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七讲课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8966731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0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七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经七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经七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经七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经七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七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七讲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经第七讲n n一痿论篇第四十四n n本篇重点论述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故篇名痿论n n本篇主要内容有:n n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发生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和病机。n n2五种痿证的诊察特点。n n3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的原则。n【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n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n二水热穴论篇第

2、六十一n本篇主要论述治疗水肿、热病的俞穴,故篇名水热穴论n本篇主要内容是阐述风水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本病的五十七个俞穴以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另外对春、夏、秋、冬四季取穴不同的意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n n【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n n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n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

3、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n【按语】 肾者胃之关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n三调经论篇第六十二n本篇指出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肢节生病,必波及经脉,因而治疗也应调治经脉,故篇名调经论。n本篇主要内容有:n1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的临床表现及治法。n2论述气血相并,风雨寒湿中人,喜怒不节,阴阳偏盛偏衰等因素致使脏腑经络发生的虚实变化,及针刺补泻手法。n3强调了针刺治疗时,应结合病人的体

4、质、四时气候、病变所在、以及病情虚实等方面,采用相应的刺法,以调治其经脉。n n【原文】 帝曰:经言阴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报导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n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

5、,故中寒。n n【按语】 本节论述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理。但其机理与后世之“阳虚则生外寒”、 “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不尽相同。n n本文所论述的“阳虚则外寒”,系寒邪在表,致上焦不通,阳气不能外达以温煦肌肤,寒气独留于表而寒栗,乃因外邪所致,与后世因阳虚而畏寒者不同。n n本文所论述的“表虚则内热”,系因劳倦伤脾,谷气不盛,致上焦不行,下焦不通,胃气郁而化热,热熏于胸中之内热,其阴虚实指脾虚,即李东垣所说的“气虚发热”,与后世因阴虚而火旺之虚热不同。n n本文所论述的“阳盛则外热”,系因上焦不通,腠理闭密,致卫气不得泄越而发

6、热,与后世因阳热亢盛的发热不同。n本文所论述的“阴盛则内寒”,系因寒厥之气上逆,致寒气积于胸中,耗损阳气而生内寒,与后世因全身阳虚而里寒盛者不同。n本节所论之阴阳虚实寒热,虽与后世所论述进行不尽相同,但以阴阳为纲来分析内外虚实寒热之病机,却为后世“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 n n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n n本篇前半部分重点论述了疾病的标本逆从,后半部分重点论述了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后,故篇名标本病传论。n n本篇主要内容有:n n1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进行针刺的方法n n2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后,以及针刺的原则n n【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

7、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n n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n n本篇重点论述天地(自然界)运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说明运气变化是万物生化的本元和纲纪,故篇名天元纪大论。n n本篇主要内容有:n n1说明五运阴阳为天地之道及形气相感与万物生化的关系。n n2气与万物生化的关系;气之多少与形之盛衰的具体表现。n n3天地阴阳上下相召的具体情况及五运六气的运转周期。n n4天干主五运、地支主六气及六气与三阴三阳

8、的结合情况。n n【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n n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

9、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n【按语】 本节论述了五运阴阳与万物生化的关系,提出五运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物生长毁灭的根本和变化的原因等有关“生化论”的观点,说明自然事物都是形与气相互作用,也就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即文中所谓“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n n同时,指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即所谓“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的论断,并说明这种系列化极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物质本身阴和阳这一对立物的变化所引起,只要人人们能够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有了一定的智慧。这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这样的认识水平,是很可贵的。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