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86611811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想一想:沙尘暴的沙源从哪里来?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含义,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自然原因。识记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人为原因。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危害。识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读一读:荒漠化的含义想一想:什么是荒漠化?你了解的荒漠化现象有哪些?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对吗?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含义概念: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

2、化。土地退化。土地退化:耕地退化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森林退化森林退化沙漠化是荒漠化的其中一种类型沙漠化是荒漠化的其中一种类型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草场退化草场退化土地的石漠化土地的石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1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表聚集而形成。土地的红色荒漠化土地的沙漠化土地的沙漠化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

3、表面1/3面临面临荒漠化威胁,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荒漠化威胁,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美元的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万公顷的速度扩大,另外还有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二: 我国我国4亿人民生活在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每年因荒漠亿人民生活在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村庄、铁路、公路、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等都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水库等都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

4、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你能从材料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你能从材料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范围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找一找: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提示:请从西北提示:请从西北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

5、方面进行分析。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地形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夹两盆三山夹两盆”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天天 山山昆仑山昆仑山气候气候位置位置深居内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远离海洋水汽难水汽难以到达以到达干干旱旱阻隔水阻隔水汽进入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隆起地形地形中中国国干干湿湿度度分分布布图图中国干湿度分布图中国干湿度分布图植被植被气候气候以以

6、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主,降水稀少降水稀少,大风频繁。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风频繁。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河流多为多为内流河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和荒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地形人类不合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牧草生长能力、土壤结构被破坏草场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短期的经济利益加速草原退化、沙

7、化进程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风蚀耕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地开垦的真实写照。(3)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小结:小结:练一练:练一练:读图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人类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开矿等C CC CA A第二课时1、防治荒漠化需要、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全球合作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措施:、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8、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生态移民等。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漠化严的状况,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 4、我国的具体措施、我国的具体措施三、荒漠化的治理三、荒漠化的治理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

9、盐碱)、治沙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一个重点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害严重地段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关系宜林则林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牧则牧现有林地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的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灌草林带已荒漠化的地方已荒漠

10、化的地方作为防护林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牧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内蒙古牧场防护林(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薪炭林沼气池沼气池(5)控制人口增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解决能源的的途径途径开源开源节流节流营造薪炭林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推广省柴灶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11、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 、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C C巩固训练巩固训练2 2 2 2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 A A气候异常气候异常气候异常气候异常 B B B B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 C C C C雨量的变化雨量的变化雨量的变化雨量的变化 D D D D干旱环境干旱环境干旱环境干旱环境3 3 3 3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 A A A

12、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B B B B森林破坏森林破坏森林破坏森林破坏C C C 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 D D D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 4 4 4 4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 A A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 B B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消除地表疏松沙质C C C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 D D D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