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8672278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6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的声调系统讲授内容讲授内容v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v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2一、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一、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1 1、古无四声说古无四声说 这是明陈第的主张。他说:这是明陈第的主张。他说: “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旧说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此类实多。旧说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亦无以今而泥古乎亦无以今而泥古乎? ?”( (读诗拙言读诗拙言) )3 这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主张。意思是,这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主张。意思是,在上古汉语中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但是在上古汉语中是有平上

2、去入四声的,但是在唱歌的时候,由于声音的加长,上、去、在唱歌的时候,由于声音的加长,上、去、入三声的字可以按照去、上、平的顺序临入三声的字可以按照去、上、平的顺序临时改变声调。时改变声调。2、四声一贯说、四声一贯说4 这是代清学者孔广森的学说。主张这是代清学者孔广森的学说。主张古无入声,只有平、上、去三声,认古无入声,只有平、上、去三声,认为后来的入声是从上古时期的去声中为后来的入声是从上古时期的去声中分化出来的。分化出来的。 3、古无入声说、古无入声说5 江永、王念孙、江有诰、夏燮等江永、王念孙、江有诰、夏燮等人认为上古汉语的声调与中古汉语大人认为上古汉语的声调与中古汉语大致相似,也是平上去

3、入四声,只是个致相似,也是平上去入四声,只是个别字的归类有所不同而已,同时也承别字的归类有所不同而已,同时也承认在上古韵文中,不同声调的字有时认在上古韵文中,不同声调的字有时也可以互相押韵。也可以互相押韵。4、古有四声说、古有四声说 6 段玉裁认为上古汉语中只有平、上、段玉裁认为上古汉语中只有平、上、入三声,魏晋以后的去声是从上古的入三声,魏晋以后的去声是从上古的入声中分化出来的。段玉裁还提出,入声中分化出来的。段玉裁还提出,在在诗经诗经时代之前,只有平声和入时代之前,只有平声和入声两类,到了声两类,到了诗经诗经时代,上声才时代,上声才开始从平声中分化出来。开始从平声中分化出来。5、古无去声说

4、、古无去声说 7 王国维提倡王国维提倡“五声说五声说”,认为除,认为除了了“平上去入平上去入”之外,还有一个之外,还有一个“阳阳声声”。6、五声说、五声说 8 近代学者黄侃认为,上古只有平声近代学者黄侃认为,上古只有平声和入声两类,这与段玉裁的观点大体和入声两类,这与段玉裁的观点大体相同。其差别在于段玉裁认为相同。其差别在于段玉裁认为诗经诗经时代已经有了上声,而黄侃则主张时代已经有了上声,而黄侃则主张诗经诗经时代只有平、入两声。时代只有平、入两声。7、古无上、去两声说、古无上、去两声说 9 这是陆志韦先生的主张。认为上古这是陆志韦先生的主张。认为上古有两个去声,一个是长的,跟平声通有两个去声,

5、一个是长的,跟平声通转,一个是短的,跟入声通转。实际转,一个是短的,跟入声通转。实际上有五个声调。上有五个声调。8、长去短去说、长去短去说 返回10二、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二、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我们采用王力先生的观点,即上古汉语中我们采用王力先生的观点,即上古汉语中有舒声和促声两类,每类又再分为长调和短有舒声和促声两类,每类又再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音高,短调音低。舒声中的高调两类,长调音高,短调音低。舒声中的高长调即平声,舒声中的低短调即上声,促声长调即平声,舒声中的低短调即上声,促声中的高长调即长入,促声中的低短调即短入。中的高长调即长入,促声中的低短调即短入。到了中古时期,长入变成了去声,短入变成到了中古时期,长入变成了去声,短入变成了入声。了入声。11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两类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两类: :舒声舒声平声,高长调;平声,高长调; 上声,低短调上声,低短调促声促声长入,高长调;长入,高长调; (后演变为去声)(后演变为去声) 短入,低短调短入,低短调 (后演变为中古入声)(后演变为中古入声)返回1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