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壮族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86663406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示文稿壮族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演示文稿壮族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演示文稿壮族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演示文稿壮族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演示文稿壮族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示文稿壮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示文稿壮族(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分布比较集中,约有95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6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2壮族古称撞族。撞,即莽撞也。广西地处多山地区,地形复杂,猛兽肆虐,古代壮族人在与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养成了勇敢彪悍的性格。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

2、地名,编山歌、记事。目前,壮族交际语言主要有四种:一是壮话;二是“桂柳话”;三是广东话(俗称白话);四是普通话。3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他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4壮族服饰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

3、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棕色。5广西壮锦与南京的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自唐宋时期就已开始制作,产品构图别致、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年产二万件左右,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目前,宾阳县民族壮锦厂是唯一一家生产壮锦的企业,因而国内市场壮锦紧俏,只有消费者定做,厂家才给于生产。,“壮族织锦技艺”早在2006年就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最大壮锦说明最大壮锦说明1.规格:6.2米(长)3.6米(宽)2.两只凤凰:代表广西是凤凰之地,中间是世博会标志,文字由中文、壮文、英文组合。3.绣球:代表广西人民好客,绣球情系你、我、

4、他。4.和平鸽和世界地图:寓意是世界和平。5.手拉手壮锦图案:寓意“民族大团结”。6.广西12个世居民族、铜鼓:代表广西各民族庆世博。7.平安结:祝福世界人民平安吉祥。78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所住的干栏,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910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在东兰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

5、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2006年,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艺术密切相关的“壮族蚂拐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1213141516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17五色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中国壮族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壮族群众每到清明节或农历三月三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1819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