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9331548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大师对话之林语堂有人称他为幽默大师,也有人评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作者,有人褒之为中国大文豪,也有人将他斥为反动文人.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呢?生活下的历史背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戊戌变法 ,义和团 1900年八国联军 1911年,辛亥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71949年,内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68年文化大革命生平概述姓名:林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出身:(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2、 性格特征:“坦率、诚恳、乐观、风趣幽默;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台湾语堂文集爱好:文学(自不用说);收藏烟斗和古尼丁教育经历:191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秋赴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经历:1916-1926年曾相继在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67年,受聘

3、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恋爱经历:初恋情人赖柏英; 爱得死去活来、而又难成眷属的陈锦端; 终生伴侣廖翠凤。家庭成员:妻廖翠凤,3个女儿,长女凤如,次女玉如(林太乙),小女相如。代表作品小说:瞬息京华又名京华烟云散文集和杂文:剪拂集 孔子的智慧传记:苏东坡传 译著:老子的智慧 浮生六记评论集:新的文评 中国文化精神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教育:语言学论丛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办过的杂志:论语、人间世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经典品读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 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曰 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4、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思想精华一 革命思想: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思想和建立“欧化的中国”的主张,关心政治,提倡民主自由,批判现代评论派等“正人君子”的伪善面孔。还凸显出一种西洋式绅士风的幽默,行文庄谐杂陈、从容自如、深入浅出。赞同“费厄泼赖”的主张,支持社会改良。“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更是满腔愤怒地坚持鲁迅先生提出

5、的“痛打落水狗”的革命原则,写了讨狗檄文、打狗释疑等文,表示对鲁迅的全力支持。二 性灵文学: 1933年4月,林语堂在论语第发表了名为论文的一篇文论,提出了“性灵”文学的主张,认为“性灵”派文学主“真”字。林语堂关于“性灵”文学的美学追求是由“自我”、“性灵”、“闲适”、“幽默”这些特点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而这些特点又共同构成了林语堂提倡的闲适小品的基本风格。林语堂小品文的成功是14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的成功,小品文的诸多特征也正是林语堂“性灵”文学的内涵所在。三 人文主义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在林语堂的人生活动中,对西方文化的思考贯穿了他所有的文

6、学创作和文化活动,在此期间,他也得出了中国式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即“直觉洞悟“和“近情”的思维方式。“直觉洞悟”指的是对待事物不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考虑,而是用直接的感悟洞察,以直感的方式认识事物,观察世界。“近情”式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处理事物要符合人之常情,符合人们做事通常所遵守的规则,符合人们的常识。四生命意识的存在感生命意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家及作品优劣高下重要标准,著名作家往往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张爱玲的人生苍凉感,而林语堂的作品中却充满着欢乐的情绪,空灵的性质和闲适的笔调,似乎缺乏生命意识,尤其是生命意识中的悲剧底色。其实不然,面对人类先验性的悲剧命运,林语堂既不赞同那些悲观主义者的

7、论调,也不赞同那些与命运作斗争的无知论者,而是要创造一种属于人类自己的全新的富有意义的生活,既“善待人生“,以一种诗化的方式充分地“享受人生”。与他颇有的名人们鲁迅:曾经相得,也曾经相离。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周作人:文化思想、文学观念以及性情癖好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承继性周作人是林语堂的“亦师亦友”。二人又有明显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人生态度和美学趣味上面郁达夫:“错过的京华烟云翻译”,“和事老”评价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

8、语堂:“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与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纽约时报赞赏林语堂:“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林语堂之我见:闲适幽默的哲人。他的文学成就可谓中国之最(这是抛开政治来说的)。他是汉语拼音的先驱。又首提部首,笔划笔顺,后来演变为全国推行的部首查字法。又编汉英大词典,被誉为最完美的词典之一。发明第一台中文打字机获专利。文学上,开中国传记文学之先河,长篇小说8部,著书20多部,散文1000篇,他著书于外国,译书至中国,为东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还首创语丝派,提出闲适飘逸的小品文和幽默文学。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早年同情与声援学生运动,参与蔡元培、宋庆龄、鲁迅等人发起的民权保障同盟,编辑新文学刊物,但后期积极亲美。不过为时短暂,在他一生的事迹中也相对微不足道,所以不曾记上一笔。谢谢大家!汉语 10-1:王凤 徐梅 刘炫君 李丽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