治疗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患病后的护理护理1)好好休息,防止并发症发生。2)吃流质饮食,避免咀嚼引起的疼痛。3)多喝开水,勤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忌食酸味食品,因酸味食物可刺激腮腺分泌,加重疼痛。 传染病发生的三个环节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传播途传播途径(飞沫)径(飞沫)易感人群(易感人群(5-155-15岁儿童)岁儿童)猩红热的预防 1、流行季节不去人多封闭的场所,避免患者接触。 2、一旦接触患者,应该在21天内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腮腺肿大等症状。 3、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最佳的预防方法。 一点提醒腮腺炎分病毒性和细菌性两种。病毒

4、性的具有传染性。患过以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不容易再发。细菌性腮腺炎可多次复发。 水痘预防水痘预防前前 言言冬春季节,是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些传染病极易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单位传播流行。 近期我校某班级出现若干例水痘疑似病例,因为水痘是呼吸道传染病,为防止水痘病例继续传播蔓延,危害同学健康,特向同学们介绍水痘相关知识,只有充分了解水痘的症状、传播方式和防治措施等,才能更好的做好自我防护。水痘概述水痘概述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空气飞沫和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粘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

5、节多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或流行,以感染性强,传播快为特点。传染源:传染源:潜伏期病例及发病后疱疹结痂病人疱疹结痂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患者疱疹液及被疱疹液污染的食具、用具、被褥及毛巾等途径传播。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未患过水痘及未接种水痘疫苗易感。 水痘临床表现水痘临床表现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2天内发疹。初起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红晕。水痘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此外,感染水痘以后,病毒会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根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可在多年后病

6、毒被激活就会诱发带状疱疹。 水痘的危害水痘的危害水痘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主要为肺炎、脑炎、肝炎、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重者可能造成细菌由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败血症。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一、个人预防:一、个人预防:1、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教室、宿舍勤开窗通风,勤晒被褥,不互用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2、患水痘的应去医院治疗或在家中休息隔离,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水痘传染性

7、强,在潜伏期末至疱疹全部结痂前均有传染性,应隔离治疗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病愈后才可复学。3、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二二、学校防护:学校防护: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养成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锻炼身体、合理作息、增强体质。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2、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因病缺课、请假的学生应追踪原因,并做好登记。3、教室等公共场所要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值日生扫地应先洒水后扫地。也可用有效氯含量250-500m

8、g/L的84消毒液擦洗课桌椅和学习用具。 4、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疫苗。接种水痘疫苗后可以建立有效免疫屏障,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水痘疫苗为自费疫苗,价格:元/支) 流感预防流感预防什么是流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流感怎样传播?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流感以空气飞沫

9、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通过手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一型的流感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典型流感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乏力,头痛,身痛,咽部干痛,可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鼻咽部可见充血,肺部可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年老体弱者易发生肺炎型流感,剧烈咳嗽、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还有些患者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脑炎。极少数表现

10、为中毒型,出现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流感就是感冒,其实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预防措施也不一样。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而我们平时讲的感冒,多是指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其特征是: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细菌等,都可以引起感冒。感冒每次发病可由不同的病原引起,所以有些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反复多次患感冒,但一次流感流行通常为同一种流感病毒引起,患过流感或注射过流感疫苗的人通常短期内不会反复患流感。在症状方面,流感常表现为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并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而普通感冒症状轻微,多以咽痛、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为

11、主。流感怎样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冼 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2.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3.避免接触眼、鼻及口,因病菌从此途径传播; 4.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5.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6.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口鼻;7.不要随地吐痰,应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及早求医;若出现流感症状,切勿上班或上学 10. 接种流感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一般来说,年龄在6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推荐接种:1、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

12、及体弱多病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什么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何时接种流感疫苗为宜?效果如何?1、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我国推荐接种时间为每年11月份。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2、流感疫苗接种对于甲、乙型流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接种流感疫苗可能发生哪些副作用1、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 2、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 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会影响疫苗效果,对鸡蛋蛋白高度过敏者可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