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5159414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当代文化思潮与文学研究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维度上维度上一一当代文化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社会背景当代文化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社会背景l1.20世纪以来影响世界的文化思潮世纪以来影响世界的文化思潮l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l存在主义存在主义l现代主义现代主义l女性主义女性主义l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l精神分析精神分析l解构主义解构主义l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l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l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l消费文化消费文化2.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v(1)社会根源:工业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环境,物质、精神发展的脱节加上经济危机给人造成的矛盾、创

2、伤。v(2)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v(3)政治根源:国际政治上的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恐怖使人们心里危机重重,世界政治局势变换。3.基本特征基本特征l(1)跨学科特征明显l(2)实践性强l(3)时代性明显l(4)影响了当代世界思想与知识的的生产方式斯斯宾格勒的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和索洛和索洛维约夫的夫的西方哲学的危机西方哲学的危机l斯斯宾格勒的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l在在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的一的一书中,斯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出了研究人类历史

3、与文化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展的新学说,即比,即比较文化形文化形态学的理学的理论体系体系。l他列他列举了人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他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他文化并不比其他文化优越。他把越。他把“西欧中心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都已所代替。

4、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都已经死死亡,只是一种无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于文明发展的展的“战国国时期期”。索洛维约夫的西方哲学的危机l他自觉地把俄罗斯与西方对立起来,对西方哲学采取了一种强烈批判的态度。l在他看来,纯理论性抽象意义上的哲学,已经终止其发展,并且永不复返地转入到过去的世界,他认为西方哲学中的崇高问题以及陷入危机,抽象的形而上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特别是那种二元论的哲学思维更是贻害无穷,无论是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还是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是理性 。4.文化思潮影响文学研究文化思潮影响文

5、学研究l(1)语言学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l(2)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20世纪西方文学的新观念:20世纪的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马克思爱因斯坦l(3)20世纪西方哲学的危机与文学的救赎意识l(4)读者中心的位移与文学研究方向的变化l(5)“后学”与文化研究的崛起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现代性现代性主线是现代主义主线是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二二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l1.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Modernistl现代主义的概念是多层面的,首先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艺术观念迥然

6、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包括文学上的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法国萨特的恶心、自由的道路、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黑色幽默派文学:代表作品有美国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等,这是我们说的文学上的现代主义。l一般认为,美国的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l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l 应该先从作品感知,从作品感知不仅仅是应该先从作品感知,从作品感知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感知现代主义文学的思维、形阅读文字,而是感知现代主义文学的思维、形式、时空观念与审美意识。式、时空观念与审美意识。l 就文学作品而言,从文字上你感受到了什就文学作品而言,从文字上你感受到了什

7、么,那就是文学现代主义。么,那就是文学现代主义。 庞德的诗庞德的诗:l一个地铁车站l l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l湿漉漉的黑发枝头上的许多花瓣。l在地铁车站l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l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l少女l树长进我的手心,l树叶升上我的手臂,l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l树枝象手臂从我身上长出。l你是树,l你是青苔,l你是轻风吹佛的紫罗兰,l你是个孩子这么高,l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l虚无的滋味l可爱的春天失去了它的清芬!l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吞没我,l仿佛大雪埋住了冻僵的尸首,l我从天上静观这圆圆的地球,l不再去寻觅可以栖身的茅舍。l虚无的滋味l可爱的春天失去了它的清芬!l时间

8、一分钟一分钟地吞没我,l仿佛大雪埋住了冻僵的尸首,l我从天上静观这圆圆的地球,l不再去寻觅可以栖身的茅舍。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先锋派,主要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o未来主义:意大利马里内蒂、波丘尼等o达达主义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

9、,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o达达主义代表人物:阿尔普(JeanHansArp)、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Tzara)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奥托狄克斯(OttoDix)、马塞尔杜尚。o超现实主义主要是法国艺术,艺术家主要有米罗(joanmiro)、达利(salvador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文化上的现代主义文化上的现代主义o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矛盾o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媒介资本主义、后工业社

10、会)2.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o(1)“思潮思潮”的含义:的含义:思潮是关于文本、思想和理性思辨的一种精神审视,思潮研究不仅仅是看有什么样的文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审视,是思想的敬重、审视与批判。(2)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强调)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代主义强调的是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是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精神。o在文学思潮上,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创造精神和文学原则,对这种创造精神和文学原则的理性反思和精神审视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思想路向。主要有瓦莱里、休谟、庞德、威廉詹姆斯、卡夫卡、以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未来主

11、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而且还包括从这些文本思潮衍生出来的哲学文化思潮,比如直觉主义、人道主义、人学思潮、存在主义、悲观主义等。(3)文学思潮上的)文学思潮上的现代主代主义与文学与文学上的上的现代主代主义的区的区别l在西方是一个概念,在中国有些区别,区别不在于知识论层面,而是在知识生产和知识建构层面上。l中国文学独特的知识生产背景和建构方式一直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作无意识的“他者化”处理。中国没有多少明确的“文学思潮”,只有“政治化”的文学创作“倾向”,而且中国文学界和理论界对待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两套话语。l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多是文学创作上的大师,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多是门外汉,所以中国文学

12、理论上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是一个“他者化”的言说对象。(4)现代主代主义思潮的文化影响:思潮的文化影响:现代性:代性:Modernityl现代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对“现代”、“现代主义”这些概念内涵在哲学上的升华。指的是能够综合哲学概念内涵的一种本质主义的特性和趋势,其内涵在哲学上是启蒙运动的续篇,强调的是在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对社会健康、人性健全、文化进步、理性完满的总体性构想和观念,具有宏大叙事的精神特征。l现代性包含了“自反性”的意义,即在现代性概念本身中包含着对“反现代性”的反思。关于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著作代性研究的著作l(美)(美)马歇歇尔伯曼伯曼l一切一切坚固的固的东西都烟消

13、云散了西都烟消云散了lA.现代性的含义l“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它将我们所有的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所谓现代性,也就是成一个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中,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lB.现代性划分的三个阶段l116世纪至18世纪末,人们开始体验现代生活l218世纪至19世纪大革命浪潮。法国大革命和它的回响使现代公众出现在生活中。革命时代的感受,生活发生

14、巨变。19世纪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声音:尼采与马克思l320世纪。现代化扩展到全世界,文化艺术的胜利,现代公众成了碎片,“现代性这一观念一旦用许许多多碎裂的方式来构想,便丧失了它大部分的生动性、广度与深度,丧失了它组织人的生活的能力和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能力。结果,我们便发现自己今天处于这样一个现代时期,这个时期失去了与它自己的现代性的根源的联系。(加)加)查尔斯斯泰勒泰勒现代性之代性之隐忧l忧虑的来源:的来源:la.个人主义,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lb.工具主义理性个人生活的晦暗l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

15、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lC.自由的丧失。l“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民最终成为那种封闭在自己的心中的个人,那么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他们宁愿留在家里享受私人生活的满足,只要当时的政府生产这些满足的手段和广泛地分配这些手段。”l这就为一种新形式的现代专制主义打开大门,“温和的专制主义”,在温和的专制主义下,公民变得更加消极,对公共领域疏离,对政治生活失去控制,托可维尔曾预言此。(英)安(英)安东尼尼吉登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代性的后果la.“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

16、”。lb.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更确切地说实际上是表明了即将终结之前的事物所处的先前状态。”lc.主要观点:“我们对于自身的迷惘(即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知识是不可能获取的),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感受: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大量我们还无法完全理解的事件纠缠着,这些事件基本上还处在我们的控制之外。为了分析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仅仅发明一些诸如后现代性其他新术语是不够的;相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5)现代主代主义思潮的哲学美学意思潮的哲学美学意义:审美美现代性的代性的问题la.审美美现代性的理代性的理论来源:来源:l波德莱波德莱尔:在1863年的现代生

17、活的画家一文中,波德莱尔赋予现代性颇具影响的定义,即“现代性就是代性就是过渡、短渡、短暂、偶然,就是、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波德莱尔是从美学美学体体验的层面论及现代性的。以一种感性的、审美的情绪来指称现代性,这构成了后来讨论现代性的重要维度,即批判的维度。l卡林内斯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现代性概念中的艺术实践践上的意义与影响,即审美的影响。l本雅明本雅明:走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现代性在媒介上的变革,光韵的消失,影像的复制。l吉登斯: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具有三个层

18、面:即工业主义,这是指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的社会;第二个层面是资本主义,即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第三个层面指的是监控制度。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及其制度以及文化合理性文化合理性层面,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性表述。lb.什么是什么是审美美现代性:代性:l“现代性”这个概念标志着一种内在的分裂:即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构性意味的现代性,和作为破坏性的、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旨趣的现代性。l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更具感性与体验的特征,更加强调从美学体验、艺术实践、审美精神、文化影响理解现代性的意义,这就是审美现代性。l这两种现

19、代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张力,一种二律背反,一种脱节。因此,如何解决这种二律背反,本身构成了现代性的内在问题。l“审美现代性”问题的两个重要的理论思想潜源:席勒在审美书简;康德什么是启蒙、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二律背反的分析。三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思潮1.后现代主义的来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来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概念,是产生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概念,关于这一词的起源,不同的学者均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关于这一词的起源,不同的学者均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作出解释。根据美国学者米歇尔发作出解释。根据美国学者米歇尔昆勒在昆勒在后现代主后现代主义:一个

20、概念史的考察义:一个概念史的考察中的考证,中的考证,“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一词是西班牙作家柯词是西班牙作家柯德德翁尼斯于翁尼斯于1934年出版的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首次提出来中首次提出来的,指的是现代主义内部某种的,指的是现代主义内部某种“逆动逆动”的现象。美国著的现象。美国著名文论家哈桑认为乔伊斯的名文论家哈桑认为乔伊斯的芬内根的守灵芬内根的守灵(1939)是后现代主义的真正肇始。而评论家奥康诺)是后现代主义的真正肇始。而评论家奥康诺(Frank OConner)则把英国)则把英国50年代的年代的大学新才子大学新才子为中心的文学运动视作为中心的文

21、学运动视作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开端。的开端。 o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1947年和1962年都使用过“后现代”这一概念,并暗示这个时代是以战争、社会动荡和革命为特点、以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的崩塌为标志的“麻烦的时代”。o19591960年,著名文学评论家豪(IrvingHowe)和莱文(HarryLewin)首先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把它看做是伟大的现代主义的倒退。按照豪和莱文的著述,后现代思潮基本上是5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是美国的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尤其是一种文学现象。但他们认为后现代思潮是现代主义衰落的标志,是一种消极现象。o20世纪60年代以后,

22、美国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后现代思潮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对它持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后现代思潮不再被看做是一段盛极而衰的现代历史的延续,而被视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新历史起点,人们从中可以吸取一些新的灵感、新的意识和营养成分。o格拉夫提出一种新解释,认为后现代思潮的背景是50年代被异化了的中产阶级,后现代思潮表明了一种从深处摈弃目的和意义的存在论危机。沃森认为后现代思潮在哲学上有着强烈的存在论怀疑特征。它否定具有统一性的世界,它只认可一个偶然的世界,一个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对待的经验世界。o从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开始在文学、诗歌、绘画、建筑等领域中扩展蔓延开来,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o金克斯(Ch

23、arles Jenckes)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推崇一种以折中主义和大众化为基础的后现代风格。费里(Frederic Ferre)在形成未来,后现代世界的来源中为后现代意识和新的未来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价值和制度的选择。o80年代,由于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之争的大讨论,它在各个学术领域达到全面繁荣的局面,从而一进入90年代,“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2.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性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

24、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其理论特性表现在: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拆解固有结构、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强调多元化大胆地标新立异、反权威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3.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几部代表性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几部代表性著作著作1)1)伊哈布伊哈布伊哈布伊哈布 哈桑(哈桑(哈桑(哈桑(IhabIhab Hassan Hassan)的)的)的)的后现代转折后现代转折后现代转折后现代转折 影响广泛的影响广泛的后现代转

25、折后现代转折对后现代主义做出了中对后现代主义做出了中肯的分析。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虽然算不上肯的分析。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虽然算不上2020世纪世纪西方社会中的一种原创性知识,但对当代世界却具西方社会中的一种原创性知识,但对当代世界却具有重大的修订意义。同时他也看到现代社会到有重大的修订意义。同时他也看到现代社会到6060年年代已出现了一种全面的、根本的转折和变化,因此代已出现了一种全面的、根本的转折和变化,因此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文化危机的必然表征。所以对现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文化危机的必然表征。所以对现代作后现代式的反思已成为历史对当代学者的要求。代作后现代式的反思已成为历史对当代学者的要求。 他一方

26、面指出:他一方面指出:“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是由铁幕或长城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是由铁幕或长城分开的开的” ”,因为,因为“ “文化渗透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渗透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以他认为,。所以他认为,“ “我们都同时可以是维多利亚人、现代人和后现代人我们都同时可以是维多利亚人、现代人和后现代人” ” 另一另一方面,他又把过去一百年来的艺术嬗变区分为三种模式,即方面,他又把过去一百年来的艺术嬗变区分为三种模式,即“ “先锋模式、现代模式和后现代模式先锋模式、现代模式和后现代模式” ”。他明确指出:他明确指出:“ “后现代思潮具有某种语义的不确定性。学者们后现代思潮具有某种语

27、义的不确定性。学者们对它的内含尚无明确一致的看法。这种普遍的异议由两个因素对它的内含尚无明确一致的看法。这种普遍的异议由两个因素造成:其一,后现代思潮(造成:其一,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Postmodernism)这个术语相对而)这个术语相对而言较晚出现,确乎正置莽撞的青年期;其二,其内含与当今许言较晚出现,确乎正置莽撞的青年期;其二,其内含与当今许多术语有某种亲缘关系,而这些术语的内涵就是不确定的。多术语有某种亲缘关系,而这些术语的内涵就是不确定的。” ” 2) 丹尼尔丹尼尔贝尔的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贝尔将现代社会当作不协调的复合体,它由经济、政治、文化三

28、个领域相加而成。他提出三领域对立学说,作为自己文化总体批判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历时200多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形成在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三个领域之间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矛盾将更为尖锐。贝尔从新保守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主义的精神裂变、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展开批判。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冲动力被导入高度拘束性的品格构造,它的精力都用于商品生产,并形成一种惧怕本能、自发和浪荡倾向的工作态度。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张扬非理性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艺术的界限,艺术成为一种游戏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

29、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践 绘画转化成行动艺术,艺术从博物馆移入环境中去,经验统统变成了艺术 (3)杰姆逊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整体叙事入手,分析与后现代文艺美学相对应的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是杰姆逊文化理论的一大特点。而注意世界范围内后现代文化发展,并通过后现代文化风格、文化逻辑的把握去展示其艺术审美轨迹,是杰姆逊的基本思维向度。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表现在: 1.空前的文化扩张 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艺术美学理论和文化理论本身,也成为了

30、商品。2.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后现代语言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语言。在后现代语言观看来,存在主义式的人说语言、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是语言的中心的看法业已失效。在后现代,并非我们控制语言或我们说语言,相反,我们被语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说话的主体是“他者”,而不是我。3.作为一种“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他人引导”的社会,理论不再提供权威和标准,以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不断的否定。理论不再讨论什么真理、价值之类的话题,而是在一种“语境”中,谈论语言效果,是一种关于语言的游戏,关于语言的表述、关于本文的论争。 后现代主义区别与现代主义的特征

31、将后现代主义置历史和社会基础上加以考察之后,杰姆逊得出结论: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多国化的资本主义的逻辑和活力偏离中心在文化上的一个投影。这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相区别,这区别表征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 。(4)利奥塔的利奥塔的后后现代状况代状况l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社会知识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在时间上可以说从50年。代末期即已形成,在性质上,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lA.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lB.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lC.科学一变积累模式和稳定形态,为求新而求新,生产未知成为当代科技的第一需要和首要目的l利奥塔德分析了

32、知识的状况:知识地位的变化和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范式不可通约”。后现代来临,在知识领域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逆转:l(1)由外在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等宏大叙事转入人的意识拓进,语言游戏和结构分析,由追求传统同一性辩证法转到现代否定辩证法;l(2)学者的使命变了:不再具有“元话语”,转而日趋精细剔解与局部论证;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l(3)教育的本质变了: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终端机前面获取新类型知识的聆听者;教师再也不是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其地位将被电脑信息库所取代,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教师,而是终端机;学校中心场

33、所不再是教室、图书馆,相反,“数据库成了明日的百科全书,其所存信息,超过了任何听者的容量和接受力。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5)威廉威廉斯潘斯潘诺斯的温和的后斯的温和的后现代主代主义l斯潘诺斯深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把历史理解为一个创新的领域和革新的契机,是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认识和反思,是传统积淀的变体。同时,他又把历史看做是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旋体,而且只有具有当代的观点,才能对历史的意义做出重新解释。l在此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释的创新是历史的灵魂,历史充满机遇和新的可能性。他强调“机遇”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因此,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世界观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

34、属于“温和的后现代主义”。l斯潘诺斯创立了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即解构意识意味着存在,包括文学话语的存在,组成了一种不可分解的横向的连续性。l斯潘诺斯倾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运动,将存在主义加以后现代主义化,以此创立一种重偶然性、历史性的新存在论。正因为这一点,斯潘诺斯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6)耶耶鲁学派与解构的后学派与解构的后现代主代主义l美国解构理论形成于7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为保罗德曼(PauldeMan,19191983)、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1928)、杰佛里哈特曼(G.Haytman,1929)和哈罗德布洛姆(H.Bloom,1930)。他们都是耶鲁

35、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的研究。他们接受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并加以倡导和运用,形成颇有点名气的耶鲁学派.l这种种独特的文学解构思潮,新的文本之阅读和文学批评方法,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呈现出繁盛势头,和其他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一起,对美国文学理论界以至各大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l美国解构理论的首领是德曼,在他去世后,米勒是最活跃的人物。他们发挥了德里达的特有气质、风格和思维方式,并把重点放在不确定的能指游戏方面。l布鲁姆、米勒、哈特曼等解构批评理论的共同倾向,是消解文学和哲学的界限,将哲学本文当作文学一样的虚构的修辞学构造物来解读,并从文学作品中发掘出各种与哲学对立的意义。l8

36、0年代中期,美国解构思潮的中心从耶鲁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转移到西海岸,德里达和米勒也来到厄湾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l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不再那么时髦了,解构理论在美国也进入低潮。但解构理论及其方法在美国文化史上仍留下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印迹,并溶入文学批评的传统长河中。(7)格里芬和霍伊的建格里芬和霍伊的建设性的后性的后现代主代主义l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有很大不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侧重于建设性的构思,也就是说,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建设性。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蒂、格里芬和霍伊。lR.罗蒂(RichardRorty,1931)作为复兴实用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否定传统哲学以至分析

37、哲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肯定和弘扬实用主义。他否定传统的“镜式哲学”是为了创立自己的“无镜哲学”,倡导教化哲学,而且预示“后哲学文化”(全新的多元文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他强调哲学要放弃其特权,成为一种“人类对话的声音”,其核心目标是“容许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个人目标得到实现,以增加人类的幸福”。l如果说罗蒂、霍伊等哲学家所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等更广阔的问题领域,那么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布赖恩斯温、大卫伯姆等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从科学的层面出发,主要探讨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l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l格

38、里芬等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无疑看到并肯定了现代世界及其世界观使科学、技术和工业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和空前的进步。然而他们(尤其是格里芬)更多地指明了现代化带来了“破坏性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被称为“顽固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则崇尚物质自然主义、决定论、还原论以及虚无主义,因而排斥自由、价值以及我们生活中对终极意义的信念。l。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突出特点la.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提出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构想,力图造就一个美好的新世界。l大卫格里芬更为强调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修正以及对后现代性的建构。lb.在反对现代哲学的二元论和还原论,挑战和批判机械论的世界观的同时,明确提

39、出了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l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是后现代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论的结合。这种整体有机论将包容与展开的连续运动(即整体运动)看作是第一位的,分离的物体则被看做是第二位的。四四 西方文艺美学的阐释性接受与创造性的转西方文艺美学的阐释性接受与创造性的转化化1.中国文艺美学的“失语症”与西方文艺美学的影响问题2.西方文艺美学的阐释性接受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1)研究视野的开拓(2)文化价值的更新(3)现代意识的强化(4)共生能力的挑战 3、对西方文艺美学阐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偏差问题 (1)误读的不可避免 (2)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问题的忽视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4、“全球化”语境与西方文艺美学研究的批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