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知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而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但到了汉代,一位从 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学的命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他对儒学思想施了怎样的魔法,从而使它从春秋战国时的一家之言而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呢?一个学派,在不同时代却遭遇了来自两个皇帝天壤之别的两种待遇,这又是为什么呢?第第3课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了解黄老
2、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帝像老子1 1、含义、含义: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黄”是指黄帝学说,是指黄帝学说,“老老”是指老子思想,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2 2、主要思想、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 ;在治国方面在治国方面主张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3、特点:、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积极无为为”
3、。”(具体做法:与民休息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轻徭薄赋,减轻刑法)法)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西汉初年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客观)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客观)(客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5 5、影响(效果)、影响(效果):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材料:材料:汉
4、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4、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汉惠帝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
5、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景帝汉高祖汉高祖二、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董仲舒u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期?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一君一臣:汉武帝一君一臣:汉武帝 董仲舒董仲舒 罢罢黜黜百百家家独独尊尊儒儒术术1 1 1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匈奴南下侵汉;匈奴南下侵汉;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诸侯诸侯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6、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七国之乱2 2 2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吸收大一统的思想。3 3 3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无为无为无为”,推,推,推,推崇崇崇崇 “ “ “ “有为有为有为有为”而治。而治。而治。而治。 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新儒学的兴起)(新儒学的
7、兴起)材料反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材料:材料: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二、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新儒学1、原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的需要。材料反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材料:材料: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王国问题;北方匈奴王国问题;北方匈奴威胁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9、激化。;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形成:以、形成:以公羊春秋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3、内容:、内容:“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限制君权(限制君权 )u“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u“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春秋繁露u“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10、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u“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与天异者,大乱”,天降,天降灾祸。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加强君权。(加强君权 )天 人 感 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 “ “天道天道天道天道” ”就是就是就是就是“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
11、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谓之王。”人君必须仿
12、效天道,实行仁政。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13、并进。邪辟之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4 4、特点:、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宣扬宣扬“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带有神学倾向。5 5、目的:、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序。6 6、实质:、实质: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14、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文化专制。7 7、影响:、影响:巩固国家的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有利于有利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和打击和打击地方割据地方割据势力;势力;限制限制君主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仁政”。确立了确立了儒学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位。先秦之儒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著作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思想来源思想来源与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关系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论语论语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仁仁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儒学儒学儒学、阴阳、儒学、阴阳、黄老、法家黄老、法家批判时政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维护专制集权政治政治总结黄黄老老之
15、之学学独独尊尊儒儒术术原原因因内内容容作作用用内内容容作作用用西汉初年,西汉初年,经济残败经济残败百业待兴。百业待兴。巩固国家统一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利限制君主权利儒学独尊地位儒学独尊地位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实行仁政治身、治国治身、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经济恢复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国力增强原原因因无为不适应集权无为不适应集权新儒学的大一统新儒学的大一统统治者的有为愿望统治者的有为愿望汉初汉初 经济残破经济残破休养生息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武帝时 国力渐强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不甘无为淘汰黄老淘
16、汰黄老适应并促进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利集权、制地方 西西汉初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指导,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经济得到恢复。随。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的建议。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
17、形态。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当某种思想当某种思想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文化适应社会环境文化适应社会环境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时时时,便容,便容,便容,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
18、就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1 1、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正确的是( ) A A要求统治者以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的方式稳定统治 B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2、董仲
19、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用的是( )A“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3、汉武帝、汉武帝“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主要是利用儒家的(的(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的主张 B“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主张的主张 C“性善论性善论” D“大一统大一统”的思想的思想4、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5、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 )A强调实行强调实行“仁政仁政” B提出提出“以政为德以政为德”说说 C提出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说说 D提出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君轻”论论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主要的意义是(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