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2019-20202019-2020 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阳光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与皱粒B. 狗的长毛与直毛C. 果蝇的长翅与残翅D. 小麦的抗倒伏与抗锈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玉米的黄粒与皱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 错误;B、狗的长毛与直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 错误;C、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 正确;D、小麦的抗倒伏与抗锈病不
2、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 错误。故选 C。2. 下列不属于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原因的是( )A. 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B.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 豌豆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纯种D. 豌豆是单性花,易于操作【答案】D【解析】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A 正确;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B 正确;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C 正确;豌豆是两性花,D 错误。3. 下列属于基因的是 ()A. 控制抗体合成的 DNA 片段B. 组成 DNA 的 4 种脱氧核苷酸及其排列顺序C.
3、 组成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D. 含有编码淀粉酶遗传信息的 DNA 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真核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只有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详解】A、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抗体是蛋白质,因此控制抗体合成的 DNA 片段属于基因,A 正确;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因此组成 DNA 的 4 种脱氧核苷酸及其序列不一定是基因,B 错误;C、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C 错误;D、含有编码淀粉酶遗传信息的 DNA 分子中可能存在无
4、遗传效应的片段,其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基因,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与 DNA 的关系、真核生物基因结构,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与 DNA 的关系,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结构,明确真核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4. 某植物产量的高低有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 5 种类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 和 a、B 和 b 的控制,产量的高低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 中产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 AABb、AaBB 两种C. 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后代中高产中高产中产
5、中低产低产=14641D. 对中高产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高产含有 4 个显性基因,中高产含有 3 个显性基因,中产含有 2 个显性基因,中低产含有 1 个显性基因,低产含有 0 个显性基因。【详解】A、由于 A 和 a、B 和 b 两对基因能够独立遗传,所以,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 项正确;B、中产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 AAbb、AaBb 和 aaBB 三种,B 项错误;C、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1/16)的个体表现为高产,基因型为AABb(2/16)和 AaBB(2/16)的个体
6、表现为中高产,基因型为 AAbb(1/16) 、AaBb(4/16)和 aaBB(1/16)的个体表现为中产,基因型为 Aabb(2/16)和 aaBb(2/16)的个体表现为中低产,基因型为 aabb(1/16)的个体表现为低产,因此,后代中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14641,C 项正确;D、中高产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其中对 AABb 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对 AaBB 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因此,对中高产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D 项正确。故选 B。【点睛】该题中的 1:4:6:4:1 也是
7、 9:3:3:1,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由显性基因的数目确定,共有 5 种表现型。5.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 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D. 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4 条染色单体【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一个四分体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详解】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是相同的染色体,并非同源染色体,A 错误;四分
8、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特有的结构,出现在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即前期和中期,在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四分体消失,B 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只有配对的染色体才能称为同源染色体,C 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形成四分体,因此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 4 条染色单体,D 正确。6. 下图是同一个动物体内某些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和B. 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C. 所示分裂过程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 上述细胞中有 8 条染色单体的是【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
9、可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和,A 错误;B、原始生殖细胞中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B 错误;C、所示分裂过程是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C 正确;D、中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没有姐妹染色单体,D 错误。故选 C。7. 某同学总结了四条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 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
10、次级精母细胞中的 DNA 分子数和正常体细胞中的 DNA 分子数相同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C.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相同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DNA 数目4n4n4n2n2n2n2nn染色单体4n4n4n2n2n2n00【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 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 DNA 数目又减半,因此
11、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 DNA 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 DNA 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B 正确;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DNA 分子数目一半,C 错误;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D 正确。故选 C。8.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有成对的性染色体B.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腺细胞中C. 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D. 所有生物的性染
12、色体类型都是 XY 型【答案】A【解析】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含有一对性染色体,A 正确;性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和性腺细胞中,B错误;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有成对的性染色体,C 错误;生物的性染色体类型有 XY 型、ZW 型等,D 错误。9. 下列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蛋白质和 DNA 的作用B. 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C. 35S 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时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
13、析】1、噬菌体是 DNA 病毒,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 S 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 为 DNA的特征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
14、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 正确;B、离心后35S 标记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32P 标记 DNA 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 T2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中的物质是 DN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B 正确:C、35S 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所以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C 正确;D、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 DNA 是转化因子,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
15、NA 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10. 下列有关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B.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C. DNA 大部分在染色体上D. 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 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详解】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主要,A 错误;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只有少
16、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B 正确;C、DNA 大部分在染色体上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没有关系,C 错误;D、染色体(DNA)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没有关系,D 错误。故选 B。11.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冀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正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确全部呈蓝黑色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 呈蓝黑色,1/4 呈红褐色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17、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详解】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A 错误;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 呈蓝黑色,1/4 呈红褐色,说明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能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B 错误;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
18、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色,说明 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说明 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 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C 正确;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D 错误。故选 C。12. 豌豆花的位置分为叶腋和茎顶两种,分别受遗传因子 T 和 t 控制。种植遗传因子组成为TT 和 Tt 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为 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的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所有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7:6:3B. 9:2:1C. 7:2:1D. 25:10:1【答案】B【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
19、花受粉植物。种植的豌豆群体中,遗传因子组成为 TT 和 Tt 的个体分别占 2/3、1/3。在自然状态下,所得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 TT、Tt、tt 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3TT1/31/4TT)(1/32/4Tt)(1/31/4tt)921,B 正确,A、C、D均错误。13.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只有一种表现型,如果 F1自交所得 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97、961、151 和 934,那么 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比分别是()A. 121、41、31 和 121B. 31、41、13 和 131C. 13、121、31 和 112D. 31、31、14 和 111【答
20、案】C【解析】【详解】假设两相对性状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aabb,则子一代为 AaBb,子二代为 A_B_:A_bb:aaB_:aabb=9:3:3:1。当 F2的分离比为 9:7 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9A_B_:(3A_bb+3aaB_+1aabb)=9:7,那么 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 A_B_:(A_bb+aaB_+aabb)=1:3;当 F2的分离比为 9:6:1 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 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 A_B_:(A_bb+aaB_):aa
21、bb=1:2:1;当 F2的分离比为 15:1 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 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当 F2的分离比为 9:3:4 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9A_B_: 3aaB_:(3A_bb+1aabb)=9:3:4,那么 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 A_B_: aaB_:(A_bb+ aabb)=1:1:2;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
22、关键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1)12:3:1 即(9A_B_+3A_bb):3aaB_:1aabb 或(9A_B_+3aaB_):3A_bb:1aabb;(2)9:6:1 即 9A_B_:(3A_bb+3aaB_):1aabb;(3)9:3:4 即 9A_B_:3A_bb:(3aaB_+1aabb)或 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 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5)15:1 即(9A_B
23、_+3A_bb+3aaB_):1aabb;(6)9:7 即9A_B_:(3A_bb+3aaB_+1aabb) 。14. 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 1/4 的细胞质B. 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C. 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D. 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答案】B【解析】【详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中大部分的细胞质最后分配到卵细胞中,A 错误;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是由细胞核变形形成的头部,所以几乎不携带细胞质,B
24、正确;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随机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C 错误;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但它们的数量并不相等,一般是精子的数量远远超过卵细胞的数量,D 错误。15. 如下图 1 所示为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 2 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详解】来自同一个次
25、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大致相同) 。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与,与。故选 B。16. 图中横坐标甲、乙、丙、丁表示某种哺乳动物(2n)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细胞。图中 a、b、c 表示各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可以与图中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细胞是()A.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B.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C. 卵原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二极体D.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答案】B【解析】
26、【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和 DNA 的含量变化:【详解】由图可知,c 的数目可以为 0,则 c 表示染色单体。当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数目核 DNA 分子数目2染色体数目,则 a 表示核 DNA 分子数目,b 表示染色体数目。初级精(卵)母细胞、减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中染色体数目核 DNA 分子数目染色单体数目122,但初级精(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减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中的 2 倍,故乙、丙对应的细胞分别是初级精(卵)母细胞、减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精(卵)原细胞、处于减后期的次级精
27、(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和核 DNA 分子数目相同,精细胞或精子(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中无染色单体,但染色体数是精(卵)原细胞的一半,故甲、丁分别对应精(卵)原细胞或次级精(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精细胞或精子(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故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精(卵)原细胞或次级精(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初级精(卵)母细胞、减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精细胞或精子(卵细胞或第二极体)故选 B。【点睛】结合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和 DNA 的变化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17. 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实
28、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2噬菌体的 DNA 是用32P 直接标记的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详解】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发生了基因重组,A 项错误;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但还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B 项错误;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用32P 标记细菌,再用这些细菌标记噬菌体的DNA,C 项错
29、误;赫尔希和蔡斯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项正确。故选 D。18. 已知某 DNA 分子中,G 与 C 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 358%,其中一条子链( 链)中 T与 C 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329%和 171%,则在 链的互补链( 链)中,T 和 C 分别占 链碱基总数的( )A. 329%和 171%B. 313%和 187%C. 187%和 313%D. 171%和 329%【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
30、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 1;(4)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 DNA 分子的特异性。【详解】由于整个 DNA 分子中 GC358%,则每条链中 GC358%,AT642%;由于 链中 T 与 C 分别占 链碱基总数的 329%和 171%,由此可以求出 链中G187%、A313%,则其互补链( 链)中 T 和 C 分别占 链
31、碱基总数的 313%和187%。故选 B。19. 用15N 标记含有 1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60 个。该 DNA 分子在14N 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4 次,其结果可能是( )A. 含有14N 的 DNA 占 100%B. 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40 个C. 含15N 的单链占 1/8D. 子代 DNA 中嘌呤与嘧啶之比是 23【答案】A【解析】【分析】DNA 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 DNA 都是由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构成。【详解】A、由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 4 次形成 16 个 DNA,其中 2 个子代DNA 各含 1
32、 条15N 链,1 条14N 链,其余 DNA 都只含14N,故全部子代 DNA 都含14N,A 正确;B、含有 100 个碱基对 200 个碱基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60 个,则 A=40 个,因此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4-1)40=600,B 错误;C、含15N 的单链占 2(242)=1/16,C 错误;D、由于双链 DNA 中嘌呤和嘧啶配对,所以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 错误。故选 A。20. 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制作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能表示一个完整脱氧核苷酸的是图中的 a 或 bB. 图中与每个五碳
33、糖直接相连的碱基只有 1 个C. 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起来D. 从碱基上看,缺少的碱基是 T【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是磷酸,是磷酸二酯键,a 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详解】A、能表示一个完整脱氧核苷酸的是图中的 a,A 错误;B、由图可知,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只有 1 个,B 正确;C、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C 正确;D、组成 DNA 的碱基有 A、C、G、T 四种,因此从碱基上看,缺少的碱基是 T,D 正确。故选 A。二、多项选择二、多项选择21. 有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d 但易感锈病(r) ,另一个易倒伏 D)但能抗锈病(
34、R) 。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让它们进行杂交得到 F1,F1再进行自交,F2中出现了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都能稳定遗传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结合的概率相同C. 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占 3/16D. F2中易倒伏与抗倒伏的比例为 3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的比例为 31【答案】CD【解析】【分析】已知有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d)但易感锈病(r) ,另一个易倒伏(D)但能抗锈病(R) 。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即 ddrrDDRRF1DdRr,自交F2中D_R_D_rrddR_ddrr=9331。
35、【详解】A、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 ddR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是 1/3,A 错误;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一般雄性配子要多得多,B 错误;C、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 ddR_,占总数的 3/16,C 正确;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F2中易倒伏与抗倒伏的比例为 3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的比例为31,D 正确。故选 CD。22. 如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B. 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C. 丙为初级卵母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D. 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BCD【解析】【
36、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结合染色体颜色可知,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A 正确;B、乙细胞和丙细胞所代表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 4 条,因此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B 错误;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 错误;D、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 错误。故选 BCD。23. 将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
37、(拟核 DNA 呈环状,共含有 m 个碱基,其中有 a 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下图、两种类型的 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正确的是( )A. DNA 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 DNA 有、两种类型,比例为 1:3B. DNA 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 复制 n 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 (m-a)/2D. 复制 n 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 2n+1-2 条【答案】BD【解析】【分析】DNA 复制是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38、 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 、能量(ATP 水解提供) 、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 、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图中只有 1 条链含放射性,说明是复制第一代的产物,而两条链都含放射性,说明其复制次数在二次以上。【详解】A、DNA 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 DNA 共 4 个,有 I、两种类型,比例为 1:1,A 错误;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细胞内的基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 正确;C、拟核 DNA 中共含有 m 个碱基,其中有 a 个胸腺嘧啶,则 A=T=a,G=C=(m-2a)/2,复制 n次
39、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C 错误;nm2a(21)()2D、复制 n 次可以合成 DNA 分子 2n,共有2n+1条链,只有两条母链不含放射性,所以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 2n+1-2 条,D 正确。故选 BD。24. 如图为某一 DNA 分子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解旋酶可作用于处B. G 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 不同 DNA 分子的碱基种类相同, (A+T)/(C+G)的比例也相同D. 把此 DNA 分子放在含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 2 代,子代中含15N 的 DNA 分子占 1/4【答案】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 DNA 分子片段,部位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
40、、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的作用部位;处是碱基对,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基因突变;部位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详解】A、解旋酶作用于氢键,A 错误;B、图示为 DNA 片段,因此“G”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B 正确;C、C、所有 DNA 分子都含有 A、C、G 和 T 四种碱基,且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 A=T,C=G,但不同的 DNA 分子(A+T)/(C+G)的比例不等,C 错误;D、把此 DNA 放在含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 4 个 DNA 分子,根据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一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
41、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其他 3 个 DNA 分子只含14N,因此子代中含15N 的 DNA 占 1/4,D 正确;故选 BD。25. 下面关于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每个双链 DNA 分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 每个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 每个 DNA 分子的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D. 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 40 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 40 个鸟嘌呤【答案】B【解析】【详解】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 DNA 分子中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A 正确;DNA 分子中大多数的脱氧核糖连接两个磷酸,B 错误;
42、1 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 1 分子碱基、1 分子磷酸和 1 分子脱氧核糖组成,因此 DNA 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C 正确;双链 DNA 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二者数量相同,因此如果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 40 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 40 个鸟嘌呤,D 正确三、简答题三、简答题26. 如图是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目的是_;目的是_。二者不能同时进行,应在_进行,应在_后进行。(2)本杂交实验中涉及两次套袋,第一次套袋应在_之后,其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3)若 P 皆为纯合子,让 F1进行自交得 F2,F2的性状中,高茎植
43、株与矮茎植株之比为_,遗传学上把这种 F2中出现的现象称为_。【答案】 (1). 避免自花传粉 (2). 实现杂交 (3). 花蕾期 (4). 花粉成熟 (5). (6). 31 (7). 性状分离【解析】【分析】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2、分析题图:图示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为去雄过程,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详解】 (1)图中是去雄,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去雄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是受粉,目的是实现杂交;去雄是在花
44、蕾期进行,而受粉是在花粉成熟后进行。(2)第一次套袋是在去雄之后。(3)如果 P 是纯合子 DD 和 dd,F1全为 Dd 高茎,自交 F2的高茎(D_)矮茎(dd)=3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是性状分离。【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识记孟德尔对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假说) ,掌握孟德尔验证其假说的方法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各选项。27. 某兴趣小组利做了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主要材料: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标记的核苷酸和32P 标记的氨基酸) 、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
45、问题。(1)实验过程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 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 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依次编号为甲、乙: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种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步骤三:在甲、乙两个培养皿中放入 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被_标记和被_标记的噬菌体;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2)预测实验结果: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图。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图。若 A 试管中沉淀物中放射性也较高,
46、可能原因是_。若 B 试管中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可能原因是_。【答案】 (1). 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 (2). 32P (3). 32S (4). 未被标记 (5). B (6). A (7). 搅拌不充分 (8). 保温时间过短或保温时间过长【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
47、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 (1)步骤二: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量,同时为控制无关变量,需要在两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步骤三:放入 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由于培养基中分别含有32P 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所以可分别获得被32P 标记和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2)由于甲培养皿中加入的是含32P 标记的核苷酸,标记的是 DNA,所以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
48、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 B 图。由于乙培养皿中加入的是含35S 标记的氨基酸,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所以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 A 图。A 组沉淀物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少量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B 组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是: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b、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从大肠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8. 如下图
49、所示,图甲中的 DNA 分子有 a 和 d 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 和 B 均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 B 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从而形成子链,则 A 是_酶,B 是_酶。(2)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时间是_;在复制完成后,两子代 DNA 分开的时期为_。(3)图乙中,7 是_。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用图中数字表示)交替连接而成;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用图中数字表示)连接成碱基对。(4)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_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亲子代连续性。【答案】 (1). 解
50、旋酶 (2). DNA 聚合酶 (3). 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6). (7). (8). 遗传信息【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该图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A 的作用是使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 DNA,因此 A 是解旋酶,B 是催化以 DNA 单链 d 为模板形成 DNA 分子的子链 c,因此 B是 DNA 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 DNA 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 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2、分析图乙可知,该图是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1 是碱基 C
51、,2 是碱基 A,3 是碱基 G,4 是碱基 T,5 是脱氧核糖,6 是磷酸,7 是脱氧核糖核苷酸,8 是碱基对,9 是氢键,10 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详解】 (1)根据分析 A 是解旋酶,B 是 DNA 聚合酶。(2)真核细胞 DNA 复制的时间是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后的 DNA分子进入染色体中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上的 DNA 分子,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3)7 的碱基与 A 配对,是 T,同时还含有脱氧核糖和磷酸,所以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骨架由磷酸 5 和脱氧核糖 6 交替连接而成;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 9
52、 连接。(4)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点睛】对于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 DNA 分子复制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9. 下图是某一雄性高等动物体内五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乙、丙、丁、戊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2)甲细胞有_条染色体,_条染色单体,有_个核 DNA 分子。(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的是图_细胞所在的时期。(4)在甲图中,1 号染色体与 3 号染色体为一对_,若该动物的基因型是 Aa,2 号染色体上有 A 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 a 基因的染色体是_
53、。(5)将以上五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为_。【答案】 (1). 乙、丁、戊 (2). 甲、乙、丙、戊 (3). 8 (4). 0 (5). 8 (6). 戊 (7). 同源染色体 (8). 4 和 8 (9). 丙、甲、戊、乙、丁【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
54、】 (1)由以上分析可知,乙、丁和戊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所以对应甲、乙、丙、戊。(2)甲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该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含有 8 条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3)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即图中戊细胞所在的时期。(4)甲图中 1 号与 3 号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为一对同源染色体;若 2 号染色体上有 A 基因,则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 a 基因的染色体是 4 和 8。(5)精原细胞先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再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因此以上五个时期的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为
55、丙、甲、戊、乙、丁。【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30. 有研究小组在小鼠毛色遗传实验中发现,不论黄鼠与黄鼠相交还是黄鼠与黑鼠相交,后代中均有两种表现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等位基因用 A、a 表示)F1的表现型及数量单位:只组别P雌性雄性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1 187黑鼠1 18
56、9黄鼠1 186黑鼠1 188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1 198黑鼠598黄鼠1 196黑鼠599(1)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在胚胎期死亡的个体基因型为_。(2)若将实验一中 F1雌雄鼠自由交配得到 F2,F2继续自由交配得到 F3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_(用分数表示)。(3)假设小鼠的长毛与短毛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b 控制,小鼠毛的长短与毛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有小鼠甲和乙多次交配,F1表现型及其数量相对值如图所示,小鼠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_。若 F1中长毛黄鼠雌雄个体交配得到 F2,则长毛黄鼠所占的比例是_(用分数表示)。【答案】 (1). AA (2). 1/3 (3). AaB
57、b、AaBb (4). 16/27【解析】试题分析:由柱形图可知,杂交后代中,长毛:短毛=3:1,黄鼠:黑鼠=2:1;表格中实验二,黄鼠与黄鼠杂交,子代发生性状分离,有黄鼠和黑鼠,因此黄鼠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 AaAa,黄鼠:黑鼠2:1,说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胚胎致死;雄鼠、雌鼠的性状分离比相同,因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1)由分析可知,胚胎致死的基因型是 AA。(2)实验一的亲本基因型为 Aa 与 aa,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2Aa、1/2aa,若将实验一中的 F1自由交配得到 F2,其中 A%=1/21/21/4,a%=3/4,故子二代中AA=1/41/41/16,Aa=21/
58、43/46/16,aa=3/43/49/16,由于 AA 个体死亡,故调整比例后 Aa=2/5,aa=3/5,F2继续自由交配得到 F3,其中 A%=2/51/21/5,a%=4/5,故 F3中 AA 所占比例为 1/51/51/25,Aa 所占比例为 1/54/528/25,aa 所占比例为4/54/516/25,由于 AA 个体死亡,因此 Aa:aa=1:2,因此 F3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 1/3。 (3)如果小鼠毛的长短与毛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长毛:短毛=3:1,亲本基因型是 BbBb,黄鼠:黑鼠=2:1,亲本基因型是 AaAa,因此对于 2 对等位基因来说亲本基因型是 A
59、aBbAaBb;子一代中长毛黄鼠雌雄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AaBb,比例是1:2,AaAa2/3Aa(黄鼠) 、1/3aa(黑鼠) ,后代长毛鼠的比例是 B_=1-2/32/31/48/9,长毛黄鼠雌雄个体的比例是 2/38/916/27。31.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显、隐性基因分别为 A、a)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概率用分数表示):(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染色体上_性遗传。(2)-2 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3)若-3 和一个基因型与-5 相同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_。(4)若-1 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请写出-1 和-2 婚配的遗传分析图解。_。
60、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2%。如果-2 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则该女儿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答案】 (1). 伴 X 染色体或常染色体 (2). 隐 (3). )0 (4). 1/4 (5). (6). 101/299【解析】【分析】根据1 和2 表现正常,生下了3 患病男孩,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上不确定。【详解】 (1)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或 X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2) )因为-1 是患者,-2 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 Aa 或 XAXa,其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0。(3)-3 是患者基因型是 aa 或 XaY
61、,-5 的父亲患病,所以基因型是 Aa 或 XAXa,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 1/21/2=1/4。(4)若-1 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 基因型Aa,-2 基因型 Aa,遗传图解如下: 。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2%;-2 的基因型为 1/3AA 和 2/3 的Aa,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基因型 98%AA,2%Aa)生育表现型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 1-(2%2/31/4)=1-1/300=299/300,生育孩子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98/1001/2+1/32/1001/2+2/32/1001/2=101/300,故-2 和一个正常男性结
62、婚,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则该女儿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01/300)(299/300)=101/299。【点睛】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运用口诀准确判断其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2. 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 B 对全色羽基因 b 为显性,位于 Z 染色体上,而 W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 T 的存在是 B 或 b 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型。(2)杂交组合 TtZbZbttZBW 子代
63、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 ttZBW 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 ttZbW 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 2 只芦花羽、3 只全色羽和 3 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 。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答案】 (1). ZW (2). 1/4 (3). 1/8 (4)
64、. TTZBZb (5). TtZBZbTtZbW (6). 3/16 (7). 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解析】【分析】根据提干信息分析,芦花羽基因 B 对全色羽基因 b 为显性,位于 Z 染色体上,而 W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 T 的存在是 B 或 b 表现的前提,tt 时为白色羽,则芦花羽鸡的基因型为 T_ZBZ_、T_ZBW,全色羽鸡基因型为 T_ZbZb、T_ZbW,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 tt_ _。【详解】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Z。(2)根据题意分析,
65、TtZbZb与 ttZBW 杂交,后代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为1/21/2=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 ttZBW 杂交,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 1/21/4=1/8。(3)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 T_ZBZ_,与 ttZbW 杂交,子代中芦花羽(T_ZB_)全色羽(T_Zb_)=11,说明该雄鸡基因型为 TTZBZb。(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_)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说明两个亲本都含有 t,后代出现了 3 只全色羽,说明父本含有 b 基因,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TtZBZb、TtZbW,则子代中芦花羽雌鸡
66、(T_ ZbW)所占比例为 3/41/4=3/16。(5)利用纯合亲本杂交,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鸡的三种羽色对应的可能的基因型,并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和进行概率计算。33. 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毛色红毛棕毛白毛基因组成A_B_A_bb、aaB_aabb(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种。(2
67、)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 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 F2。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种(不考虑正反交) 。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I、i,I 基因对 A 和 B 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 基因不抑制,如 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 IiAaBb 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答案】 (1). 4 (2). AAbb 和 aaBB (3). 红毛棕毛白毛=
68、121 (4). 4 (5). 1/3 (6). 1/9 (7). 9/64 (8). 49/64【解析】【分析】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 个体相互交配,后代 A_B_:A_bb:aaB_:aabb9:3:3:1,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 9:3:3:1 变型的应用。【详解】 (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 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 种。(2)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 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
69、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F1测交,即 AaBb 与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 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4 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9:3:3:1
70、,棕毛猪 A_bb:aaB_所占比例为6/16,其中纯合子为 AAbb、aaBB,所占比例为 2/16,故 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2/6,即 1/3。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2/6Aabb、1/6aaBB、2/6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1/31/31/41/31/31/41/31/31/21/221/9。(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 I 基因对 A 和 B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 I 基因,不管有没有 A 或 B 基因都
71、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 IiAaBb 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即基因型为 ii A_B_的个体。把 Ii 和 AaBb 分开来做,IiIi 后代有 3/4I _和 1/4ii,AaBbAaBb 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9:3:3:1。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 A_B_)的比例为 1/49/169/64,棕毛个体(ii A_bb、iiaaB_)所占比例为 1/46/166/64,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6/6449/64。【点睛】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双杂合子自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 9:3:3: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