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大关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5316688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三大关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十三大关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十三大关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十三大关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十三大关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十三大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三大关(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十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居庸关是位于北京昌平县北,距北京市区约公里的一座关隘,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公里的深谷中,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长城沿途的险要关口,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间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居庸迭翠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十三大名关之二:山海关十三大名关之二: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与首都北京相距余公里,又称之为“榆关”或“渝关”,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万里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绵亘而下,绕经角山,与大海相接,气势磅礴,自古以来即成为

2、险要关隘,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楼上有块“天下第一关”的巨匾,系明成化八年(公元年)时进士肖显所写。离山海关城南公里处,是今天万里长城遗址之首,因龙头在此深入大海,所以得名“老龙头”。十三大名关之三:娘子关十三大名关之三:娘子关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太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现在所存的关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关门两座,外城门为砖券门洞,上为平台。城门顶上有“直隶娘子关”几个字。平台,是为了检阅士兵望敌情而筑。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

3、楼。城门上方为“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关外古道,曲折起伏绵延,这就是著名的燕赵古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娘子军在这里驻防,因而取名娘子关。娘子关东门里,桃河岸边,有处砖砌石高台,这里是传说中的平阳公主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帅期间,表现得非常勇敢,常常是身不离鞍鞯,手不离宝刀,就在她与大将柴绍结婚后,也不忘军营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并存,一直延续到现在。十三大名关之四:雁门关十三大名关之四:雁门关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

4、,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十三大名关之五:平型关十三大名关之五:平型关平型关因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此地北桥沟一带伏击日本侵略军坂垣师团二十一旅,消灭日军数千人而名扬中外。这是中日开战以来共产党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十三大名关之六:宁武关十三大名关之六:宁武关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

5、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十三大名关之七:紫十三大名关之七:紫荆关关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的紫荆岭上,关也因此而得名。它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身居倒马关、居庸关之间,故明代合称其为“内三

6、关”。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多次。清康熙皇帝两次驻跸紫荆关,题有“天子阅武”石碑。十三大名关之八:武十三大名关之八:武胜关关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今存部分古代建筑。十三大名关之九:嘉峪关十三大名关之九:嘉峪关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明代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

7、明代初期,有初期,有“天下第一雄关天下第一雄关”之誉。之誉。 十三大名关之十、函谷关十三大名关之十、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原关楼在楚汉相争时,被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后来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十三大名关之十一、潼关十三大名关之十一、潼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十三大名关之十二、剑门关十三大名关之十二、剑门关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位于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

8、剑山、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十三大名关之十三:大散关十三大名关之十三:大散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散关设于西汉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秦岭”石碑一块。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古大散关遗址关遗址”石碑一块。大散关是关中最西的一座重要石碑一块。大散关是关中最西的一座重要关口,也是关中河川文化与秦巴文化、陇西文化的关口,也是关中河川文化与秦巴文化、陇西文化的物质分野性标志。物质分野性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