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5152759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的预防(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广泛流行。解放后,消灭了天花;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感染性腹泻等存在;新发传染病,如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不断出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传染 源源易感人易感人 群群传播途传播途 径径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

2、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得过麻疹的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染源:患者患者、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 其他其他

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候等社会因素:抗生素、城市化、战争、风俗习惯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1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艾滋病患者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

4、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3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春季呼吸传染病的预防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生物特性,在春季气候变暖适宜条件下繁殖活跃;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人员集中工作、学习环境,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封闭的房间,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容易传播。有病原体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有感染后免疫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5、)基基本本特特征征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病人病人及时上报及时上报甲类(强制管理)甲类(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丙类(监测管理)丙类(监测管理)接触者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主要针对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消毒(物理消毒(物理/化学)化学) 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主

6、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疫苗、菌苗、类毒素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特异性抗体抗毒素、特异性抗体*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一个古老而沉重的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话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人类发病率是人类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也最容易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也最容易被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病之一被轻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传染病之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临床表现为起病急

7、、高热、肌痛、头痛伴有严重不适、干咳、咽喉痛或鼻炎,多数患者严重不适、干咳、咽喉痛或鼻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速,抗原易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控制难度大。20世纪流感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时时时时 间间间间毒株亚型毒株亚型毒株亚型毒株亚型死亡人数死亡人数死亡人数死亡人数1918-19191918-1919年年年年H1N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约约约约5000500050005000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57-19581957-1958年年年年H2N2

8、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约约约约100100100100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68-19691968-1969年年年年H3N2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约约约约75757575万人万人万人万人血凝素血凝素血凝素血凝素HH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N N基质蛋白基质蛋白基质蛋白基质蛋白类脂双层膜类脂双层膜类脂双层膜类脂双层膜核蛋白壳核蛋白壳核蛋白壳核蛋白壳甲型流感病毒结构2009年3月,首先暴发于墨西哥。该流感为一种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

9、N1流感”新甲型H1N1流感 (2009年)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做为一新变种的流感类型,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易感人群(哪些人容易感染流感?)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因为流感病毒亚型内

10、部经常会发生小幅度变异,人对变异后的病毒仍然易感。所以,即使前一年感染过流感的人,第二年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活禽市场活禽市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重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场所要场所禽流感病毒易感禽流感病毒易感动动物物如何预防流感、人禽流感?如何预防流感、人禽流感?勤洗手:流感病毒大多数从手勤洗手:流感病毒大多数从手传传播到口播到口/ /鼻鼻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场场所久留所久留吃熟食:避免吃熟食:避免进进食不熟的食不熟的鸡鸭鸡鸭蛋、肉蛋、肉躲躲病禽:避免接触病禽、病病禽:避免接触病禽、病鸟鸟尤其野生尤其野生动动物物勤通勤通风风:办办公室及家里注意通公室及家里注意

11、通风换风换气气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

12、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容易病从口入胃肠道传染病多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胃肠道传染病多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气温较高,适合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气温较高,适合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一些媒介生物如苍蝇等大量孳生,可将病一些媒介生物如苍蝇等大量孳生,可将病原微生物携带到食品上,引起疾病传播;原微生物携带到食品上,引起疾病传播;天气炎热,人们出汗较多,为补充水分,天气炎热,人们出汗较多,为补充水分,需大量饮水,饮水过多会冲淡胃液,使得需大量饮水,饮水过多会冲淡胃液,使得人体非特异性

13、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致病菌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致病菌容易进入人体并迅速繁殖;夏季人们爱生容易进入人体并迅速繁殖;夏季人们爱生吃瓜果,如不洗净而污染病菌,人吃了也吃瓜果,如不洗净而污染病菌,人吃了也容易得病。容易得病。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该类疾病主要经食物、饮用水、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故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是预防疾病的关键。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1 1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染病有哪些? 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等。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2

14、 2、夏秋季常见肠道传、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经水、食物、接触、苍蝇等传播,主要是通过粪便污染外环境所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传染病。 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3 3、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病人最主要的症状为急性腹泻、呕吐,只要及时就诊治疗,完全可以痊愈。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4 4、预防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预防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么? 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可防可治,最关键的是要把住“病从口入” 关,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5

15、、预防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应该注意什么?(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2)不吃生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尤其贝壳类与甲壳类海产品;5、预防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应该注意什么?(3)煮熟的食物要趁热吃,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4)所有烹饪器具和食具,使用后应洗涤干净并保持干燥;5、预防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应该注意什么?(5)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已消毒食具与未消毒食具需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6)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易发季节,不宜大办婚丧、喜庆等群体聚集性聚餐活动。6、家庭中出现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应注意什么?(1 1)出现腹泻、)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

16、疗机构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就诊;6、家庭中出现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应注意什么?(2 2)病人的密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医务接触者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预人员的指导下预防性服药三天;防性服药三天; 6、家庭中出现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应注意什?(3 3)要做好排泄)要做好排泄物、物品以及环物、物品以及环境的消毒工作。境的消毒工作。rr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霍乱的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霍乱的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霍乱的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霍乱的原发性地方性疫源地。原发性地方性疫源地。原发性地方性疫源地。原发性地方性疫源地。19191919世纪初,由于交世纪初,由于交世纪初,

17、由于交世纪初,由于交通日益发达,在通商、朝圣和战争等因素通日益发达,在通商、朝圣和战争等因素通日益发达,在通商、朝圣和战争等因素通日益发达,在通商、朝圣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霍乱开始从印度向世界各地传的影响下,霍乱开始从印度向世界各地传的影响下,霍乱开始从印度向世界各地传的影响下,霍乱开始从印度向世界各地传播。播。播。播。1817181718171817年年年年1923192319231923年的一百多年间共发生年的一百多年间共发生年的一百多年间共发生年的一百多年间共发生6 66 6次世界性大流行。次世界性大流行。次世界性大流行。次世界性大流行。 霍霍乱乱 从从从从19611961196119

18、61年开始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年开始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年开始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年开始的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已持续行已持续行已持续行已持续50505050年,五大洲年,五大洲年,五大洲年,五大洲140140140140个以上的国家和个以上的国家和个以上的国家和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病超过地区报病超过地区报病超过地区报病超过500500500500万例,死亡万例,死亡万例,死亡万例,死亡11111111万多。波及万多。波及万多。波及万多。波及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历次世界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历次世界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历次世界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均超过历次世界大流行,给人

19、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大流行,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大流行,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大流行,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迄今仍无停息迹象。失,迄今仍无停息迹象。失,迄今仍无停息迹象。失,迄今仍无停息迹象。 传染源: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1.1.经水传播经水传播2.2.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3.3.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4.4.经媒介生物传播经媒介生物传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

20、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自然病程短、无特殊治疗药物、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传染源: 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预 防公众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艾滋病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

21、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特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发病

22、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传染源AIDSAIDS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潜伏期长,危险性大动,潜伏期长,危险性大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约占约占70708080,男同性恋,男同性恋异异性恋性恋( (

23、分别为分别为5 51010、70%)70%)经血传播:经血传播:静脉注射吸毒;静脉注射吸毒;接受血液或血接受血液或血制品;制品;献血员感染的传播;献血员感染的传播;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等不会传播不会传播HIV的途的途径径高危人群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静脉药瘾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HIV(+)HIV(+)的性配偶及婴儿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自自19

24、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感染者WHOWHO估计,全球估计,全球HIV感染者感染者至少至少80008000万人,已有万人,已有24802480万人死亡。新增万人死亡。新增HIV感染者感染者500万万/年、年、1.6万万/天、天、11例例/分钟分钟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感染者染者快速增加(已近快速增加(已近10001000万)万)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长期(估计近(估计近100100万)万)我国流行情况截至截至2006年年12月月31

25、日,全日,全国累计报告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感染者191565例,其中艾滋病病例,其中艾滋病病人人47713,累计死亡,累计死亡13632人人 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署和WHO推荐的方法推荐的方法估算,中国现有估算,中国现有HIV感感染者和病人约染者和病人约84万万管理传染源发现发现HIV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CDC高危人群普查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感染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治疗病人监控无症状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加强国境检疫切断传播途径广泛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教育静脉吸毒者的行为干预静脉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严禁性乱,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严禁性乱,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性病治疗规范性病治疗控制控制HIV的医源性传播的医源性传播预防母婴传播预防母婴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数大为减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人类新的传染病则不断地涌现尽管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