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 一双新鞋教学要求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我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对我的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正在字读的基础上交流、反馈3 .情感、价值观感悟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重点难点、关键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2 .难点: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具准备:生字词语与卡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1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2 .教师导:课文围绕一双鞋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2、1 .教师提读要求2 .出示生字词语与卡片3 .教师进行强调。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1 .教师指名反馈:读了全文,课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 .被什么感动? :被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3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想想父亲对儿子的子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什么?第1页 共1 0页4 .指名反馈:父亲为满足儿子的愿望,把准备买零食的钱给儿子买鞋,儿子为爸爸的脚不再爱冻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为爸爸买一双最需要的鞋5 .讨论:爸爸很需要新鞋,为什么没有去买?6 .教师小结: 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父子俩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四、总结全文人间最美的情感是爱,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我们应
3、该爱护、关心、体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五、布置作业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2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风情,理 解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的美,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时刻为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超。重点:体 会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幻灯录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外引入,揭题
4、质疑1 .幻灯. 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第2页 共1 0页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早在职19年, 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 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一一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 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 读课题, 质疑问难: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是什么意思? 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5、 .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 . 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3 . 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4 . 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三、细读课文,感悟“ 美丽”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 “ 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 . 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 .自由读, 季老先生说的“ 美丽” 并没有改变指什么?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4 .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 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请读这一段,好好体
6、味体味。5 . 交流指导:“ 真切” 、“ 脊梁”是什么意思? 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 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 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 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 . 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 .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二、品读课文,再感“ 美丽”1. 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 这样第3页 共1 0页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 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2 . 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
7、 真切”吧! 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 花团锦簇、姓紫嫣红、应接不暇” ,体会花之多,花之美。3 . 每天沐浴在“ 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4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5 .仅仅是花美吗? 出示句子: “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 .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 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
8、也美。7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三、前后呼应,三 感 “ 美丽”1 . 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2 .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 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3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 . 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2 . 推荐读书: 季羡林散文 、 季羡林先生等。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3 黛玉初进荣国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写法
9、。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 识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第4页 共1 0页教学难点:体 会 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红楼梦是 我 国1 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占有重要位置。鲁迅先生给与它高度的评价。“自 有 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2、今天,我们
10、就来学习改编自 红楼梦的 黛玉初进荣国府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 红楼梦创作过程。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3、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四、理清情节,把握结构1、这篇课文以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2、交流并归纳。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1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第二部分( 2 _ 8 )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以及 红楼梦创作过程,理清了故事情节。下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贾府,了解
11、环境,同时感知林黛玉和王熙凤的艺术形象。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选读九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一部分(1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第二部分(2 _ 8 )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4第5页 共1 0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 解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理 解 “ 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地震资料,音乐,李博士
12、的照片及行程安排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走过生命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桥是用爱心、用骨髓建造的,今天我们要一起用心了解这座桥。这座生命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 我们一起去课文寻找答案。1、找骨髓( 十分不易)( 1 )课件出示句子“ 这 个1 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读通句子。( 指名读) 理 解 “ 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 自由读,回答。)( 2 )课件出示句子: “ 然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
13、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大家看看这三句话都是在说什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找到了吗? 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最后, 在哪里找到了? 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句子。( 用 心 体 会 “ 十万分之一” ,用心体会寻找过程的“ 几经辗转” ,才能体会寻找骨髓的“ 谈何容易” 。)2、献骨髓( 遭遇地震)( 1 )课 件 出 示 “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第6页 共1 0页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
14、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指名朗读后再谈感受。看课件( 播放地震片段) ,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 读 “ 就在昨天,一场里 氏 7. 3 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 ”联系自己谈感受。让我们的心贴近青年的心,一起来到大陆,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 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此时此刻台湾青年想得更多的是海峡的彼岸, 一 个 18岁的大陆同胞正满怀着生的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 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认识吗? 是啊,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如此牵挂,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
15、。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语句子。如果是你,你会捐献骨髓吗?3、取骨髓一一( 遭遇余震)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 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 ( 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回答)在这同一时刻,李博士在做什么呢? 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 指名读)我们来看一看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怎样的情形。( 播放地震的片断)想像一下,当时手术室里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 抓 住 “ 沉着” “ 突如其来” “ 空旷” “ 一次又一次”“ 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 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从身躯里流出的仅
16、仅是骨髓吗?4、送骨髓( 连夜奔波)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 会 “ 奔波”和 “ 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 4 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 , 课件出示行程时刻表 ( 问学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第 7 页 共 1 0 页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 紧张与漫长, 快找一找是哪一个? ( 指导读出艰辛、紧张与漫长的三种语气)5、植骨髓( 成功)出示:2 2 : 5 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 : 0 0整,手术顺利完成!二、升 华情感之桥,抒颂血脉亲情,理 解 生 命 桥 ,总结全文1、品 读
17、第7自然段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 出 示 “ 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 ”让学生发散填空)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 ( 师板书:骨髓)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因为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 师板书:爱心)师: 小钱得救了! 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 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 ( 全班齐读第7段) 。2、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知道是台湾青年用骨髓救了自己,他会如何感谢台湾青年呢? 你替小钱写一封感谢信给台湾青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 绿一、教材分析1 .这篇选学课文是一
18、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 绿 ” 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2 .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 得 “ 苍翠欲滴” ,绿的发黑,绿的发蓝; 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二、教
19、学目标1 .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第8页 共1 0页3 .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4 .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四、教学准备小黑权、投影、词语片。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 教学过程1 .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 西湖漫笔 。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课题只有一个字“ 绿 ” 。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 ( 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 .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
20、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 )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 )检查生字:叮( d i n g )婷( t i n g )宛 。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 )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 重点是: 流连忘返、 苍翠、 心旷神怡、婷婷、宛转。( 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3 .理清课文脉络,把分成两部分来学。( 1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 “ 它 指的是什么? ( 西湖的美景) 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 地 使 “ 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 从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 一词我们可以体会
21、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为什么要以绿为题( 杭州西湖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 )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2 - 3自然段。 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 读后想想,回答问题。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 ( 分作两段。第一段( 1自然段) :总写作者游西湖, 领略到一个绿字。 第二段( 2、3自然段) 分别写了灵隐、 花港观鱼两地“ 绿的不同特点。表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
22、要用“ 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第9页 共1 0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 绿 ”的词语,读读课文。 ( 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 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 ; 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 学习背诵课文第3 自然段。 自 学 。 根据本段特点, 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 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 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引 读 法 朗 读 第 3 自然段。( 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 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 -3 自然段。7、按提纲背诵课文。( 主要背诵2、3 自然段) 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第 10页 共 1 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