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86613658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基本教义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和了解佛教认识和了解佛教古印度公元元年前后佛教传播简示图汉传佛教日本朝鲜越南云南上座部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中国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意包括: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给缘起下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之根源,并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包括: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任何时代或任何地域的佛

2、教宗派,均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反之,则不能称为佛教。随着佛教的发展,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缘 起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法印:“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盘永寂”。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盘寂静。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

3、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法 印四谛:苦、集、灭、道 1. 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2. 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 3. 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4.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四 谛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01.01.无明无明缘行行:无明(: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宇宙

4、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行)。02.02.行行缘识:意志活意志活动(行)(行)产生心生心识(即精神活(即精神活动)。)。03.03.识缘名色:名色:心心识活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形体)。04.04.名色名色缘六六处(又称六入):名色(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生出“六根六根”,即,即“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05.05.六六处缘触触(接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与外界接触。06.06.触触缘受受(感受、接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

5、、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与外界接触产生相生相应的的“色、色、声、香、味、触、法声、香、味、触、法”。07.07.受受缘爱(欲、(欲、贪):在不断感受的基):在不断感受的基础上上产生分生分别心,有了心,有了爱恶之情。之情。08.08.爱缘取取(执着、追求):随着着、追求):随着爱(欲、(欲、贪)的)的强盛,盛,产生出外界的生出外界的执着或追求。着或追求。09.09.取取缘有有(思想、行(思想、行为导致的致的结果):果):执着、追求造下着、追求造下“善、善、恶、无、无记”三种性三种性质的的业。10.10.有有缘生:生:不同性不同性质的的业必然必然产生不同性生不同性质的果的果报。并

6、将延。并将延续到来世再生。到来世再生。11.11.生生缘老死:老死:生必将生必将导致老、死。致老、死。十 二 因 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是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众生的行为能引生异时之因果,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或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这种因果之理,俨然不乱,称为因果业报,又作因果报应、善恶业报。若从实践修行上论因果关系,则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这称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一般所谓三世因果,多系指异熟因和异熟果之因果关系而言。亦即认为现世之罪福苦乐,乃前世所造善恶诸业的果报;而今生之善恶行为,亦必将影响来生

7、的罪福报应。根据善恶业因所招感异熟果的时间,分为:(1)顺现业,即现在世造业,现在世受报。(2)顺生业,即此世所造业,下一世受报。(3)顺后业,指此生所造业,在多世以后受报。因 果 业 报佛教认为,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的果报,如车轮之回转,永无尽止,故称轮回。“三界六道”是业报轮回的主要内容。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三种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欲等多种欲望的众生所居之世界,故称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欲界六天)。因欲界为六道众生男女参杂而居之地,多诸染欲,故众生苦乐相差极大。色界指远离淫、食之欲但仍

8、具有清净色质的众生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无男女之别,物质环境清净美妙。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四级。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共十八天,称色界十八天。无色界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此界唯有受、想、行、识四种精神现象而没有物质现象(色)。此界在色界之上,分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称为无色界四天。六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的行为(业)而趣向来生的六种生存形态,亦即众生生死轮回的六种去处,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三恶道

9、。除了天道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以外,其余五道皆属于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虽有优劣、苦乐之差别,但都仍属于生死轮回之迷界。轮回与三界六道 三十七道品指为追求智慧、获得觉悟而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个方面。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之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指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即: 身念处:观身不净,观此色身皆是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 受念处:观受是苦,观一切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皆是苦,破除乐想的颠倒。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 心念处:观心无常,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10、破除常想的颠倒。 法念处:观法无我,观诸法皆因缘所生,空无自性,破除我想的颠倒。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指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即:(1)已生恶令其断灭。(2)未生恶令其不生。(3)未生善令其生起。(4)已生善令其增长。三十七道品之四正勤四神足又作四如意足,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如意的定,即:欲神足:由希慕、意欲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勤神足:由精进修行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心神足:又作念神足,由心念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观神足:又作思维神足,由观想、思维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三十七道品之四神足五根指五种能生起、增上一切善法的根本,即:(1)信根,笃信正道及

11、助道善法。(2)精进根,于正法修行,精勤不断。(3)念根,于正法忆持不忘。(4)定根,修习禅定,心不散乱。(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五力指由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即:(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邪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除昏沉散乱。(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烦恼及三界见思之惑。三十七道品之五根、五力七觉支指达到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即:(1)择法觉支,以智慧辨别、选择所修之法的真伪、正邪。(2)精进觉支,勇猛精勤地修习正法,无有间杂。(3)喜觉支,契悟正法,心得欢喜。(4)轻安觉支,又作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

12、,得身心轻安愉快。(5)念觉支,思维、忆持所修之正法。(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7)舍觉支,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心无挂碍。三十七道品之七觉支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2.正思: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3.正语:正确的言语,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8.正定:正

13、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 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 涅盘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 北本涅盘经称涅盘具足“常、乐、我、净”,谓之涅盘四德: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束缚,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 南本涅盘经称涅盘具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谓之涅盘八味。以涅盘八味配涅盘四德,则“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 涅盘虽然是

14、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而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的。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超越人天福报的终极存在状态。而且,涅盘境界并不是只有死后才能达到。只要证得这种境界,生与死的分别对证道者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不管是在生还是死后,他都将永远处于没有烦恼、没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涅 盘 密宗法义在佛教教义系统中具有显着的独特性。密宗认为,佛教其它诸宗教义,是应化佛释迦牟尼对娑婆世界众生所作的教化;密宗教义,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宣说佛自内证之境界的真言教法。 密宗法义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六大体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等。密宗法义所谓六大体大指“地、水、火、风、

15、空、识”等六大乃诸法之体性,为构成有情无情一切世间万法之要素(前五大为色法,后一大为心法)。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一切湿性的东西;火大指一切暖性的东西;风大指一切动性的东西;空大指一切无碍之物;识大指一切诸法特性。密宗认为:有情识的生物有心,叫有情有心;无情识的草木金石也有心,只不过草木金石之心犹如静水无波,或如同动物冬眠冰冻了而已,叫非情有心,例如花木向阳盛开,即是花木有心而向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一切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换言之,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互具其它,互遍无碍,即六大无碍之义。密宗教法之六大体大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

16、尽万法之相状。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所谓“四曼相大”指的是四种曼荼罗,即:一、大曼荼罗。指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是表示宇宙全体的形相,是万事万物的普遍之相,相当于大日如来的相好具足身。二、三昧耶曼荼罗。指诸尊所持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表示标帜;相当于大日如来的意密。三、法曼荼罗。指诸尊之种子及真言;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语密。四、羯磨曼荼罗。指诸尊之威仪事业;相当于大日如来的身密。密宗教法之四曼

17、相大所谓三密用大指“身、语、意”三密之作用周遍于法界,赅遍宇宙万有。密宗认为,佛之三密不可思议,一切形色为佛之身密,一切音声为佛之语密,一切观想意念为佛之意密。众生身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意观本尊(意密),则称众生之三密。佛之三密加护、摄持于众生之三密,称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与众生之三密相应融合,称为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若修行者能与本尊三密相应(三密瑜伽),达到与本尊一体化,则可以即身成佛。由于密宗的修法颇为神秘而复杂,有结印、持咒、观想、结坛、供养本尊,修气、脉、明点,以至乐空双运等,密宗的本尊也多为忿怒诸尊,形象狰狞凶恶,有的双身赤裸拥抱,且多以骷髅、毒蛇、人首、尸体等为装饰,世人对此颇多误解。因此,密宗非常重视师徒亲传,强调密宗不可滥学。藏密在归依三宝之上,更置归依上师(喇嘛)一项,共为四归依。密宗教法之三密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