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篇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篇ppt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穴位篇穴位篇讲师:杨凡讲师:杨凡小儿推拿可以治病的奥秘小儿推拿可以治病的奥秘:其实就是利用了穴位对气血的重新分配,组合,集中力量驱邪外出,改变脏腑的寒热虚实以达到阴阳平衡。二马二马操作手法:母指腹部侧面顺时针揉或左右揉。功效:阴阳双补、大补元气、健脑补髓、利尿止尿、顺气散结、定惊等主治:先天不足、肾虚咳喘(比如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骨软无力)、慢惊风、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位置: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头之间的凹陷中,点性穴位。肾的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藏一身精气,主生长发育何为肾阳,肾阴阴阳概念阴阳概念肾阳:又称元阳,具有阳的一切属性,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
2、。对机体有温暖、激发、兴奋、蒸发及制约肾阴等作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人体所有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肾阴:肾阴又称元阴,是人体阴液之本(这个阴液广泛包括精液、汗液、唾液、血液、消化液、内分泌液等等),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凉润、濡养、制约过度阳热的作用。元气:肾阴肾阳共同作用,构成了人的生命之气,也称为元气,所以揉二马可以大补元气,就是因为二马能阴阳双补。煤油灯理论谈肾阴肾阳人体内对肾阳的控制也有个自动开关,晚上人的功能活动少,不需要那么多的阳气支持,所以人体会把开关关小以便留下更多的肾阴供第二天活动使用(凡是活动就要消耗阳气)。熬夜是开关没有关小,养阴最好的方式是多睡觉补肾阳论:“善补阳
3、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桂附地黄丸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而六味地黄丸,其实是补肾阴的,相当于添加煤油,如果肾阳虚的人,则不宜用。寒凉药伤阳和温热药伤阴,激素伤阴的原理把开关强制性调到最大肾阳虚:肾阳虚就是灯光弱了,阳虚生外寒。脸色苍白,男性容易阳痿,女性则月经量少,推后。尿频,浮肿,大便溏稀。肾阴虚:肾阴虚就是煤油少了,无法制约肾阳,阳气就会上亢。喉咙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但因为这种是虚火,所以不会很痛,且吃寒凉药往往只能治疗一时,呈反复发作)。颧部发红,头晕目眩,怕热,容易便秘,盗汗,男性易早泄,女姓则容易月经量多,提前。肾主骨生髓:肾主骨,是说骨头的毛病多跟肾有关,无论是
4、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可能会导致腰腿痛。而肾阴虚则一般表现为酸胀。齿为骨之余牙齿坚固,说明肾气充盛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肾生髓,养脑必先补肾。肾主恐(肾虚的人易惊恐),肾主水,肾阳不足会造成水湿过重和遗尿。肾在五行中属水(水可滋生万物,是生命之源),黑色为肾之本色(也为病色,脸很黑,表明肾脏、膀胱系统功能弱),黑色食药入肾经,开窍于耳,肾不好的人,易耳鸣,听力也会渐受影响。老年人常出现失聪(耳聋)的症状,就是肾功能虚、衰的体现.其华在发.肾功能好的头发乌黑发亮,肾虚的往往头发稀黄.肾经穴位置:位于小指腹部(指尖到指根一段),线性穴位。操作手法:补肾阴向心推,补肾阳离心推。功效:向心推补
5、肾阴用于阴虚盗汗,尿少尿黄(利尿),五心烦热(可以清心热安神,补肾阴配清天河水).如阳虚体质误用之会遗尿,离心推为补肾阳,用于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如阴虚体质误用之会动心火,睡眠不安,烦燥.来回推阴阳双补.很少用.三字经很少用肾经穴脾经穴位置:母指桡侧面赤白肉际处,线性穴位。操作手法:补脾向心推,偏温性,清补脾来回推,平性。功效: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痰湿,补中益气,开胃消食。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脱肛,慢惊风,慢性腹泻或腹胀或便血或咳嗽,黄疸及一切疹出不透之虚证(疹色不红,多属脾虚,可补脾土,以托毒透疹)。脾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食物和水
6、,运化需要火,能量源于肾阳)。脾统血:脾既生血又统血。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则血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鼻出血、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脾虚而致的出血有个明显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热证(常见嘴唇舌质淡白,脸色黄或白,神疲乏力)。脾为生痰之源:所有进入人体内的水液都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生成对人体有益的津液。但人有痰不一定都是因为脾虚。脾主肌肉(肌肉结实脾好,虚胖是脾虚),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正常小儿口唇红润。口唇深红为内热,唇色淡白为气血虚亏,青紫为血瘀或寒证。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清稀涎液是脾虚,脾在五行里属土,为太阴湿土,喜温燥恶寒湿(所以有医家认为脾只有阳虚没有
7、阴虚,比如清代名医叶天士,一般所说的脾阴虚指的是胃阴虚),黄色为脾之本色,鼻头属脾,脸色过黄/湿疹皆为脾病.脾经穴注解穴位注解:脾经穴的位置多有争议。向心推为补脾,温性,相当于把温热气血调给到脾脏,补脾既可以达到温脾的效果,又可以加强脾的功能.来回推清补脾,平补平泻,无寒热之性,主要是加强脾的功能。补脾和清补脾都可以加强脾的运化功能,所以都可以健脾补气血(其实是提高脾对食物的吸收,是间接补而不是直接).但补脾偏温性,侧重于化寒痰,清补脾侧重于化虚痰,白痰宜用补脾,黄白痰或黄痰宜用清补。慢性出血,久咳久泻(久咳标是肺虚,但本是脾虚,因为脾土生肺金,脾为肺之母。久泻标是大肠虚,但本也是脾虚,因为脾
8、土生肺金,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消化不良/积食(运化功能加强了就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和积食)、脱肛(中气下陷)、慢惊风(土虚则木摇)等虚症多用清补脾,如果偏寒,也可用补脾。肝经穴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肝:离心推,凉性,肝经只清不补作用:清肝火,解郁除烦,镇惊搐等。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注解:因小儿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最常用的就是平肝(也叫清肝),平肝其实就相当于把清凉的气血调到肝脏以平抑肝阳。肝的功能所以一切情绪失常的包括惊风抽搐,脾气大或烦燥不安的都要考虑肝的问题,肝主筋,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不好,这种人脾气比较大。老人抽筋补钙无
9、效的,多从肝治(白芍甘草汤),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其华在爪,肝功能好的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肝属木,青色为肝的本色.青筋(主寒,主痛,主肝,主瘀),青色的食药多入肝经,比如绿豆.如何理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因为五行里木克土,克是克制的意思,是说肝气太旺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平时常说气得都没胃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欲治肝病必先治脾.反过来,如果脾虚日久,也要同时兼顾治肝.心穴心穴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推,凉性,心经只清不补,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
10、、眦红、夜啼、惊搐、弄舌等。注解:因小孩子心常有余,基本不可能存在心虚寒的现象,所以补法基本不用清法其实就是将清凉之气血调到心脏以去心火,本穴三字经和张汉臣派基本不用(常以天河水代替),其它派常用到,说明清法也是可以用的。心的功能心在五行里属火,红色是心的本色,所以红色的食药多入心经,如红豆,枸杞等。心主血脉,其华在脸,所以心脏功能好的人面色红润且有光泽,但若面部红赤多为热证。心主神明,所以神志出现异常的一切症状都跟心经有关,比如说睡眠不安、惊风抽搐、昏迷等。心开窍于舌,而心经有热时有个明显特点是舌尖偏红,孩子睡觉烦燥,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弄舌和眼睛红。肺穴肺穴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
11、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多用)清补肺:来回推补肺:向心性推(少用)。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主治: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注解:清肺其实是把清凉气血调到肺脏,但因为肺经穴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性可凉可温,不过因为肺气以降为顺,清肺可以肃降肺气,所以临床上多用清肺,如果寒证,多配解表宣肺之穴位,再用清肺恢复肺的肃降功能。清补肺多用于寒热错杂或多汗证,其实是加强肺的功能。肺一般不补,如肺虚证,临床上多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平肝清肺是三字经里最常用的配对,有解表透疹之效。肺的功能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体表所有的皮毛组织(包括汗腺、皮肤
12、与毛发等组织)都有由肺主宰,而所有与此有关的一切表证也都跟肺有关。肺主呼吸,开窍于鼻:肺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肺主宣发:宣发太过则会出现汗多,咳痰,头皮流油等(凡是有解表发汗功效的食药都可以助肺宣发,),如果宣发不及(就是指毛孔闭合太过)比如外感风寒就会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肃降:肺气不肃降就会出现上逆咳嗽,痰多的情况。肺主一身之气:不仅仅指我们呼吸的空气,更是气血的”气”。卫气,肺寒,肺热,肺虚中医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卫气:脾接受从小肠传过来的精微物质化生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其中一部分精气在肺的宣发作用下布散于体表。人体抵御外邪的最外层防线也是
13、最重要的防线,卫气属阳,卫有保卫,护卫的意思,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肌肤皮毛,保持体温;调节毛孔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源于脾,由肺宣发而成,根于肾阳。肺在五行里属金,白色是肺的本色,肺其华在皮毛,印堂是肺的反射区。肺寒:打喷流清鼻涕,咳痰色白清稀,怕风怕冷,面色青白特别是印堂处发青。肺热:口干咽燥,流黄鼻涕,发热,咳嗽吐黄痰,鼻血,鼻生疮,面色红特别是印堂处发红。肺虚:指肺气虚弱,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的生成不足所致。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气短,动则尤甚,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苍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胃经穴胃经穴位置: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
14、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推功效:清胃热,降胃气止呕吐,止咳平喘,消食化积,利大便,除烦止血。主治主治:喉咙红肿,恶心呕吐,口臭,咳喘,积食,消化不良,便秘,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血等。胃的功能胃主受纳,还有腐熟食物的功效,这个腐熟的能量支持来源于心阳(间接来自肾阳,因为心阳源于肾阳),所以中医上有句话叫:心阳生胃土。积食的孩子心火旺。胃为燥土,喜润恶燥,理论来讲胃没有阳虚,只有阴虚。胃热与胃阴虚胃热的一些症状:鼻头两侧属胃的反射区,如果这两侧红或生疮,是有胃热,脾胃都开窍于口,嘴唇干红,牙龈出血且红肿痛为胃热所致。咽喉溃烂,周围红肿痛,是肺胃有热,扁桃体溃烂化脓肿痛
15、则是因肺胃热盛所致,消谷善饥,不知饱。胃热常会导致肺热,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胃热会导致便秘,咳嗽。胃阴虚和胃热都有一些相同的症状出现,比如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但胃阴虚的人是知道饿但不想吃饭,胃阴虚与胃热都可以导致喉咙炎症(或溃疡,或肿大),但胃热引起的喉咙炎症红肿痛甚,而胃阴虚导致的炎症则不怎么红也不怎么痛,但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舌苔,胃热的舌苔多为厚苔(黄厚苔居多),而胃阴虚的舌苔则薄或缺苔(比如地图舌)。胃热用清胃,胃阴虚则一般来回推。小肠穴小肠穴位置: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操作手法:清小肠离心性推。补小肠(补膀胱)向心推,临床上清小肠用得比较多。清小肠功效:清热利湿,利尿
16、止泻,清心经及膀胱之热。主治:尿闭、小便不利的湿热证(常伴有尿痛尿频)、舌头长疮、水泻。小肠的功能小肠的功能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舌尖红),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主要介绍下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注解:清小肠是把清凉之气血调配到小肠,有清利湿热分清泌浊的功效遇到水泻的拉肚子,无论寒热,皆可配清小肠,是为了分利水道,让小便从尿道走而实大便(大便的水份少了就干了)如果湿热性水泻,独清小肠穴效果就极好,如果是寒性水泻,先温中再清小肠。大肠穴位置: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虎口到指尖),
17、属线型穴位。操作手法:清大肠离心推(从虎口推到指尖),补大肠向心推(从指尖推到虎口)。清补大肠虎口到指尖之间来回推。大肠穴大肠:“传导之官”“大肠主津”。大便正常传导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大肠有热时,大便干结而臭(吸收的水液少或水液给热蒸发),大肠受寒时,大便稀溏无明显臭味(吸收的水液多),而大肠虚既可以便秘也可以导致腹泻。补大肠:把温热气血调配到大肠经,有温中止泻、涩肠固脱的作用,用于寒泻,虚寒性脱肛。大肠又不仅仅起着传导的作用,还跟呼吸系统有关清补大肠:加强大肠运化功能,即可以涩肠固脱,又有助于排便的功能,主治:慢性腹泻,虚秘(持续时间长,大便不是很干臭,但多日一拉)、反复脱肛。对于慢性腹泻
18、,独穴操作清补大肠分钟,往往有特效内八卦穴内八卦位置:以手掌中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跟横紋约三分之二为半径所所形成的圆圈,如图所示:操作手法:操作者用左手稳定住小儿的左手,使手掌相对暴露、稳定,用右手拇指螺纹面蘸滑石粉,周而复始地运动,从坎宫往大母指这边运过来,为顺运内八卦(跟时钟针表走的方向一致),坎宫往小指这边运过去,叫逆运内八卦(跟时钟针表走向相反),顺运内八卦功效:行滞消食,顺气化痰止咳,宽胸理气,升提中气,止泻,偏温性。逆运内八卦功效:行滞消食,顺气化痰,宽胸理气,降胃气止呕吐,止咳平喘,利大便,偏凉性。逆运内八卦功效:行滞消食,顺气化痰,宽胸理气,降胃气止呕吐,止咳平喘,利大便,偏
19、凉性。运水入土穴位置: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作用:润燥通滞。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注解:顾名思义就是把水往大肠调过来起到润肠通便的效果常用于久秘和遗尿板门穴板门穴位置: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操作方法:揉板门,左右旋转揉或顺时针揉,清板门:来回推揉板门侧重消食化积,开胃,止腹痛,上吐下泻。用于积食,厌食证,独揉板门穴30分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厌食症。板门穴注解板门穴注解任何类型的腹痛都可以配揉板门,因为板门是胃反射区上的穴位,是止腹痛的要穴。来回推板门侧重滋胃阴,凉血,退虚热。常用于胃阴虚,阴虚盗汗,阴虚发热。来
20、回推板门和补肾水,涌泉配合可以治疗阴虚低热。清胃和来回推板门的区别:清胃偏重于清利湿热,去胃火,降逆止呕,所以湿热症,还有像牙龈肿痛,口臭,急性扁桃体炎,实热便秘或伤食呕吐,用清胃效果好过来回推板门。有时候清胃和揉板门也常配合用,特别是腹痛和伤食呕吐,清胃和板门几乎都是必用的。小天心穴小天心穴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操作方法: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揉小天心法拿法同上,以拇指螺纹面左右揉或顺时针揉小天心法。临床中多用揉法。作用:疏风解表,通窍散郁、安神定惊、清热(心热,肝热)明目,利尿止痛,止咳等。主治:伤风感冒,惊风癫
21、痫、尿道炎(尿频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小天心注解注解:安神时无论是捣还是揉小天心,力要轻柔。如果用力,作用相反(侧重醒神),小天心配一窝风用于疏风解表。孩子眼屎黄多,小天心效果好于平肝,常用揉小天心配合二马,取天河水(六腑)多会一次见效。手阴阳位置:小天心与掌后腕横纹之间的“中心点”两侧,桡侧(母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合称阴阳穴,操作手法:自“中心点”向两侧分开地摩擦叫分阴阳(参图);从两侧向“中心点”合并地摩擦叫合阴阳。分阴阳:平衡寒热,调和气血,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临床中经常用于寒热往来证(忽冷忽热)和反复不退的发烧。合阴阳: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
22、嗽、胸闷等症,李德修三字经教材中有言:先揉二马,再合阴阳,重推天河水,推之恰当,痰化可愈。四横纹四横纹部位:手掌面除母指外其它四指的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来回推作用: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喘。主治:腹胀、疳积、干咳少痰,哮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注解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无论是治疗咳嗽还是消食化积,四横纹常和运八卦联用。有个值得说明的问题是,在李德修的教材上,说四横纹可以治疗寒热往来的发烧,但临床中基本没发现有此效果,我处理此类发烧习惯以分阴阳为主穴,疗效确定。小横纹小横纹部位:小指
23、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作用:宣肃肺气,化痰涎。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掌小横纹注解注解:掌小横纹还是治疗口疮的必用穴位,如患儿因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分钟,再揉本穴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二马和掌小横纹是正反两面穴位,对于久咳痰多或阳虚痰多之证,掌小横纹和二马对揉,化痰效果比单揉掌小横纹好,也可节省时间。一窝风位置:手背与前臂相连横纹中央一凹陷处(参图)。操作手法:用母指腹部螺纹面左右揉之,也可以顺时针揉。功效:温阳散寒,疏风解表。主治:风寒束表,头痛,鼻塞,流涕,手脚发冷。注解:一窝风其实就
24、是把体内温热气血调配到体表以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所以可用于一切风寒表症。如果手脚发冷,宜先揉二马,再揉一窝风,一般揉完这两个穴位手脚都会暖和起来。膊阳池部位:准确位置是一窝风直上2寸的凹陷处,属点型穴位。操作方法:揉阳池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顺揉,偏温性。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头痛,降逆清脑。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头部一切疾病。膊阳池注解注解:注解:膊阳池是治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其实它是把温热的气血调配到头部以达到通窍疏散风寒的效果和一窝风穴联用治疗风寒感冒初期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屡用屡效,同样也是治疗西医所
25、说的过敏性鼻炎(就是早上或遇风寒经常打喷流鼻涕的)的特效穴位,治疗慢惊风时,常配二马和小天心同用。外劳宫外劳宫部位: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凹陷处,属点型穴位,温性。操作方法:同其它点性穴位揉操作,顺时针揉。作用:温中散寒、安蛔止疼,化寒痰湿浊(舌苔白厚的必用穴),温肾阳。主治:寒性腹痛腹泻,透发痘疹、咳嗽痰多(清稀痰或白痰),疝气脱肛、虚寒性夜啼症等一切虚寒症均有效。外劳宫注解注解注解:这是个大温大热的穴位,可以把温热之阳气大量调配到中下焦(包括胃,小肠,大肠,肾,膀胱)。所以既可以温中化湿,温下元,同样也可以造成胃热(因为中焦当然也包括了胃),所以如果中下焦没有明显寒证,不能单独久揉外
26、劳宫,否则容易上火或便秘,外劳宫配六腑用于上热下寒证,外劳宫配补脾可加强温中化湿痰的功效,用于寒痰多的咳嗽。一窝风与外劳宫的区别外劳宫和补脾的区别三关穴三关穴部位:前臂拇指侧(桡侧)自手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的一条直线,老三字经为前臂手太阴肺经路线,属长线型穴位。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助气活血,温肺化痰止咳,止泻,大补肺气。主治:形寒肢冷,风寒外感咳嗽腹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疹白不红)等一切虚症证。三关穴注解注解:上推(即向心推)三关才是大温大热的,下推(即离心推)三关则是大寒(和退六腑性质差不多)。三关穴治疗咳嗽的效果也非常不错,一窝风和上推三关的区别,一
27、窝风侧重表实证,所以三关侧重于表虚症(就是卫气不足),对于气虚自汗的效果就很好,但对于阴虚盗汗则不适宜。天河水穴天河水穴部位:前臂正面,位于前臂正中从总筋到曲泽穴成一直线.属长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天河水向心性推,取天河水,离心推。清天河水功效:解表发汗退热(表热)化痰,安神,利尿主治:一切表症(包括无汗发烧,感冒咳嗽,各类皮肤病)取天河水功效:滋阴降火止盗汗,清心火,利小便,安神慎惊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阴虚内热、尿黄尿少等等一切内热证。清天河水的争议退六腑穴退六腑穴部位:前臂正尺侧,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老三字经教材是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属长线型穴位。操作方法:离
28、心性推之,称退六腑,性寒凉。六腑以通为顺,只有清法,没有补法。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凉血解毒、解表(高热时)。主治:高烧、喉咙红肿,急惊风、实热痰喘、实热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内热症。退六腑注解注解:退六腑其实质是大量调动人体里面阴寒的气血实现对六腑的凉润,有点类似于国家级的消防队,哪里有火灾就调到哪里灭火。退六腑和清天河水的区别。补脾与六腑配合有止汗功效(这个汗是阳明实热引发的汗,阳虚自汗不宜用),外劳宫与六腑配合善治上热下寒症,另外二马与六腑配合善治汗出不退的高烧。而清胃和六腑配合,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类似于西药里的抗生素,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高烧时要用六腑,往往会和上推三关配合以防六腑清法太过。列缺穴列缺穴位置:前臂拇指(桡侧)凹陷中与小指侧自(尺侧)凹陷中(参图)。操作手法:操作者用左手拇指与其它手指稳定住小儿的手腕,同时用力向中心用力拿之,然后放松,“一紧一松”,反复操作(参图)。功效:发汗,解毒,镇惊,开窍。主治:感冒无汗,鼻塞流涕,惊风,癫痫,不省人事。用力要适度,至骨即至,不要太轻或太过如用于发汗解表,掐至孩子哭即可。如用于镇惊,常先掐拿列缺,再掐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