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87395856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松 竹 梅 岁 寒 三 友桃 李 杏 春 风 一 家 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松 竹 梅松 竹 梅 岁 寒 三 友桃 李 杏 春 风 一 家 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松 竹 梅于潜僧绿筠轩于潜僧绿筠轩 题解: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

2、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 )近语士大夫( )萃( ) 寒梢( ) 笔砚(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畴昔( )wiy告诉告诫cushoyntupnchu 理清全文结构一、阐述文与可绘画理论与自己的心得体会。二、叙二人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三、述作记缘由,抒悲怆之情。解读第一段:一.翻译下列句子1.自蜩腹蛇蚹生而有之也。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

3、做,却不能做到,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 解读第一段:一.翻译下列句子3.平居自视了然,岂独竹乎?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4.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则非耶? 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认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解读第一段:二.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见其所欲画者2.乃见其所欲画者 岂独得其意 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副词,却 竟然)(就是 就)(代词,自己)(代词,他的)(代词,自己)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 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自

4、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解读第一段:三.思考下列问题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有道者预习: 1.第二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2.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3.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

5、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2.熟读第一段。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B 大概,大致 解读第二段一、完成下列各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与可无以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不在,窃发

6、盆 B 都是 “赞 同,同意” 踩 跟踪,追随 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都是 “打开”的意思 3.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三件趣事。表现文与可的性格:第一件事突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吾言妄矣,

7、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B. C. D. A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尺幅千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D 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