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9218011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研究分析研究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目的的目的:如何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如何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一、区域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要点一、区域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要点(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地域核心 (经济中心)外围地域 (

2、经济腹地)网络系统 (经济网络)另一种分法,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有: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原料地指向原料地指向 燃料动力指向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市场指向 运输指向运输指向 空间近邻效应空间近邻效应研究表明,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3、这就是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需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资源、要素,也就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将相应地减小。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空间相互作用(主动因): 集聚 扩散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产业集聚就是在集聚经济作用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增产业集聚就是在集聚经济作用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

4、或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使得该区域的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1 1)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2 2)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3 3)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区域经济扩散的机制主要有: 1、避免集聚不经济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4、政府的干预作用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

5、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孤立、分散的均质无序状态局部集聚非均衡的低级有序状态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扩散的几种形式: 近邻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随机扩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经济活动主体为获得聚集经济就向某一区位进一步集中,由此导致相关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中,聚集经济吸引更多非密切相关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开

6、始了城市化过程,“城市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案例: 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即几乎与聚集同时,会引起拥挤成本、社会成本、要素投入成本、规模不经济等导致聚集不经济,聚集不经济的存在,削弱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果。聚集不经济通过削弱集中经济的力量,降低了空间聚集的整体经济效果,从而减弱了聚集利益对厂商、居民的吸引力,进而出现扩散效应。 二、二、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二、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 区位选择区位选择与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是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的两大主题。域经济空间理论的两大主题。 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

7、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家韦伯(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塔勒(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

8、论。 稍后,另一德稍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国经济学家勒什(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总的看来,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总的看来,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

9、价格理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而又叫古典区位论。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而又叫古典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结构理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成。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成。 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

10、国民经济,着眼于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20世纪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很有见地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5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主要有主要有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增长极” ” 理论,理论,缪尔达尔缪尔达尔(1957)的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赫希、赫希曼曼(1958)的的“核心核心-边缘理论边

11、缘理论”等。等。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首先在某些城市和性表现为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首先在某些城市和地区积聚并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地区积聚并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增长极”,然,然后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长后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长极指具有优势区位和推动型产业的地理空间,往极指具有优势区位和推动型产业的地理空间,往往是经济地域核心的城市。往是经济地域核心的城市。点轴理论 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运输通道被成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运输通道被成为生产轴(沃尔为生产轴(沃尔

12、.松世)。松世)。 随着连接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形成新的优势随着连接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形成新的优势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从而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使该地区出现工业化和城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使该地区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趋势。镇化的趋势。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进而会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梯度的存进而会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梯度的存在会导致产业、创新技术等从高技术地区逐步向在会导致

13、产业、创新技术等从高技术地区逐步向低低度地区转移。低低度地区转移。 缪尔达尔缪尔达尔指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指出,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赫希曼赫希曼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发展,但同时,劳动力和资本从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

14、区发展,但同时,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发展,又起着扩大区外围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发展,又起着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极化效应起支配作用。要缩小区域差距,域差距的作用,极化效应起支配作用。要缩小区域差距,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援助和扶持。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援助和扶持。三、国内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领域三、国内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领域 1 1、中心地学说在我国的验证、中心地学说在我国的验证2 2、许多有代表性的成果的运用,如增长极开发许多有代表性的成果的运用,如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理论模式、梯度开发模式、优区模式、点轴理论模式、梯度开发模式、优区位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战略等位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战略等 。对中国的区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