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件危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84174438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软件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软件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软件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软件危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软件危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软件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软件危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软件危机浅谈软件危机主讲人:王琨主讲人:王琨主讲人:王琨主讲人:王琨目录含义表现产生原因解决途径危机实例什么是软件危机?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危机实例IBMOS/360操作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到现在为止,它仍然被使用在360系列主机中。这个经历了数十年,极度复杂的软件项目甚至产生了一套不包括在原始设计方案之中的工作系统。缺乏必要的文档资料或者文档资料不合格,将给软件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

2、问题。IBM公司开发OS/360系统,共有4000多个模块,约100万条指令,投入5000人/年,耗资数亿美元,结果还是延期交付。在交付使用后的系统中仍发现大量(2000个以上)的错误。佛瑞德布鲁克斯在随后他的大作人月神话中曾经承认,在他管理这个项目的时候,他犯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错误。主要表现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软件缺少适当的文档资料 软件=程序+文档+数据产生原因用户需求不明确用户需求不明确在软件开发出来之前,用户自己也不清楚软件开发的具体需求;用户对软件开发需求的描述不精确,可能有遗漏、有二义性、甚

3、至有错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还提出修改软件开发功能、界面、支撑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本来愿望有差异;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有力的方法学和工具方面的支持。由于软件开发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工业产品,其开发过程是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其产品极大程度地依赖于开发人员高度的智力投入。由于过分地依靠程序设计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巧和创造性,加剧软件开发产品的个性化,也是发生软件开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软件开发应用范围的增广,软件开发规模愈来愈大。大型软件开发项目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共同完成,而多数管理人员缺乏开发大型

4、软件开发系统的经验,而多数软件开发人员又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各类人员的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有时还会产生误解。软件开发项目开发人员不能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大型软件开发的全部关系和各个分支,因此容易产生疏漏和错误。软件开发复杂度越来越高软件开发复杂度越来越高软件开发不仅仅是在规模上快速地发展扩大,而且其复杂性也急剧地增加。软件开发产品的特殊性和人类智力的局限性,导致人们无力处理“复杂问题”。所谓“复杂问题”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旦人们采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开发方法和工具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和能力,新的、更大的、更复杂的问题又摆在人们的面前。解决途径软件工程诞生于60年代末期,它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程学科

5、,主要研究软件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建立与系统化软件生产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技术和工具,指导和支持软件系统的生产活动,以期达到降低软件生产成本 、改进软件产品质量、提高软件生产率水平的目标。软件工程学从硬件工程和其他人类工程中吸收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明确提出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模型,发展了许多软件开发与维护阶段适用的技术和方法,并应用于软件工程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人们开始研制和使用软件工具,用以辅助进行软件项目管理与技术生产,人们还将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有机地集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能够连续支持软件开发与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化软件支援环境,以期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解决软件危机问题。此外,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的结合成为80年代末期活跃的研究领域。基于程序变换、自动生成和可重用软件等软件新技术研究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把程序设计自动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一步。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软件工业化生产体系,形成了强大的软件生产能力 。软件标准化与可重用性得到了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避免重用劳动,缓解软件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