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5619162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5.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周礼周礼冬官冬官考工记第六考工记第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京市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9071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屏障平原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只有2400平方公里左右平原地区应至少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空间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中心城包括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10个边缘集团以及

2、绿化隔离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中心地区现状人口为650万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过度集中用地比例不合理,用地布局凌乱破碎城中村问题较为严重空间结构不符合宜居城市要求 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呈现差距明显。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城市规模:2

3、020年规划总人口1800万人左右(户籍人口1350万人),规划城镇人口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90%左右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地位;2021至2050年左右,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多中心:(1)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包括中心城的CBD、中关村、奥林匹克中心等;(2)新城,如通州、顺义、亦庄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发挥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作用加强渤海湾

4、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及航空运输体系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中心城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边缘集团中心城承担产业与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包括清河、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十个新城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包括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十一个重点镇一般镇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5、,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2)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3)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fen六大调整:调整人口分布,调整工业用地比例,调整仓储物流设施布局,调整迁出部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等设施,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地区,整治“城中村”,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六个优

6、化: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城市职能中心功能,优化涉外设施和用地的配置,优化空间结构,优化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2.东部平原次区域:包括顺义、通州和亦庄地区,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3.南部平原次区域:包括丰台河西地区、大兴和房山山前平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主要承担部分重要产业、商业物流、高等教育等职能4.西部山区次区域:包括房山西部山区和门头沟,是城市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5.北部平原次区域:包括海淀山

7、后地区和昌平的山前平原,主要承担高新技术研发、教育、旅游等职能6.北部山区次区域: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和昌平北部山区,是城市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第一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各类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符合首都生态要求的技术含量高、水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第三产业:提升三产质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保护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态完善市域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

8、系保护各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划定保护范围并加以整治保护金、元、明、清不同时期北京城池变迁过程中遗存的历史遗迹和城池格局特征发掘、整理、恢复和保护丰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轴线的保护与发展划定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继续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类进行保护和利用继续划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继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普查、划定、公布工作,及时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对已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严格依据保护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在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内逐步整治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和保护工作从保护文物周围历史环境和传

9、统风貌出发,继续划定和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和修缮进一步扩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逐步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保护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的中轴线风貌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皇城整体保护旧城内的历史河湖水系、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旧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传统的邻里居住形态,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分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 保持旧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

10、同肌理、空间尺度,调整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道路功能、性质和横断面布置,在严格保护旧城内胡同尺度的前提下,实施建设与改造1.禁止建设地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2.限制建设地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3.适宜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三

11、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资源联合调度,统筹配置”的原则,保证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市域绿地空间结构以山区普遍绿化为基础,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绿化为重点,以“五河十路”绿化带和楔形绿地为骨架,以河流、道路和农田林网为脉络;完善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加强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镇等各级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形成青山相依、碧野环绕

12、、绿带相系、城乡一体的市域绿地系统形成以旧城为中心向外逐渐扩展的环状、放射状、点状绿地交织而成的网状系统,鼓励立体植被化,改善环境质量环状绿地:明清城垣“凸”字形轮廓的绿化带,围绕中心城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形成公园环及四环路、五环路景观防护林带放射状绿地:中心城不同方向的楔形绿地、沿放射路两侧的绿化形成绿色通道点状绿地:逐步实现各级规划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形成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城点状绿地布局中心城道路系统仍保持方格网与环路、放射线相结合的布局,其中,快速路系统由3条环路、17条放射线及2条环路联络线组成。中心城规划道路总长度约4760公里,道路用地绿为16.4%加快外

13、围新城干线道路网络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为骨架、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建立新城与中心城紧密衔接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保持旧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调整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道路功能、性质和横断面布置,在严格保护旧城内胡同尺度的前提下,实施建设与改造北京市公路网络由国道(主干线)、市道、县道和乡道组成,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接点在五环路上。规划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约为22000公里,公路网密度约为1.3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由国、市道系统组成的干线公路网总长度约为3000公里国道系统是国家公路网和战略性快速通道系统的组成部分,由3条国道主干线和8条国道组成市道系统是中心城与新城之间,

14、以及北京与邻近省市之间的主要通道,由1条环线(即五环路)、16条放射线和20条联络线组成县道和乡道系统是联系新城与重点镇、一般镇之间的地方性道路 2020年建成轨道交通线路19条(中心城线路15条,市郊线路4条),运营线路总里程约570公里。规划并预留轨道交通车辆段30处、停车场20处、大修厂3处 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将覆盖中心城范围,并连接外围的通州、顺义、大兴、房山、昌平等新城 结合轨道交通车站规划,在客流集中的区域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城规划33处,每个重点新城规划23处,其它新城规划12处。改善大型道路交叉口、立交桥等处的公交换乘条件,缩小换乘距离在中心

15、地区特别是旧城,促进既有停车设施的充分利用,除严格按规定配建停车位之外,中心城规划布置公用停车场200处左右为方便换乘、吸引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积极发展驻车换乘(P+R)系统,中 心城规划驻车换乘停车场50处左右。在轨道交通及地面公交车站,根据需要就近设置自行车停车处。在停车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北京铁路枢纽由10条干线铁路、1条高速铁路、2条客运专线和京津等城际客运专线组成调整完善客运站设施,继续改造并完善北京南站及北京北站。以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为主要客站,丰台站和新北京东站(通州站)为辅助客站,形成“四主两轴”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实现北京站与北京西站间的地下

16、直径线调整铁路货场布局,将大型铁路货场迁出五环路以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污水排放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适时划定南水北调和应急水源保护区,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定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种,重视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从“包揽”到“组织”确立科学的工作方式从“经济中心”到“宜居城市”应对大城市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定位从“注重物”到“注重人”更加关注人口结构与素质从“贪大”到“求优”优化空间布局,理性把握城市规模与城镇化质量从“分割、分立”到“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城乡界限,促进城乡一体、区域合作发展从注重“填空”到关注“留白”应对资

17、源环境问题,强化城镇建设行为分区管制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以保护促发展,推动旧城保护与复兴从重视“大”建设到更加重视“小”社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本次总规的特点五年来的实施成效有序实施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地区均衡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中心城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新城各项建设加快实施(2007年,新城土地供应量已占到全市近70%)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双轮驱动”、支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等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在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9个领域的合作五年来的实施成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18、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产业布局优化,基本形成了两轴优化、两带聚集、多中心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五年来的实施成效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探索实践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加强对城镇建设行为的管制加强绿地建设,保护生态资源,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与周边五省市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五年来的实施成效全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优化的引导作用明显加强城市道路交

19、通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气、热、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加强文化名城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取得新进展。政府主导、“保护、改善、修缮”相结合的旧城有机更新模式,全面启动旧城房屋修缮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大栅栏等六片保护区的试点工作五年来的实施成效着力改善民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和限价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政策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环境整治、绿地建设、改善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市人性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新城承接中心区人口疏散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人口规模增长过快外来人口比例过高公共资源调整滞后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中心城的南部、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城市发展不均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环境、交通等问题需要加快解决旧城保护有机更新的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 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保持投资平稳增长和奥运会顺畅衔接任务较重等等问题当前工作重点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为平台,建立建设项目“统筹时空、同步高效”的实施机制更加注重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引导新城规划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南城及南部地区发展的有关意见更加注重城市细节化管理新城城市设计导则 更加注重公众参与新城“一师两员”制度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