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吉林省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电子数B.质子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答案】 B2、一位学生在板演的时候把水的化学式写成了“HO2”,老师评价道:“好!首先知道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又知道原子个数比为2:1,只是顺序弄反了,倒过来就可以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 )A.及时性B.客观性C.过程性D.激励性【答案】 D3、某教师在进行“酸和碱”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4、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B.HClC.Na2SD.Na202【答案】 A5、初中溶解平衡学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化学平衡理解加深,从而促进了解平衡的理解,这种迁移现象是( )A.垂直迁移B.逆向迁移C.顺向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 B6、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 )A.酸性B.碱性C.酸碱性D.氧化【答案】 A7、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8、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待查证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答案】 C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A.cbadefB.dacfbeC.badcfeD.cbadfe【答案】 D10、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 B1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下列属于二级主题的是( )A.物质构成的奥秘B.科学探究C.化学物质的多样性D.物质的化学变化【答案】 C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答案】 D1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谈话法B.演示观察法C.启发讲授法D.实验探究法【答案】 B14、下面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答案】 C15、目前,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融入了许多和人们日常行为有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其主要目的是( )A.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B.体现“用教材去教,不是教教材”的使用理念C.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D.体现“全方位发展,突破个性化”的培养理念【答案】 C16、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答案】 A1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 )。
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 D18、下列不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的是( )A.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联系一预测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概念同化策略【答案】 D1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CCI4的密度比H2O的大,可用于萃取Br2和 l2B.Si 能与强碱反应,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C.CIO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杀菌消毒D.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答案】 C20、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A.被动接受式B.主动接受式C.引导探究式D.自主探究式【答案】 C21、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的分散系都是混合物B.浊液中分散质颗粒不能透过滤纸C.碘酒这种分散系的溶质是酒精D.雾是小水滴的聚集体分散到大气中形成的分散系【答案】 C2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洗气B.制备氯乙烷:将乙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C.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钠元素: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答案】 B23、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A.ΔH-TΔS>0,ΔS<0B.ΔH-TΔS<0,ΔS>0C.ΔH-TΔS>0,ΔS>0D.ΔH-TΔS<0,ΔS<0【答案】 D24、络合滴定法用EDTA测定pb2+时,要求pH为5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 )缓冲体系A.HAc-NaAcB.六次甲基四胺C.NH3-NI-14ClD.一氯乙酸【答案】 B25、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 )A.有机化学基础B.化学与生活C.化学反应原理D.物质结构与性质【答案】 B26、《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答案】 B27、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答案】 A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热稳定性:HCl>HIB.原子半径:Na>MgC.酸性:H2SO3>H2SO4D.结合质子能力:S2->Cl-【答案】 C29、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把铁片浸入到盐酸中,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答案】 B30、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归纳法B.演绎法C.实验法D.探究法【答案】 A3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 A32、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 )A.成长记录袋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考试D.作业评价【答案】 C33、某实验员进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跃范围一定在偏碱性区的是( )A.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强碱滴定多元强酸C.强碱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碱【答案】 C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C.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答案】 B3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 A36、下列说法中,与化学教学理念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答案】 B37、“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A.自主学习B.“填鸭式”教学C.启发式教学D.研究性教学【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