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小组成员:吉立朋 李还杰 张诗贤王丽 贾东阁 陈涛 邓隆一、背景一、背景v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国政府于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初,全国正式颁发独生子女证,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成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这一新名词作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法定表述得到确认发展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八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当中,大多数家庭都已成为独生子女家庭而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正步入或已步入老年阶段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其父母面临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根据有关预测,未来的10-20年,在我国城市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独生子女父母将超过70%,他们将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二、核心概念二、核心概念独生子女:独生子女:v指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于独生子女v (1)一对夫妇生育两个以上只存活一个的;v (2)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v (3)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三、相关理论三、相关理论1.1.财富流通理论财富流通理论 确切的说是代际财富流通理论。
它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人口学家考德威尔教授在分析了非洲若干个国家的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家庭经济结构的格局不同而影响生育率变动的生育理论这里的“财富”,是指家庭的全部收益,它包括货币收入、物质产品、服务收入、精神财富财富流动,是财富在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流动平衡的结果,是指流入流出财富互相抵消后的剩余或净财富的转移结合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现状来看,父母流向的财富流动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中国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亲情和希望,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物质条件子女向父辈的财富流动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在经济支持方面就面临较大风险v3.3.反馈理论;反馈理论;v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或理论中,费孝通提出的抚育----赡养模式很有代表性,他将其概括为反馈理论,即亲子关系(包括抚养和赡养两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关系,这个关系不仅仅保证了人本身的再生产,而且构成了社会群体的基础和每个人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的核心v2.2.人口投资理论;人口投资理论;v西方人口经济学中有关人口投资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造着和代表人物。
人口投资理论主要是研究新生人口在成为劳动人口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费用以及把这些支出作为一种经济投资所带来的效益人口投资是指为了确保新增人口得到和原有人口同样的能力,必须在住房、医疗、教育、产业设备以及其他方面作出投资简单说为了维持简单的生活水平,国民资本存量必须以人口增长一样的比率增加根据人口投资理论,在家庭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夫妇可以减少生育即通过减少对孩子的数量投资,而增加对孩子的人口质量投资,提升其身体健康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从而在家庭人口投资达到“回收期”时,获得与家庭人口数量投资相等的经济效益四、特点四、特点①①、、“4-2-1”结构;结构;一种比较极端的类型,这种结构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v在寿命上满足三代共存,祖父母代、父母代完整且处于婚姻状态;v在家庭组成上要满足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婚配,在赡养老人方面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赖;v在生育上要满足独生子女夫妇也只生育一个孩子②②、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提前进入空巢期并使空巢期延长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提前进入空巢期并使空巢期延长v空巢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中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它是家庭生命周期中开始收缩的一个阶段。
青青春春之之痛痛社社会会之之忧忧五、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现状和对策五、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现状和对策(一)城市独生子女养老①经济保障风险②非经济风险(日常照顾、精神慰藉)现行养老模式及其问题v1. 目前社会养老模式v目前, 我国的社会养老机制主要是以国家为主、民营为辅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v①敬老院养老v这是传统的社会养老模式, 现在有的地方已更名为颐养院五保、“三无”老人免费入住, 其他老人入住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还有像集休闲、娱乐、托老于一体的老年人俱乐部, 向所有老人开放, 入住的老人需要缴纳的费用相对较高, 除了一次性缴纳上千元的床铺等费用之外, 每月根据自理程度缴纳费用v②社区托老所养老v这种方式符合老年人的养老心理, 既不离开家, 又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护理它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聚合社会力量服务于家庭, 而且费用比较低廉v③以房养老v国外以房养老的模式很多我国已经出现的是售房养老模式, 即老人把住房出售给特定机构, 但使用权可以保留到死亡为止房款作为养老年金由这种机构在老年人生前分期支付这一新型养老保险品种与发达国家流行的“倒按揭”做法基本相同: 即老年人将自有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按月向投保人支付资金, 直至投保人亡故, 保险公司收回该房屋。
v④认亲养老v老人与“职业子女”签订扶养协议书, 由“职业子女”侍奉并处理老人后事老人去世后, 所有财产由“职业子女”继承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鼓励公民或组织与老年人签订扶养协议或其他扶助协议继承法中也规定: “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 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 享有受遗赠的权利v2.现行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v①、是资金来源v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需要场地、设备以及人员工资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这些经费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v②、是服务人员流动性大v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人员主要来自有偿居家养老服务员和社区庞大的义工队伍一般都在本社区招募, 大都是下岗工人或者年纪偏小的退休人员, 流动性比较大服务人员的频繁流动给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v③、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冲击v专家认为, “以房养老”在改变“养儿防老”的模式的同时, 也在冲击着家庭功能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所长指出: 中国老人通常的做法是将房产传给子女, 这种做法缘于一种家庭功能的观念,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可能轻易被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而颠覆, “以房养老”难免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调整社会政策v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v走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之路v修订完善法规体系,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v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开拓老年消费市场建设以网络为平台的养老方式???(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少子老龄化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v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说,少子老龄化使独生子女家庭.一方面过早的承受着家庭空巢所带来的“空巢综合症”.另一方面,还使其过长的经受着家庭空巢所带来的诸多不变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的骤然空巢不仅导致独生子女父母精神空虚和心里孤寂.还会因健康恶化而带来更多的生活照料风险等人才流动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v在传统农业时期的大家庭时代由于受生产方式、农民工城市就业限制、户籍制度、传统文化、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如代际交换思想)等的影响,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或“一碗汤距离”而居(一般指同住一个村,距离较近的居住方式)在中国农村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随着青壮年农民的流动和城市化迁移趋势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上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同居或“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居住上的空间分离给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带来很大难题.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非经济养老风险问题。
家庭规模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v家庭规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作为群体的总规模,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户总数,二是指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个体的家庭户人口总数.即户均人口数规模二者代表不同的风险特征.前者产生的是群体性风险,即社会风险后者产生的是个体性风险,指结构性风险意外伤亡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v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不仅意味着独生子女父母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失败造成他们老年生活的无依无靠、孤独无助.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期而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风险给独生子女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打击,有的甚至一病不起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对策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对策国家层面;v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和非经济风险)应该充分体现国家责任.对已经出现的弱势家庭和困难家庭承担起计划生育补偿的国家责任在精神关怀、健康护理、生活照料等诸多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应该优先把为国家发展做出过特别贡献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纳入社会养老保障范围之内这既可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风险.也可以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社会层面v如由非政府组织成立全国性的独生子女家庭社会援助发展基金,城市与农村(村庄)社会,有钱的多出钱。
没钱的多出力,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下,通过资金援助和各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共同解决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风险.将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解决途径家庭层面;v子女应该心怀感恩的意识体会父母的不易,以实际的行为反哺父母之爱如果不在父母身边,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等方式,问候父母,关心父母定期不定期的给父母汇款,缓解父母经济上的拮据对需要照料的父母子女可以委托邻居或亲朋非义务性的提供适当的服务个人层面;v为了使老年生活过的幸福,老年人自己也应该对自己负责这不仅要求老年人要尽快转变过去“依赖养老”的传统观念.树立“自我养老”的意识.还要为应付老年期可能出现的养老风险而做好个人储蓄个人储蓄个人储蓄包括独生子女父母自己的经济储蓄、健康储蓄和精神储蓄三部分内容:其一.独生子女父母趁年轻有收入,经济状况较好时.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储存起来.为今后年老时解决生活照顾问题作准备;其二.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健康方针.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为老年生活储蓄健康:其三和睦的家庭关系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应该建立和保持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从小培养相互之间可信赖的关系1.人口老龄化、一胎化带来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一胎化带来社会问题明天的他明天的他今天的我今天的我2.城市上班族没时间尽养老孝道城市上班族没时间尽养老孝道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家庭压力3. 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农民工无法尽养老孝道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农民工无法尽养老孝道曾有农村包围城市,而今城市赶走农村曾有农村包围城市,而今城市赶走农村4.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老无所依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老无所依七、创新养老模式的建议七、创新养老模式的建议v 中国在经济在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根据这些需求,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创新养老模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一) 养老产业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养老产业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目前,社会参予养老产业已是绕不开的门槛主要包括: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v(二二) 养老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养老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三三) 养老产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养老产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一场政府、社会、全民支持,三位一体的新养老运动、新社会运动,这就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克服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顺应社会需求,探索出多种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养老模式,创造出多个“以人为本、终生关怀”的亲情养老模式,多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v看了我们对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探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能处理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