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课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6687675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社会工作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特殊家庭及其辅导n所谓特殊家庭,在此仅指非主流或者说是非传统的接听结构形式。当前我国主流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两种,非主流的家庭结构形式包括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再婚家庭、单身家庭、隔代家庭等。第一节 单亲家庭一、单亲家庭:形成原因及结构n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其成年子女多组成的家庭结构类型。造成这种婚姻类型的原因有:离婚、一方死亡、一方入狱或者未婚生子等。n根据家庭成员的组合类型,可以大致划分出四种不同的单亲家庭类型。分别是母亲+儿子型,母亲+女儿型,父亲+儿子型,父亲+女儿型。考虑到有的单亲家庭类型属于多子女的,还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组合类型。二、

2、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1、经济上的压力2、心理及生理情感上的压力3、子女社会化的问题三、单亲家庭的调试与辅导1、单亲家庭自身的调适如果条件允许,单亲家庭应该选择再婚,重新组建新的家庭,或许这样可以减轻压力。再婚不仅利于子女的成长,而且对满足单身母亲或者父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或者父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2、寻找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使自己深切感受到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帮助你,从而不会有孤独感、无助感。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家人的理解和支持(2)扩大社会网络(3)寻求专业的辅导帮助3、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正

3、常化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环境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头等大事。为此,单亲母亲或父亲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种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相似的成长环境。除了家庭的积极应对之外,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化还需要有其他机构的配合和支持。4、成立相关的部门机构,给单亲家庭提供政策性的强有力的扶持。n首先,政府及民政、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应建立针对单亲家庭的协调、议事机构。n其次,积极向社会各界介绍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反映她们的需求与期望。n第三,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专项资金,设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专项援助资金”以对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实行定期援助,力争改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生活状况。第二节 “丁克家族”一、“丁克

4、家庭”的界定“丁克家庭”是指夫妻“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丁克家庭”又可以分为主动自觉型和被动消极型两种类型。所谓主动自觉型的“丁克家庭”类型是指那种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但却自愿不育的家庭。而所谓的被动消极型的“丁克家庭”则是指那种夫妻一方或者双方不具有生育能力而造成没有子女的家庭。一般人所说的“丁克家庭”,主要是指主动自觉性。二、我国“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原因影响“丁克家庭”上升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1、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型时“丁克家庭”出现的前提2、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享受而坚守“两人世界”3、与传统妇女形式告别,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风格和模式4、不愿子女受苦三、“丁克家庭”的辅导n从社会工作的

5、角度来说,需要辅导的“丁克家庭”主要是针对被动消极型。对于这部分“丁克家庭”,夫妻双方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同时设法充实自己。此外,他们也可以领养一个子女。第三节 再婚家庭一、再婚与再婚家庭n再婚家庭是指配偶的双方或乙方曾有过婚姻经历,而重新组成的家庭。n再婚家庭的具体形式有多种。根据再婚者组建家庭时有无子女分类,再婚家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配偶双方均有子女的,配偶的一方有子女的、双方均无子女的。如果从再婚家庭夫妻双方的婚姻经历来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妻双方均有婚姻历史;一类是只有一方有婚姻历史。二、再婚家庭的辅导再婚家庭如果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再婚者自我心理调适是其中最为关键

6、的一个步骤。这主要包括以下:1、再婚者结婚之前的自我调整一个有离婚经历的人选择再婚,必须首先让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尽量不要把自己的过去的婚姻生活经历和感受带到新的婚姻之中。2、新婚者的自我适应对于一个未婚者和一个有离婚经历的人结婚,他(她)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如何面对配偶的过去婚姻;二是如何妥善对待配偶与其前夫或者前期所生子女。反之,作为一个离过婚的人,在决定和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异性结婚之前,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3、如何扮演好继父、继母角色首先再婚的夫妇之间要先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寻求一种良性的沟通方式,多听听继子女的想法和心声,鼓励他们表达对新家庭的期待,这

7、样有助于彼此相互了解。同时对举行一些不拘形式的接听小聚会,以此增进彼此的亲子感情,培养一种和谐美满的新的家庭团体意识。第四节 同居家庭一、同居及同居家庭:现状与成因n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经法定的结婚程序而长期居住在一起的情形。由同居关系组成的家庭成为同居家庭。n现在社会,由同居关系而产生的同居家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现代社会中人的青春期年龄提早,性活跃期提早,再加上年轻人受教育及“立业”时间的延长使结婚年龄推迟,因此很多人通过同居关系来寻求性的满足。其次,从人们的个体心理来看,由于离婚率持续攀升,使人们对婚姻稳定性失去了信心,有部分人像通过

8、婚前同居以了解彼此是否适应。二、同居家庭面临的问题1、法律上的困境在我国,一方面同居家庭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明确的规范。2、是否结婚虽然大部分的同居者没有具体的结婚预期,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婚姻的预期,也就相当于试婚的意思。但这里面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预期是否与你一致。3、社会的压力在日常生活中,同居家庭所面临的问题除了夫妻感情质量较低,同居关系不稳定之外,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经济也是个问题。三、同居家庭的辅导同居家庭应该注意的几点原则和事项:1、打消同居的念头2、不要让同居成为习惯3、把同居时间尽可能缩短4、育有子女的父母不应卷入同居关系中如果真要同居,那么同居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假如一个有志结婚的人,同居不一定是“试婚”的手段。2、假如同居者结婚,离婚将可能是曾同居者必须付出的代价。3、男性同居主要是为了“性”,女性则是为了表示“承诺”。4、同居的安排对男性有利。5、同居的男性不如女性细致。6、同居关系终止时,同居者在心理上也会承受痛苦7、同居有可能是一种经济上的阴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