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4542241 上传时间:2024-08-3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1课诲人不倦ppt课件2(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管子权修 诲诲人人不不倦倦hu【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含义。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切磋琢磨、述而不作。3把握把握“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绘事后素”等句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4领悟孔子领悟孔子“有

2、教无类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字音提示:字音提示:1 1、知知 2 2、闵闵子子骞骞3 3、冉冉伯牛伯牛 4 4、仲仲弓弓5 5、陈、陈亢亢 6 6、悱悱7 7、隅隅 8 8、谄谄9 9、切、切磋磋 1010、倩倩 1111、绚绚zhmn qinrnzhnggngfiychncuqinxun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成语成语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各得其所各得其所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而好古告往知来告往知来一隅三反一隅三反诗礼之训诗礼之训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对象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素养教师素养(17.2 17.3)(15.39)(7.25 16.13)(11.3 7.8 5.9 3.8 11.22)(7.34 1.15 17.19 7.1 9.15)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子曰:子曰:“性相近也,性相近也,习习相远也。相远也。” (17.2)子曰:子曰:“唯唯上上知与知与下下愚不移。愚不移。” (17. 3)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子曰:子曰:“性相近也,性相近也,习习相远也。相远也。” 子曰:子曰:“唯唯上上知知与与下下愚愚不移。不移。” 习染习染上等的上等的下等的下等的这两章如何与这两章如何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4、?相联系起来?通通“智智”,智者,形容智者,形容词作名词词作名词愚者,形容词作名愚者,形容词作名词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变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万别,即教育可以改变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 探究:探究: 孔子一方面说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性相

5、近,习相远”,一方面又,一方面又说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也

6、,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难与言”的互乡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的互乡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子曰: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种类、类别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类类“类类”的含义:一是指的含义:一是指“族类族类”,即指,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二是指“等类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等级。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

7、各不相同,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治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仲弓,出狱的犯人公治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所以何晏

8、认为,有教无类也有少数民族的。所以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他们的年龄也

9、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唯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

10、女平等的现代意识,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原则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小是令人惊奇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子子以以四教:文,行,忠,

11、信。(四教:文,行,忠,信。(7.257.25) 陈亢问陈亢问于于伯鱼曰:伯鱼曰:“子亦有子亦有异闻异闻乎?乎?”对对曰:曰:“未也。尝未也。尝独立独立,鲤趋,鲤趋而而过庭。曰:过庭。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诗,不学诗,无以无以言。言。鲤退鲤退而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而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闻礼,又闻君子之远之远 其子也。其子也。” (16.1316.13)用

12、用特别的听特别的听闻闻向向表修饰表修饰无法无法表承接表承接取独取独离开,保持距离。离开,保持距离。形容词做动形容词做动词词独自站立,独自站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状后句状后句这两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二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这两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二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内容?些具体内容?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不学不学诗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育为中心的,重在培

13、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以前学过的,关于教育内容的章节以前学过的,关于教育内容的章节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有耻且格。”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既庶矣,又何加焉?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子曰:子曰:“弟子,入则孝,也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弟子,入则孝,也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14、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知识,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

15、,说则诚实可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可贵的。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仲弓。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

16、仲弓。言语言语:宰我,子贡。政: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事:冉有,季路。文学文学:子游,子夏。(:子游,子夏。(11.3)子曰:子曰:“不不愤愤不启,不不启,不悱悱不发。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则不复复也。也。”(7.8)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如也。”(5.9)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以为绚兮。绚兮。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

17、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子曰:子曰:“起予者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商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已矣。”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闻斯行诸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求也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求也退,故进之故进之;由也兼人,;由也兼人,故退之故退之。”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想求明白却不得

18、的样子想求明白却不得的样子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样子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样子用用再再什么;说。宾语前置句什么;说。宾语前置句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之乎。这;吗之乎。这;吗所以;使所以;使进;他进;他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宾前宾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子曰:子曰:“起予

19、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矣。”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知十,赐也闻一知二。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闻斯行诸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

20、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启发示教学启发示教学谈话式教学、激励式教学谈话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答疑式教学答疑式教学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德行:颜渊、闵之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文学:子游,子夏(一)启发诱导(一)启发诱导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

21、则发);实行启发式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愤”和和“悱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因是依据、根据

22、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论语语集注中说: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三)诲人不倦(三

23、)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

24、,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子曰:子曰:“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子贡曰:子贡曰:“子如不言,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则小子何述焉?”子子曰: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17.19)子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窃比于我老彭。”(7.17.1) 子曰:子曰:“吾自卫反鲁,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然后乐正,雅雅颂颂各得其所。各得其所。”(9.159.

25、15) 教育者素养教育者素养传述什么,宾前传述什么,宾前天说了什么呢?宾前天说了什么呢?宾前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谓云尔已已矣。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不过不过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罢了罢了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好礼者也。者也。”子贡曰:子贡曰:“诗诗云:云:如切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

26、可与言赐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告诸已矣,告诸往往而知而知来者来者。”(1.15)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句末语气词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句末语气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动词作名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动词作名词私下把我自己比为老彭。私下把我自己比为老彭。然后音乐才然后音乐才得到厘正得到厘正。正,形容词作动词正,形容词作动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子曰:子曰:“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子贡曰:子贡曰:“子如不言,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则小子何述焉?”子子曰: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子曰:“吾自卫反鲁,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然后乐正,雅雅颂颂各得其所。各得其所。” 教育者素养教育者素养重身教重身教重古代文化重古代文化重礼重礼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谓云尔已已矣。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好礼者也。者也。”子贡曰:子贡曰:“诗诗云:

28、云:如切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赐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告诸已矣,告诸往往而知而知来者来者。”(1.15)安贫乐道安贫乐道【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完全遵从“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述

29、而不作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正因为孔子的“述述”,使他成,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1、23478121315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式教育者的素养教育者的素养提升素质提升素质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德文诗礼德文诗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诲诲人人不不倦倦总结总结 2、 课文课文P55课后练习三:课后练习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答案答案: 所谓所谓“述而不作述而不作

30、”,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一方面,一方面说明孔子说明孔子“复古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传声筒”,更非,更非今天一些今天一些“学者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