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8页)(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课件课件问题探究、拓展归纳问题探究、拓展归纳问题探究、拓展归纳问题探究、拓展归纳 导课、导课、导课、导课、 教学目标、解教学目标、解教学目标、解教学目标、解 题题题题 、左传左传左传左传简介简介简介简介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朗读 、 字词正音字词正音字词正音字词正音人物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分析艺术特色艺术特色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相关人物及相关人物及相关人物及相关人物及战争形势图战争形势图战争形势图战争形势图 、故事背景简介、故事背景简介、故事背景简介、故事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小结、作业文言知识小结、作业文言知识小结、作业文言知识小结、作业一场以
2、强凌弱的战争两个同床异梦的大国巨头一场结束政治蜜月的矛盾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激情导入激情导入他生活在他生活在26002600多年前多年前他是郑国人他是郑国人他叫他叫烛之武烛之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了解、了解左转左转相关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关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古汉语知识,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古汉语知识,培养学生的朗读和 概括能力。概括能力。3 3、赏析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当头不计个人、赏析人物形象,学习烛
3、之武在国家危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失,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赏析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波澜起伏的情节。赏析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波澜起伏的情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解题 本文选自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主要是记公元前。主要是记公元前630630年郑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
4、说服了秦伯。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烛地,名叫武的人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表示
5、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佚地,名叫狐的人叫狐的人” 【资料】【资料】郑通志郑通志 氏族略氏族略:“郑人烛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之武不得氏,以其居 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之推,佚之狐”。介绍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姓名 左传左传简介简介 左传左传是我国是我国第一部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编年体历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左传传和和公羊传公羊传、谷梁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都是为解说春春秋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
6、的简称,又名的简称,又名左氏左氏春秋春秋。 左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240多年各国的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春秋、左传左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等。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国语、战国
7、策战国策等。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史记、汉书汉书等。等。 编年体编年体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积累语文小知识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最大的编年体史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诗经 第一部词典第一部词典 尔雅尔雅第一部神话集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第一部语录体著 论语论语郑郑春秋时期形势图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8、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630年年( (鲁僖公鲁僖公三十年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632年年( (鲁僖公鲁僖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9、。甚至在公元前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632年五月,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一)故事背景(一)思考: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思考: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 为什么秦国也要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什么秦国也要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年的城濮之战,事
10、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二)故事背景(二)课文朗读课文朗读秦军氾秦军氾( )( )南南
11、无能为无能为( )也矣也矣共共( )其乏困其乏困秦伯秦伯说说( )( )夫夫( )晋晋, ,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微夫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 nf zhu若不若不阙阙( )秦秦qu 夜缒夜缒( )而出而出zh失其所与(失其所与( ), ,不知(不知( )y公元前公元前630年年郑郑新郑新郑新郑新郑函陵函陵氾水氾水秦秦晋晋晋 军秦 军问题探究第1段(秦晋围郑) 1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2、秦、秦晋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1.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2.2.郑贰于楚郑
12、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从属于楚)1.1.秦晋的友好关系秦晋的友好关系2.2.扩张争霸的野心扩张争霸的野心晋晋国国秦秦国国(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3 3、为何写两军分兵驻扎?、为何写两军分兵驻扎?未见其人未见其人先知其才先知其才想一想想一想?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
13、有何作用?问题探究问题探究第第2 2段(临危受命)段(临危受命)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自责(情)(情)晓义晓义(理)(理)3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有良谋、成竹在胸。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1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2 2(亡郑
14、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3 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5 5(唯君图之。)(唯君图之。)4 4(君之所知也。)(君之所知也。)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第第3 3段(智退秦师)段(智退秦师)亡郑亡郑无利,有小害无利,有小害对秦对秦舍郑舍郑无害,有小利无害,有小利对秦对秦亡郑亡郑将有大害将有大
15、害对秦对秦分分析析利利弊弊,层层层层深深入入(表面)(表面)(深入)(深入)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问题探究问题探究第第4 4段(晋师撤退)段(晋师撤退)1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晋文公、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不仁、不知、不武
16、”那点最重要?为什么?那点最重要?为什么?“不知不知”最重要。最重要。晋文公的晋文公的“不仁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果真讲“仁义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不知”是实质,是实质,“智智”是理智,是对动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数,难以预料。3: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晋师撤退文文 章章
17、 结结 构构亡郑利晋阙秦亡郑利晋阙秦晋忘恩负义,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不可共事存郑利秦存郑利秦三点理由三点理由事事件件情节发展情节发展郑危郑危佚之狐举荐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郑伯请人烛辞烛辞郑伯自责郑伯自责夜缒而出夜缒而出说秦王说秦王亡郑小害秦亡郑小害秦舍郑小利秦舍郑小利秦亡郑大害秦亡郑大害秦秦退秦退晋攻晋攻晋退晋退 言为心声,行见其人 探究人物形象头脑清醒头脑清醒 “霸主霸主”理智判断理智判断深明大义深明大义“志志士士”知难而上知难而上“勇勇士士”机智善辩机智善辩“辩辩士士”慧眼识才慧眼识才“伯伯乐乐”烛之武烛之武 佚之狐佚之狐 晋文公晋文公 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启示一:启示一: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
18、际遇。如果你如果你是金子,那你一定会有发光的一天。是金子,那你一定会有发光的一天。启示二:启示二: 逆境不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逆境不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我们成功的阶梯。而是我们成功的阶梯。启示三:启示三: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到成功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到成功。启示四:启示四:处草野之时,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处草野之时,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居廊庙(朝廷朝廷)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启示五: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烛之武的闪光处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岂因福祸避趋之。”拓展拓展作文素材积累作文素材积累适用
19、话题: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一、伏笔与照应伏笔与照应 交代秦晋合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交代秦晋合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礼
20、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无多大,说明秦、郑并无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矛盾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矛盾埋下伏笔;埋下伏笔;“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照应开头照应开头“秦、晋围秦、晋围郑郑”,“国危矣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设版焉”和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上,又照应上文二国虽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为烛之武游文二国虽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提供了条件。说成功提供了条件。二、情节曲折起伏二、情节曲折起伏 大军压境,郑危在旦夕,让人紧张,而大军压境,郑危在旦夕,让人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让人稍松一口气
21、。但谁知他佚之狐的推荐,让人稍松一口气。但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辞”,使郑国希望,使郑国希望又变得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加了文章的戏又变得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加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退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剧性。再如,秦退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文章再生波澜。晋公讲了一番文章再生波澜。晋公讲了一番“仁仁”、“知知”、“武武”的道理后,才平息了一场虚惊的道理后,才平息了一场虚惊。三、详略得当三、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表现烛之武的论辩技巧,所以本文主要表现烛之武的论辩技巧,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他均只做简单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他均只做简单交代。主人公如何交代。主
22、人公如何“夜缒而出夜缒而出”、“郑国君郑国君臣如何焦急等待臣如何焦急等待”、“秦如何退师秦如何退师”、“烛烛之武如何见到秦伯之武如何见到秦伯”等一应内容都被一笔略等一应内容都被一笔略过。过。返返回回1 1 1 1、切中要害、切中要害、切中要害、切中要害-“有利有利有利有利”2 2 2 2、援古例今、援古例今、援古例今、援古例今-“有理有理有理有理”3 3 3 3、逻辑清晰、逻辑清晰、逻辑清晰、逻辑清晰-“有节有节有节有节”4 4 4 4、语言适当语言适当语言适当语言适当 -“有体有体有体有体”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3、战为上,兵战为下。返返回回四、巧妙游说的艺术:四、巧妙游说的艺术:通通 假假 字字无能为也无能为也已已(矣)矣)共共其乏困其乏困(供)供)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盟,与郑人盟(悦)悦)失其所与,不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智)何何厌厌之有之有(餍)餍)归归纳纳文文言言现现象象 古今异义(古古今异义(古/ /今)今)以为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主人)泛指主人)行李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之往来(出使的人/ /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品)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品)微微夫人夫人之力(那个人之力(那个人/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亦去去之之 ( (离开;离开;/ /往,
24、到)往,到)名词动词晋晋军军函陵,秦函陵,秦军军氾南氾南(驻军,驻扎)(驻军,驻扎)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远(意动,以意动,以为边邑为边邑) 与郑人与郑人盟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唯君图图之(之(计划,考虑计划,考虑)名词状语既既东东封郑,又欲肆其封郑,又欲肆其西西 (在东边;在西边在东边;在西边)夜夜缒而出(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君亦无所君亦无所害害(害处害处)且君尝为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赐矣(矣(恩惠,好处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臣之臣之壮壮也(也(壮年壮年)越国以鄙越国以鄙远远(远方,边远的地方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缺少的东
25、西)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1.既东既东封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动用法使动用法2.2.若若亡亡郑而有益于君郑而有益于君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成为边境动词使动用法,使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灭亡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远 名词意动用法,以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为边邑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臣之壮也”(主语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敢以(之)烦执事(宾语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6、(介词介词)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 是是寡人之过寡人之过也也 君之所知君之所知也也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倒装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何厌“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加重语气,不翻译。)加重语气,不翻译。)状语(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介词短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介词结构 “于晋于晋”做后置状语)做后置状语)且贰于楚也(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于于楚楚”后置做动词后置做动词“贰贰”状语)状语)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佚之狐于郑伯言)1 1、而
27、而今急今急而而求子求子 ( (才,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夜缒而而出出( (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若亡郑而而有利于君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 )朝济朝济而而夕设版焉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 )2 2、以以以以其无礼于晋其无礼于晋 ( (因为,连词因为,连词) )敢敢以以烦执事烦执事 ( (拿,用,介词拿,用,介词) )越国越国以以鄙远鄙远 ( (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 )焉用亡郑焉用亡郑以以陪邻?陪邻? ( (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 )若舍郑若舍郑以以为东道主为东道主 ( (把,介词把,介词) ) 虚词虚词3 3、焉焉子亦有不
28、利子亦有不利焉焉 (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陈述)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若不阙秦,将焉焉取之取之 ( (疑问副词,哪里疑问副词,哪里) )且且焉焉置土石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 ( (代词,之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永之人争奔走焉焉 ( (兼词,于此兼词,于此) ) 虚词虚词 虚词虚词4 4、之、之 辍耕辍耕之之垄上垄上 到,动词到,动词 子犯请击子犯请击之之 他们(指秦军),代词他们(指秦军),代词 是寡人是寡人之之过也过也 的,助词的,助词 臣臣之之壮也,犹
29、不如人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 5 5、其、其以以其其无礼于晋无礼于晋 代词,它(代郑国)代词,它(代郑国)君知君知其其难也难也 指示代词,那(件事)指示代词,那(件事) 失失其其所与所与 代词,自己(的)代词,自己(的)吾吾其其还也还也 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 当堂当堂检检测测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确的一项是( )A.A.晋晋军军函陵(军:军队)函陵(军:军队) B.B.贰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C.是是寡人之过也(是:这)寡人之过也(是:这)D.
30、D.亡郑以亡郑以陪陪邻(陪:增加)邻(陪:增加)A2.2.下列句子中下列句子中“之之”的用法不同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 ( ) A.A.因人之力而敝因人之力而敝之之B.B.子犯请击之子犯请击之C.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D.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A.A.夜缒而出,见秦伯夜缒而出,见秦伯B.B.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焉C.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D.越国以
31、鄙远,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 4.4.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一组是( ) 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 与之共事。与之共事。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郑国才有出路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B、 C、 D、 c5.5.下列叙
32、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B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C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仁义的。D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
33、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A7.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 ; 。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退晋师撤退6.本文选自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所作,与与 合称为合称为“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左传编年体编年体左丘明左丘明公羊传公羊传谷梁传谷梁传作业作业 1 1、背诵课文。、背诵课文。 2 2、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3 3、假如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烛之武说些什、假如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烛之武说些什么?请以么?请以“烛之武,我想对你说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段话,不少于200200字。字。三朝老臣弼马温,三朝老臣弼马温,七十高龄建奇功七十高龄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