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8675281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课件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新新 知知 识识 记记名名 师师 点点 睛睛基基 础础 过过 关关以练助学以练助学课时达标课时达标思思 维维 拓拓 展展能能 力力 提提 升升自主反馈自主反馈 一课一练一课一练名名 师师 点点 睛睛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以练助学以练助学课时达标课时达标1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重难突破重难突破 项目项目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河姆渡人不不同同点点所处流域所处流域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房屋样式房屋样式房屋是半地穴式的,一半在地上,房屋是半地穴式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适应北方干燥寒冷一半在地下,适应北方

2、干燥寒冷的气候的气候以木桩为基础的干栏式房屋。铺设楼板,上面住人,以木桩为基础的干栏式房屋。铺设楼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南方潮湿闷下面养牲畜,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热的气候种植作物种植作物粟粟水稻水稻项目项目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河姆渡人相同点相同点都都处处于于大大河河流流域域;都都是是农农耕耕文文明明的的代代表表;都都处处于于原原始始社社会会时时期期;都都过过着着定定居居生生活活;都都会会制制作作陶陶器器(半坡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半坡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影响影响农农耕耕文文明明

3、的的发发展展导导致致剩剩余余农农产产品品的的出出现现,进进而而出出现现了了贫贫富富分分化化和和私私有有制制,最最终终促促使使国国家家出出现现。从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2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进步(1)从食物来源来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开始发展原始农业。(2)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会自己建造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3)从生产条件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

4、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骨耜耕地,而且会制作陶器、纺织、制衣等。1图片名称: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2相关信息(1)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2)上层可以住人,下层可以饲养牲畜。(3)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读图学史读图学史1图片名称: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2相关信息(1)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2)此件陶器人鱼合一,人面呈圆形,两边分别簇拥着两条小鱼。(3)反映了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捕鱼生活。新新 知知 识识 记记知识点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_的农作物。2农作物及其地区: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

5、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3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_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_的饲养也开始出现。人工栽培人工栽培 稻稻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 中国中国 粟作粟作 家畜家畜 4标志:农作物种植、_的出现以及聚落、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知识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概况:(1)地点:浙江_河姆渡;(2)年代:距今约_年;(3)房屋样式:主要是_建筑。2生产生活:(1)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_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2)农业工具以_最为典型,家

6、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会制作_、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进行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_。家畜饲养家畜饲养 磨制石器磨制石器 余姚余姚 7 000 干栏式干栏式 水稻水稻 骨耜骨耜 陶器陶器 天然漆天然漆 西安西安 6 000 半地穴式半地穴式 磨制磨制 粟粟 陶器陶器 基基 础础 过过 关关一、选择题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石器的发展聚落的发展A BC D2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河姆渡原始农耕文明体现的是()A黄河流域农耕文明B淮河流域农耕文明C长江流域农耕文明D珠江流域农耕文明D C 3【黑龙江齐齐哈尔

7、中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A河姆渡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4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元谋人5【甘肃定西中考】李时珍曰:“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A C C 6如图是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根据这一文物我们能知道()河姆渡人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河姆渡人会使用火河姆渡人会使用石器A BC DA 7下列图片中,反映了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稻谷遗存人面鱼纹

8、彩陶盆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ABC DD 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材料二材料三半坡博物馆是1957年建成的史前遗址博物馆,包括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和两个文物陈列室。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 000年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野兽不足。(2)图一、图二反映的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种住房分别对应我国农耕时期哪里的原始

9、居民?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图一半坡原始居民;图二河姆渡原始居民。(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不同。(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想象一下博物馆的展室会展出哪些有关半坡居民生产活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磨制石器、人面鱼纹彩陶盆、骨针、骨锥、石制纺轮、陶埙等。能能 力力 提提 升升1【广东中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C 自主反馈自主反馈 一课一练一课一练2【山东青岛中考】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

10、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过着定居生活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会制造陶器AB CD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A北京人遗址厚达六米的灰烬B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C山顶洞人采集、狩猎 D大汶口墓葬出土的精美工艺品D B 4【江苏苏州中考】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

11、前,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流域,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禽和家畜,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生活。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描述了哪两种原始人类的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属于什么时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新石器时代。(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请问水稻和粟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3)材料二中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人已经能够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4)材料三是哪一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它的名字是什么?如果你是那时期的人,是过定居生活吗?半坡原始居民。人面鱼纹彩陶盆。是。(5)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居住在洞穴之中,原始农耕时期的人们建造房屋生活。人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进步(或生产工具的改进)。思思 维维 拓拓 展展6【北京中考史料实证】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生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