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86326014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能力单元五能力单元五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和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畜禽发病的微生物。腐生性病原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一定侵腐生性病原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一定侵腐生性病原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一定侵腐生性病原微生物:

2、一些微生物本身并不一定侵入动物体内,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入动物体内,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入动物体内,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入动物体内,而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物称为物称为物称为物称为。传传传传染染染染 又又又又称称称称感感感感染染染染,是是是是病病病病原原原原微微微微生生生生物物物物在在在在一一一一定定定定条条条条件件件件下下下下,突突突突破破破破机机机机体体体体的的的的防防防防

3、御御御御屏屏屏屏障障障障,侵侵侵侵入入入入机机机机体体体体,在在在在一一一一定定定定部部部部位位位位生生生生长长长长繁繁繁繁殖殖殖殖,并引起病理的过程。并引起病理的过程。并引起病理的过程。并引起病理的过程。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动物病动物病动物病动物 带菌者带菌者带菌者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

4、病菌的健康动物,传染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动物,传染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动物,传染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动物,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病畜和带菌动物病畜和带菌动物病畜和带菌动物 动物畜共患病动物畜共患病动物畜共患病动物畜共患病在在在在漫漫漫漫长长长长的的的的进进进进化化化化过过过过程程程程中中中中,有有有有些些些些寄寄寄寄生生生生物物物物与与与与动动动动物物物物体体体体宿宿宿宿主主主主之之之之间间间间达达达达到到到到了了了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

5、方的共生状态。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例例例例如如如如肠肠肠肠道道道道中中中中的的的的大大大大肠肠肠肠杆杆杆杆菌菌菌菌。但但但但这这这这种种种种平平平平衡衡衡衡是是是是相相相相对对对对的的的的,当当当当某某某某些些些些因因因因素素素素导导导导至至至至宿宿宿宿主主主主的的的的免免免免疫疫疫疫功功功功能能能能受受受受损损损损 ( ( ( (如如如如艾艾艾艾滋滋滋滋病病病病) ) ) )或或或或机机机机械械械械损损损损伤伤伤伤使使使使寄寄寄寄生生生生物物物物离离离离开开开开其其其其固固固固有有有有寄寄寄寄生生生生部部部部位位位位而而而而到到到到达达达达其

6、其其其不不不不习习习习惯惯惯惯寄寄寄寄生生生生的的的的部部部部位位位位,如如如如大大大大肠肠肠肠杆杆杆杆菌菌菌菌进进进进入入入入腹腹腹腹腔腔腔腔或或或或泌泌泌泌尿尿尿尿道道道道时时时时,平平平平衡衡衡衡不不不不复复复复存存存存在在在在而而而而引引引引起起起起宿宿宿宿主主主主的的的的损损损损伤伤伤伤,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与动物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

7、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异。因而产生传染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异。因而产生传染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异。因而产生传染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异。因而产生传染过程的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感感染染 传染过程的发

8、生传染过程的发生 病病病病原原原原微微微微生生生生物物物物通通通通过过过过各各各各种种种种途途途途径径径径进进进进入入入入动动动动物物物物体体体体,就就就就开开开开始始始始了了了了感感感感染染染染过过过过程程程程。病病病病原原原原微微微微生生生生物物物物是是是是否否否否被被被被清清清清除除除除,或或或或定定定定居居居居下下下下来来来来,进进进进而而而而引引引引起起起起组组组组织织织织损损损损伤伤伤伤、炎炎炎炎症症症症过过过过程程程程和和和和各各各各种种种种病病病病理理理理改改改改变变变变。主要取决于:主要取决于:主要取决于: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9、。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动物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动物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动物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动物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功能)。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能力,使动物体致病取于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能力,使动物体致病取于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能力,使动物体致病取于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能力,使动物体致病取于它们的病原性与毒力。它们的病原性与毒力。它们的病原性与毒力。它们的病原性与毒力。 微生物的病原性: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微生物的病原性:一定种类的微生

10、物在一定条件微生物的病原性: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微生物的病原性: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病过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特性,称为特性,称为特性,称为。 毒力: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毒力: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毒力: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毒力: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1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病原性细菌的病原性细菌的病原性细菌的病原性 细菌毒力细菌毒力细菌毒力细菌毒力 细菌侵袭力细菌侵袭力细菌侵袭力

11、细菌侵袭力 细菌毒素细菌毒素细菌毒素细菌毒素 宿主细胞感染细菌将死亡宿主细胞感染细菌将死亡宿主细胞感染细菌将死亡宿主细胞感染细菌将死亡(1 1) 细菌的侵袭力细菌的侵袭力细菌的侵袭力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侵袭力侵袭力侵袭力: : : : 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的能力。的能力。的能力。 表面结构:具有吸附与抵抗吞

12、噬的作用。表面结构:具有吸附与抵抗吞噬的作用。表面结构:具有吸附与抵抗吞噬的作用。表面结构:具有吸附与抵抗吞噬的作用。 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能。能。能。能。 菌毛:帮助致病菌吸附于动物细胞表面。如:大菌毛:帮助致病菌吸附于动物细胞表面。如:大菌毛:帮助致病菌吸附于动物细胞表面。如:大菌毛:帮助致病菌吸附于动物细胞表面。如:大肠杆菌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肠杆菌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肠杆菌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肠杆菌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 酶类:某些致

13、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向细胞外分泌多种酶,能溶解酶类: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向细胞外分泌多种酶,能溶解酶类: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向细胞外分泌多种酶,能溶解酶类: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向细胞外分泌多种酶,能溶解破坏宿主机体的屏障结构。破坏宿主机体的屏障结构。破坏宿主机体的屏障结构。破坏宿主机体的屏障结构。 透明质酸酶:宿主细胞间的透明质酸具有粘和作用,细菌产生此透明质酸酶:宿主细胞间的透明质酸具有粘和作用,细菌产生此透明质酸酶:宿主细胞间的透明质酸具有粘和作用,细菌产生此透明质酸酶:宿主细胞间的透明质酸具有粘和作用,细菌产生此酶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有利用病原菌的扩散。酶分解透明质酸

14、,使细胞间隙扩大,有利用病原菌的扩散。酶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有利用病原菌的扩散。酶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有利用病原菌的扩散。 胶原酶: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水解宿主机体肌肉组织和网状结胶原酶: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水解宿主机体肌肉组织和网状结胶原酶: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水解宿主机体肌肉组织和网状结胶原酶: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水解宿主机体肌肉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肌肉软化,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魏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肌肉软化,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魏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肌肉软化,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魏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肌肉软化,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魏氏梭菌。

15、氏梭菌。氏梭菌。氏梭菌。 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细胞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细胞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细胞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细胞溶解。溶解。溶解。溶解。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阻止吞噬细胞的游走,保护病原菌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阻止吞噬细胞的游走,保护病原菌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阻止吞噬细胞的游走,保护病原菌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阻止吞噬细胞的游走,保护病原菌免受吞噬。免受吞噬。免受吞噬。免受吞噬。 溶纤维蛋白酶: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解除了病原菌被局限的溶

16、纤维蛋白酶: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解除了病原菌被局限的溶纤维蛋白酶: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解除了病原菌被局限的溶纤维蛋白酶: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解除了病原菌被局限的状态,有利于它的扩散。状态,有利于它的扩散。状态,有利于它的扩散。状态,有利于它的扩散。(2 2) 毒素毒素 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 前前前前者者者者以以以以白白白白喉喉喉喉、破破破破伤伤伤伤风风风风和和和和肠肠肠肠毒毒毒毒素素素素为为为为代代代代表表表表。后后后后者者者者以以以以革革革革兰兰兰兰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代表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代表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

17、代表阴性杆菌的脂多糖为代表外外外外毒毒毒毒素素素素通通通通过过过过与与与与靶靶靶靶器器器器官官官官的的的的受受受受体体体体结结结结合合合合,进进进进入入入入细细细细胞胞胞胞内内内内而而而而起起起起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内内内内毒毒毒毒素素素素通通通通过过过过激激激激活活活活单单单单核核核核- - - -巨巨巨巨噬噬噬噬细细细细胞胞胞胞释释释释放放放放细细细细胞胞胞胞因因因因子子子子而而而而起起起起作作作作用。用。用。用。项项目目目目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来源来源细细菌在生菌在生菌在生菌在生长长繁殖繁殖繁殖繁殖过过程中,程中,程中,程中,释释放放放放到周到周到

18、周到周围环围环境中。境中。境中。境中。存在于存在于存在于存在于细细胞内,胞内,胞内,胞内,为细为细胞壁成胞壁成胞壁成胞壁成分,崩解才能分,崩解才能分,崩解才能分,崩解才能释释放。放。放。放。产产生生生生细细菌菌菌菌G+G+G+G+G-G-G-G-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蛋白蛋白蛋白质质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稳稳定性定性定性定性不不不不稳稳定,定,定,定,对热对热敏感,敏感,敏感,敏感,60-8060-8060-8060-80,30min30min30min30min破坏破坏破坏破坏稳稳定,耐定,耐定,耐定,耐热热,160 160 160 160 ,2-2-2-2-4h4h4h4h

19、破坏破坏破坏破坏抗原性抗原性抗原性抗原性强强强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弱,弱,弱,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极极极极强强强强,对组织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器官的特异性器官的特异性器官的特异性选选择择作用(破作用(破作用(破作用(破伤风伤风)较较弱,无特异弱,无特异弱,无特异弱,无特异选择选择性,引起性,引起性,引起性,引起相同的毒性反相同的毒性反相同的毒性反相同的毒性反应应甲甲甲甲醛处醛处理理理

20、理处处理后毒性理后毒性理后毒性理后毒性丧丧失,但保留其抗失,但保留其抗失,但保留其抗失,但保留其抗原性原性原性原性类类毒素毒素毒素毒素不能成不能成不能成不能成为类为类毒素毒素毒素毒素 类毒素:外毒素经类毒素:外毒素经0 0。3-03-0。5%5%甲醛甲醛3737度处度处理一定时间后,毒性完全丧失,仍保留良理一定时间后,毒性完全丧失,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称为好的抗原性,称为毒力的测定毒力的测定毒力的测定毒力的测定 毒力测定不仅用来确定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而且用于毒力测定不仅用来确定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而且用于毒力测定不仅用来确定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而且用于毒力测定不仅用来确定病原微生

21、物致病力的强弱,而且用于疫苗、血清及药物安全性检查。疫苗、血清及药物安全性检查。疫苗、血清及药物安全性检查。疫苗、血清及药物安全性检查。 1 1 1 1、最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MLDMLDMLDMLD):能使特定试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特定试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特定试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特定试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 2 2 2、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

22、LD50LD50LD50):能使半数试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试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试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试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3 3 3 3、最小感染量(、最小感染量(、最小感染量(、最小感染量(MIDMIDMIDMID):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的最小量。的最小量。的最小量。 4 4

23、 4 4、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D50ID50ID50ID50):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量。生物量。生物量。生物量。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的致病作用:1 1 1 1、破坏细胞:引起动物细胞代谢障碍和变性(、破坏细胞:引起动物细胞代谢障碍和变性(、破坏细胞:引起动物细胞代谢障碍和变性(、破坏细胞:引起动物细胞代谢障碍和变性(CPUCPUCPUCPU,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形成,溶酶体的破坏,红

24、细胞凝集与溶解)溶酶体的破坏,红细胞凝集与溶解)溶酶体的破坏,红细胞凝集与溶解)溶酶体的破坏,红细胞凝集与溶解)2 2 2 2、细胞融合: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硬气引起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互、细胞融合: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硬气引起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互、细胞融合: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硬气引起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互、细胞融合: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硬气引起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引起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引起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引起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引起病毒向正常细胞的扩

25、散。病毒向正常细胞的扩散。病毒向正常细胞的扩散。病毒向正常细胞的扩散。3 3 3 3、细胞转化:病毒的、细胞转化:病毒的、细胞转化:病毒的、细胞转化:病毒的DNADNADNADNA与宿主细胞的与宿主细胞的与宿主细胞的与宿主细胞的DNADNADNADNA整合,从而改变宿主细胞整合,从而改变宿主细胞整合,从而改变宿主细胞整合,从而改变宿主细胞遗传消息的过程,称为转化。这种转化后的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形遗传消息的过程,称为转化。这种转化后的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形遗传消息的过程,称为转化。这种转化后的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形遗传消息的过程,称为转化。这种转化后的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形成肿瘤。成肿瘤。成肿瘤。成肿瘤。 如

26、:疱疹病毒(如:疱疹病毒(如:疱疹病毒(如:疱疹病毒(MDMDMDMD,牛传鼻,鸡传喉),牛传鼻,鸡传喉),牛传鼻,鸡传喉),牛传鼻,鸡传喉) 腺病毒(腺病毒(腺病毒(腺病毒(EDS EDS EDS EDS ) 反转录病毒(白血病)反转录病毒(白血病)反转录病毒(白血病)反转录病毒(白血病)4 4 4 4、免疫异常:病毒吸附于动物正常细胞上,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常。、免疫异常:病毒吸附于动物正常细胞上,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常。、免疫异常:病毒吸附于动物正常细胞上,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常。、免疫异常:病毒吸附于动物正常细胞上,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常。(改变机体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激发变态反应发生)(改变机体细胞表

27、面的抗原性,激发变态反应发生)(改变机体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激发变态反应发生)(改变机体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激发变态反应发生) 被病毒感染的 T 淋巴细胞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病毒对宿主细胞膜的影响病毒对细胞骨架的影响病毒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包涵体包涵体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感染病毒频临死亡细胞感染病毒频临死亡噬菌体杀灭细菌噬菌体杀灭细菌电镜下的流感病毒细胞无任何明显变化细胞病变(损伤、死亡)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结果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结果传染的发生传染的发生 传染发生的条件:传染发生的条件:传染发生的条件:传染发生的条件: (一)病原

28、微生物:(一)病原微生物:(一)病原微生物:(一)病原微生物: 1 1 1 1、足够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有强毒、中毒、弱毒、足够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有强毒、中毒、弱毒、足够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有强毒、中毒、弱毒、足够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有强毒、中毒、弱毒、无毒之分。必须有足够的毒力才能引起传染。无毒之分。必须有足够的毒力才能引起传染。无毒之分。必须有足够的毒力才能引起传染。无毒之分。必须有足够的毒力才能引起传染。 例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弱毒株以及通过人工减弱例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弱毒株以及通过人工减弱例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弱毒株以及通过人工减弱例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弱毒株以及通过人工减弱的弱毒株不能引起传染。

29、的弱毒株不能引起传染。的弱毒株不能引起传染。的弱毒株不能引起传染。 2 2 2 2、一定的数量:病原菌毒力越强,所需菌数越少。、一定的数量:病原菌毒力越强,所需菌数越少。、一定的数量:病原菌毒力越强,所需菌数越少。、一定的数量:病原菌毒力越强,所需菌数越少。毒力越弱,需要的数量越多。毒力越弱,需要的数量越多。毒力越弱,需要的数量越多。毒力越弱,需要的数量越多。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只需几个菌即可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只需几个菌即可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只需几个菌即可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只需几个菌即可致死小白鼠。而毒力较弱的菌株,则需几忆个菌致死小白鼠。而毒力较弱的菌

30、株,则需几忆个菌致死小白鼠。而毒力较弱的菌株,则需几忆个菌致死小白鼠。而毒力较弱的菌株,则需几忆个菌才能致死小白鼠。才能致死小白鼠。才能致死小白鼠。才能致死小白鼠。 (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二)传播途径: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 如:破伤风梭菌经深部创伤,厌氧感染才能引如:破伤风梭菌经深部创伤,厌氧感染才能引如:破伤风梭菌经深部创伤,厌氧感染才能引如:破伤风梭菌经深部创伤,厌氧感染才能引起传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引起感染。炭疽杆起传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引起感染。炭疽杆起传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引起感染。

31、炭疽杆起传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咬伤引起感染。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多种途径感染(皮肤、消化道、菌、布氏杆菌等多种途径感染(皮肤、消化道、菌、布氏杆菌等多种途径感染(皮肤、消化道、菌、布氏杆菌等多种途径感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呼吸道等)呼吸道等)呼吸道等)(三)宿主机体方面:易感动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三)宿主机体方面:易感动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三)宿主机体方面:易感动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三)宿主机体方面:易感动物:如果一种病原微生物能侵入某种动物而发生感染,则这种动物就是该物能侵入某种动物而发生感染,则这种动物就是该物能侵入某种动物而发生感染,则这种动物就是该物能侵入某种动物而发生感染,

32、则这种动物就是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易感动物。 是否能成为易感动物,由以下因素决定:是否能成为易感动物,由以下因素决定:是否能成为易感动物,由以下因素决定:是否能成为易感动物,由以下因素决定: 1 1 1 1、动物的种类:牛痘病毒仅感染牛,不感染马发病。、动物的种类:牛痘病毒仅感染牛,不感染马发病。、动物的种类:牛痘病毒仅感染牛,不感染马发病。、动物的种类:牛痘病毒仅感染牛,不感染马发病。 2 2 2 2、动物的年龄、性别、体质:副结核病,母牛发病、动物的年龄、性别、体质:副结核病,母牛发病、动物的年龄、性别、体质:副结核病,母牛发病、动物的年龄、性别、体质:副结核病,母牛发病高于公牛。高于公牛。高于公牛。高于公牛。 3 3 3 3、动物抗感染能力、动物抗感染能力、动物抗感染能力、动物抗感染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