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84001118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教育哲学》PPT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小组成员:张香玉 田斌何谓分析教育哲学何谓分析教育哲学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分析教育哲学是将分析哲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性的教育哲学思潮。它认为教育哲学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清思”活动。分析教育哲学家不应该对教育工作者发布指令,为他们提供教育准则,设计教育方案,而应该对教育领域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澄清,通过澄清,使教育理论科学化、实践化。一、时代背景一、时代背景二、主要代表人物生平及其代表作二、主要代表人物生平

2、及其代表作三、理论基础三、理论基础四、主要观点四、主要观点五、评价与反思五、评价与反思一、时代背景一、时代背景(一)产生及发展阶段 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全盛期,70年代后期开始衰落。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将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公开宣称或不言而喻的出发点 2.美国派对概念的“逐一”分析时期 3.伦敦学派1.人们对于传统教育哲学的不满 传统教育哲学深受传统哲学的影响,注重体系建设, 强调规范,大量运用无法证实的术语和概念,这引起了教育哲学家们的批判。 (二)产生的原因2.来自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中小学就学人数剧增,不仅教师的需要量增加,而且带来一大堆

3、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传统教育哲学脱离教育实践,并且各派之间争论不休,使实际教育工作者不知所云。二、主要代表人物生平及其代表作二、主要代表人物生平及其代表作谢普勒彼得斯奥康纳奥康纳奥康纳 丹尼尔约翰奥康纳(1914)英国批判的语言分析派哲学家。1914年生于美国西雅图,1933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同年任英国政府公务员。前后担任过南非纳塔尔大学、威特沃特斯兰大学、英国北斯塔福德郡大学学院、利物浦大学、埃克塞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教授。 代表作:洛克(1952)、教育哲学引论(1957)、西方哲学史(1964)、阿奎那的自然法则(1968)和教育哲学文集(l973)谢夫勒谢夫勒

4、伊斯雷尔谢夫勒(1923)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当代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1945年毕业于美国布鲁克林学院,195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 代表作:教育的语言(1960)、理性和教学(1973)彼得斯彼得斯 理查德斯坦利彼得斯(1919)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分析教育哲学伦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主席。1949年他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711974年曾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631982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哲学讲座主讲。 代表作:教育的概念(1967)、教育哲学(1973)、伦理学与教育(1966)、教育与师范教育(1977

5、)三、理论基础三、理论基础分析哲学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其源流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体现了哲学活动的“清思”的特点。后来,西方哲学传统抛弃了分析的方法,专注于哲学的内容。直到20世纪初期,作为一种“哲学的革命”,分析哲学才又兴起。 分析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分支: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另一个是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证实原则”:一个陈述只有能够用数学或逻辑的原则加以证实,或者得到经验的或感觉的材料的证实,才算是真的,才具有意义,如果不能得到这两种证实,那么就是无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其倡导者主要是维也纳小组成员,

6、然后流行于英国和美国。 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有关。 2. 2.大多数规范性判断,无论是道德判断、宗教判断,还是审美判断,都是不能用经验证实的,因而是无意义的。 3.所有在认识上显示出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都可以毫无例外地分为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 4.所有综合性的命题都可以简化为能用逻辑符号语言来表达的基本经验的论述。主要观点: 1.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日常语言学派日常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出现于30年代后期,在50-60年代兴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有吉尔伯特赖尔,约翰奥斯丁和穆尔等人。 主要观点: 任何概念的意义都是同人们所使用的日常语言有关的。虽然哲学不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特殊的语言

7、,但它却能够根据使用各种词汇的背景来澄清他们的意义,这样人们就能达到一致的理解比较比较维度派别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陈有松著.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3.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陈有松著.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