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8702930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223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_第4页
第4页 / 共223页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_第5页
第5页 / 共2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JF1069-2012讲义06271650(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JF 1069-2012讲义2012版与2007版的主要变化主要变化1、增加了对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增加考核项目表B5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并增加附录M经确认的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表;2、细化了有关型式评价项目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如人员资质方面、方法选择方面等;3、将商品量由检测项目调整为检验项目并增加了商品包装计量检验的有关内容;4、规定了计量检定、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商品量及商品包装监督检验以及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检测等法定任务一律不得分包;主要变化5、在基本要求中增加了业务管理信息化和具有检定、校准和检测设备更新、改造和维持业务工作

2、正常运作的经费保障能力要求;6、根据GB/T27025-2008/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国家标准,对有关的内容或术语进行了修订。如:将“负责人”修改为“最高管理者”等;7、根据近年来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改进;8、为了便于对规范的理解和使用,在部分条款前增加了标题。如:在“人员”各条款增加标题:人员配备、人员资质、人员培训、人员职责、授权与记录等5个标题。4 组织和管理 4.1 地位(1-3) 4.1.1依法设置的

3、机构依法设置的机构,必须是一个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应具有政府主管部门依法设置的文件,其负责人应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和相应的主管部门的聘任文件。此款是针对各级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提出的要求; 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1)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必须是独立法人,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 (1) 依法成立; (2)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设置的文件。 3) 其负责人应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和相应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任命书。07版:法律地位4.1 地位(2

4、-3)4.1.2授权建立的机构被授权建立的机构,应具有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同意授权的文件,其负责人应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和其主管部门的聘任文件。如授权的机构是某个组织的一部分,则应当有独立的建制,其负责人应当有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书。此款是针对各级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需要授权社会其他部门建立的计量技术机构(如国家专业计量检定站)提出的要求; 表达了两层内容: 一是,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被授权建立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地位的合法性出的3项要求: 必须要有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同意授权的证明文件; 其单位负责人应具有法人资格证明,也就是说该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单位负责人要有其主管部门的任命文件。 二是,

5、对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被授权机构提出的要求。除了上面已经明确的1、3两条外,增加了两项要求: 该机构虽然是某个组织的一部分,但必须要有独立的建制。 有法人单位及法定代表人的书面委托书,委托其能承担相应的法律和民事责任。 原:政府主管部门4.1 地位(3-3)如果被授权的机构所在的组织还从事授权项目以外的活动,为了鉴别潜在的利益冲突,应界定该组织中涉及授权项目或对授权项目有影响的关键人员的职责。此款是针对所在组织还从事检定、校准和检测以外活动的被授权的机构提出的要求,要求此类机构所在的组织应该明确涉及或影响机构检定、校准或检测活动的关键人员的职责,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注:1、如果被授权的机构

6、是某个较大组织的一部分,该组织应使其有利益冲突的部分,如生产、商贸营销或财务部门,不对机构满足本规范的要求产生不良影响。2、被授权的机构应能证明其公正性,并且机构及其员工能够抵御任何可能影响其技术判断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或其他方面的压力。机构不应参与任何损害其判断独立性和检定、校准或检测诚信度的活动。3、不得从事与型式评价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 较07版及GB/T27025,增加4.2 责任(1-1) 4.2.1职责机构必须依据国家有关的计量法律、法规,以符合本规范要求的方式从事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并接受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4.2.2任务机构必须完成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下达

7、的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提供技术保证的各项检定和检测任务。07版:“法律责任”本条款语序、结构调整较07版:增加内容“4.2 责任”考核要点(1-1) 对4.2.1的考核应结合对规范中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考核一并进行,作综合评定。 对4.2.2的考核应根据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下达的任务,检查机构完成的情况(两年度上级下达的任务有多少,机构是否建立了强检档案和数据库,是否制订了实施计划,实施结果怎样,受检率是否提高等),并在征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意见后做出评定。4.3 基本条件 4.3.1总则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机构在固定的设施内、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的设施中进行的全部计

8、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管理体系应覆盖各种场所和设施下开展的全部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应特别关注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的设施中进行的工作,如到企业或工地上开展的现场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保证质量,做到科学、公正、准确、高效。 4.3 基本条件 4.3.2基本要求机构管理体系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考虑他们的其他职责,他们应具有所需要的权力和资源来履行包括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检定、校准和/或检测程序的偏离,以及采取预防或减少这些偏离的措施; 有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 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应反映在质量手册中

9、。 4.3 基本条件 b)有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机构负责人和员工的工作质量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 机构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公正性声明、工作人员守则、职业道德规范等措施保证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的商务、财务和其他压力的影响。所谓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包括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行政领导的不恰当的干预。 公正性声明一般应反映在质量手册中。 4.3 基本条件 c)有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以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程序; 机构应制定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明文规定保护顾客的保密资料、技术秘密和所有

10、权,包括专利权,并认真贯彻执行。尤其是承担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的机构,更必须制定详细的程序,采取严密的措施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4.3 基本条件 d)有文件化的政策,以避免参与任何可能降低其能力、公正性、诚实性、独立判断力或影响其职业道德的活动;机构应制定文件化的政策,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和运作的诚实性; 机构应避免参与任何可能削弱其能力、公正性、诚实性、独立判断力或影响其职业道德的活动。例如参与顾客产品的经销、推销、推荐、监制活动等。 4.3 基本条件 e)规定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机构应采用组织机构图的方式,明确规定机构的组织

11、结构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接口;质量管理是指领导和控制机构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个各方面。 技术运作是指从识别顾客需求作为过程的开始,利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金和信息)作为过程的输入,将输入转化为一系列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输出,最后形成证书报告。需要有足够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投入,要确定科学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选择准确可靠的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要控制环境条件,以便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支持服务是指机构中消耗材料的采购,物品的收发、储存保管和运输,环境条件的维护等。 组织机构框

12、图和管理结构一般应包含在质量手册中。 4.3 基本条件 f)规定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验证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及相互关系; 管理人员一般是指中层以上人员;操作人员是指执行检定、校准或检测业务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检定、校准或检测业务的人员,也可包括间接从事检定、校准或检测业务的人员;验证人员指对执行检定、校准或检测的活动及其结果加以校对的人员;核查人员主要是指对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进行核查的人员; 对这些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的规定应反映在质量手册中。较GB/T27025:增加内容4.3 基本条件 g)由熟悉检定、校准或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监督人员对从事

13、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人员(包括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监督的概念主要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机构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过程控制中的弊病。 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从事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人员,对人员的初始能力和持续能力进行监督。 监督员的任职条件: 熟悉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和程序; 了解每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目的; 懂得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评审。07版及GB/T27025、CL01中:在培员工4.3 基本条件 监督内容: 对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过程的监督; 对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数据、证书和报告的监督,等等。监督时机: 新人员上岗或人员转

14、岗时; 新项目开展时; 新设备投入使用时; 重要的检测任务时; 新方法投入应用时; 数据出现临界时,等等。监督频次: 按实际情况确定进行监督记录报告、分析和改进发现的偏离或问题4.3 基本条件 监督的充分性 机构应任命一定数量的监督人员,对从事检定、校准和检测人员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要做到充分监督,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范围是否配备了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督员; 2)监督员的比例是都足够; 3)对如何监督和监督的内容是否有文件化的规定; 4)质量监督的记录有哪些规定的要求; 5)如何评价监督的有效性; 6)日常的监督如何与管理评审联系起来等。4.3 基本条件 h)有技术负责人

15、,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和确保机构运作质量所需的资源; 机构应配备技术管理层或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机构的技术工作。 技术管理层或技术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应有明文规定,一般应反映在质量手册中。4.3 基本条件 i)指定一名人员作为质量负责人,不管现有的其他职责,赋予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与质量相关的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负责人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和资源的机构负责人;机构应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不论如何称呼),全面负责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赋予其必需的责任和权力,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最高管理层有直接联系。 质量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应有明文规定,一般应反映在质量手册中。 对人数很少的

16、机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也可以由一个人担任。4.3 基本条件 j)指定关键管理人员(如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代理人;机构应任命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如质量负责人的代理人和技术负责人的代理人。当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不在时,明文规定由代理人行使其职权,以保证工作不受影响。 代理人应具有与被代理人相同的知识、资格和经验;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可以互为代理。 4.3 基本条件 k) 确保机构人员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理体系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机构应加强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教育,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自己在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质量目标,认识自己的工作对管理体系

17、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自己工作的质量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基本条件 l)业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运行可靠;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机构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并确保系统运行可靠。较GB/T27025及07版:增加内容4.3 基本条件 m)具有检定、校准或检测设备更新、改造和维持业务工作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机构应具有检定、校准和检测设备更新、改造和维持业务工作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能力。较GB/T27025及07版:增加内容4.3 基本条件 4.3.3沟通机制机构负责人应确保在机构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并就与管理体

18、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沟通。 机构的负责人应确保在机构内部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既要明确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又要明确沟通的方法和时机,还要规定相关人员的职责。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质量分析会、工作协调会、工作简报、会议、布告栏、内部刊物和内部互联网等。 沟通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是否适当,主要看是否能够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如果由于内部沟通不畅,影响了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机构应改进有关沟通的方式和过程。 5 管理体系 5.1总体要求(1-2)机构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机构应:a)确定管理体系以及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实

19、施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机构中的应用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c)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控制有效;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督;07版:“总要求”。条款中a)到“注”与GB/T19001保持一致07版:“识别”5.1总体要求(2-2) e)监督和分析这些过程;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机构应按本规范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针对机构所选择的任何影响校准的分包过程,机构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这类分包过程的控制应在管理体系中加以规定。注:上述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

20、、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和体系改进有关的过程。5.2 管理职责(1-1)机构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a)向机构传达满足法律、法规、规范和顾客要求的重要性;b)制定质量方针;c)确保总体目标的制定;d)进行管理评审;e)确保资源的获得;f)当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变更时,应确保维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07版:“负责人”。按GB/T27025修改07版:“质量目标”。保持与5.3.1中一致。该节从头至d)与GB/T19001一致;从b)至e)较GB/T27025为增加内容5.3 体系文件5.3.1 总则 (1-1)机构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

21、和作业指导书等制定成文件。文件化的程度应保证机构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质量。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理解、获取和执行。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b)质量手册;c)本规范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d)机构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较07版及GB/T27025:增加内容,按GB/T19001修改。07版表述为“并达到确保机构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质量所需要的程度”,按GB/T27025修改5.3.2 质量方针与总体目标(1-1)机构管理体系中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声明,应在质量手册中阐明。应制定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

22、时加以评审。总体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质量方针声明由机构负责人授权发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a)机构管理层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顾客提供检定、校准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b)管理层关于机构服务标准的声明;c)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d)要求机构所有与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与之相关的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e)机构管理层对遵守本规范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注:质量方针声明宜简明,可包括应始终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顾客的需要来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要求。07版:“质量方针”07版在注2,内容是“总体目标是可以分解和考核的,并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较GB

23、/T27025,增加;与GB/T19001相同5.3.3 质量手册(1-3) 5.3.3.1机构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应包括或注明含技术程序在内的支持性程序,并概述管理体系中所用文件的架构。5.3.3.2质量手册中应确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作用和责任,包括确保遵循本规范的责任。质量手册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2)机构应界定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合同要求、机构规模、开展项目、过程、部门、场所、风险评估等确定正式实施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内容和界限。如果对规范的部分要求进行裁剪,质量手册应详细描述删减的细节和理由,且删减仅限于规范第7章

24、中那些不影响机构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服务能力或责任的条款,理由必须是合理的。3)包含或引用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程序文件。4)应当对5.1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个过程及其顺序和相互作用进行描述。5)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作用和职责,包括确保遵循规范的责任。5.3.3 质量手册(2-3) 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为质量手册必不可少的内容。机构还可以从使用方便和其他原因考虑增加其他内容。如:包括手册的管理要求、公正性声明、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机构的信息、机构的历史和背景介绍、与规范的条款对照表、附录等。不同的机构在将其管理体系形成文件时,在文件结构、格式、内容或表述的方法方面具有灵活性

25、。小型机构可以将管理体系的整体描述编制成一本质量手册,而大型机构文件的层次结构可能比较复杂。每个机构的质量手册都具有唯一性。5.3.3 质量手册 (3-3)质量手册的内容应覆盖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或注明含技术程序在内的支持性程序,对管理体系贯彻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机构的有关信息描述(包括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络方式、业务流程、背景、历史以及规模等),应与机构所承担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任务相适应,应充分反映机构自身的管理特点。质量手册中应界定各类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尤其要明确界定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管理层)和质量负责人的作用和责任,包括应遵守本规范的责任。 5.3.4 程序文件(1-1)

26、 5.3.4程序文件机构应编制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的范围应覆盖本规范的要求,其详略程度应取决于机构的规模和活动类型、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以及人员能力。注:1、本规范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2、一个文件可包括对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07版:前有“程序文件于质量手册一起共同构成对整个管理体系的描述”,新版删除07版:“工作的复杂程度、使用的方法以及开展相应工作所涉及的人员技能和培训”。与GB/T19001“文件要求”中有关内容一致。较07版:新增内容“5.3.4 程序文件”要点必须编制的程序文件;

27、1、保护顾客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4.3.2 c); 2、文件控制程序(5.4); 3、记录控制程序(5.5); 4、管理评审程序(5.6.1); 5、人员培训管理程序(6.2.3); 6、设备管理程序(6.4.5.2); 7、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7.4.1.1); 8、不符合控制程序(8.2); 9、内部审核管理程序(8.4.1); 10、纠正措施管理程序(8.5.1);“5.3.4 程序文件”要点有必要编制的程序文件; 1、保持判断和运作公证性、诚实性程序(4.3.2 d); 2、设施和环境条件管理程序(6.3); 3、实验室内务管理程序(6.3.3.3); 4、期间核查管理程序(6.4

28、.5.6,7.6.3.3); 5、修正因子管理程序(6.4.5.7); 6、检定程序(7.1); 7、强制检定程序(7.1); 8、现场检定程序(7.1); 9、校准程序(7.1); 10、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程序(7.1); 11、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程序(7.1); “5.3.4 程序文件”要点 12、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程序(7.1); 13、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检验管理程序(7.1); 14、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7.2.1.1); 15、偏离规定方法管理程序(7.3.1); 16、方法确认程序(7.3.5); 17、校准和测量能力评价评价程序(7.3.6); 18、测量不确定

29、度评定程序(7.3.7.1); 19、数据控制程序(7.3.8); 20、分包管理程序(7.5); 21、量值溯源管理程序(7.6.1); 22、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管理程序(7.6.3.1); “5.3.4 程序文件”要点 23、抽样管理程序(7.7); 24、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程序(7.8.1); 25、实验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程序(7.9.1); 26、质量控制程序(7.9.2); 27、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管理程序(7.9.3) 28、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管理程序(7.10); 29、证书和印章管理程序(7.11); 30、预防措施管理程序(8.6); 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工作

30、制定相应的程序; 以上程序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根据过程的相互联系合并制定。5.4 文件控制 (1-1)机构应控制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内部制定或来自外部的),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检测(检验)规则或方法、抽样方案、标准以及图纸、软件、规范、指导书和手册等。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5.5的要求进行控制;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数据应依据7.3.8的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a)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修订应予以控制

31、,除非有别的特殊决定,应由原审查和批准人员审查和批准方可。这种人员须能利用适当的背景信息作为其审查和批准的依据;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f)确保机构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注:本规范中的“文件”可以是方针声明、程序、规范、规程、校准表格、图表、教科书、张贴品、通知、备忘录、软件、图纸、计划等。这些文件可以在能有效控制的各种载体上,无论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介,并且可以是数字的、模拟的、影像的或书面的形式。较07版:新增内容

32、较07版:新增内容与GB/T27025仅表述方式不一致,与GB/T19001相同较07版:新增内容5.5 记录控制(1-2)为提供符合要求及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而建立的记录,包括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应得到控制。注:1、质量记录应包括来自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报告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等。2、技术记录是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它们表明检定、校准和检测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或规定的过程参数。技术记录可包括表格、合同、工作单、工作手册、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部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顾客信函和反馈意见。调整语序,与GB/T19001相同5.5 记录控制(2-2

33、) 机构应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a)记录的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b)记录应真实可信、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等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并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c)所有记录应予以安全保护和保密;d)保护和备份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与GB/T27025内容相同;GB/T19001中为“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5.6 管理评审(1-5) 5.6.1总则机构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形成文件的程序,定期对机构的管理体系以及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

34、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是指为了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所进行的活动。 管理评审应由机构最高管理者实施,并预定的日程表和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较07版:增加。根据GB/T1900107版:“计划和程序”07版:“负责人”5.6 管理评审 (2-5) 适宜性,是指管理体系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管理体系是在一种特定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建立的。组织内、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组织机构或人员变动、新技术

35、和新设备的引进、运行机制改变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市场、顾客、法律法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和检测方法的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体系应根据这些变化而有所改进,以不断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充分性,是指管理体系满足市场、顾客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的足够的能力;也可以是指管理体系各过程的充分展开。机构一方面应不断地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并考虑今后的发展来充分地展开所确定的各过程,实现所设定的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应不断地预测市场和顾客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机构的方针和目标。 有效性,是指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达到所设定的质量目标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运行的结果与所花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确保管

36、理体系的经济性。5.6 管理评审 (3-5)5.6.2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政策和程序的适宜性;总体目标的实施结果;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计量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顾客反馈;投诉;改进的建议;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较07版:增加。07版:“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5.6 管理评审(4-5) 5.6.3评审输出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与法律法规要求和顾客要求有关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改进;

37、c)资源需求。应记录管理评审中的发现和由此采取的措施。机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间内得到实施。管理评审的输出还应对现有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 评价结论以及对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符合要求的评价。 管理评审的结果应予以记录,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予以保存,以 便对各项决定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将其作为下 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较07版:增加。较07版:增加。5.6 管理评审 (5-5)注:1、管理评审周期为12个月。2、评审结果应当作为制定下年度的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的输入。3、管理评审包括对日常管理会议中有关议题的研究。07版:“间隔通常为一年,一般在内部审核后

38、进行”较07版:增加。根据GB/T27025.6 资源配置和管理 6.1 总则(1-1) 决定机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资源有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以及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等。机构应提供所开展的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一览表(包括诸如项目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以及执行的规程、标准、规范或规则等),确定并提供履行其检定、校准和检测任务,以及建立和改进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机构应编制所开展的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的一览表,并严格 按开展项目所执行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标准或规则、规范 的规定,配备符合要求的相关资源。机构应按考核规范的要求,对所配置的资

39、源实施有效的管理。考核时,应首先检查机构所提供的开展服务项目的一览表,检查一览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根据一览表,结合考核规范其他各项有关要求,逐项进行考核。 6.2 人员(1-7) 6.2.1人员配备机构应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技术、监督、检定、校准和检测人员。每个检定、校准项目的检定、校准人员不得少于2人。检测项目中,每个检测参数或试验项目的实验人员不得少于2人。机构应使用长期正式职工或合同制职工。机构应确保所有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并依据机构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足够的”,二层含义:一是数量足够,而是能力足够。 对所有人员,应确保其 能力胜任; 受到监督; 依据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工

40、作。 较07版:新增07版:“在使用合同制职工和编制外技术人员及关键的支持人员时,机构应确保这些人员”GB/T27025中:“对在培员工、签约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进行监督”6.2 人员(3-7) 6.2.2人员资质与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等项目直接相关的人员,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检定、校准和检测人员应按有关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并被授权后持证件上岗。在从事型式评价试验的人员中,每个检测参数或试验项目岗位至少有1人取得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并且应当在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 从事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经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并被

41、授权后上岗。较07版:新增6.2 人员(4-7) 注:对检测报告所含意见和解释负责的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验以及所进行的检测方面的足够知识外,还需具有:a)制造被检测计量器具、定量包装商品和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用能产品等所用的相应技术知识、已使用或拟使用方法的知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或降级等方面的知识;b)法规、规程和标准中阐明的通用要求的知识;c)对所发现的与计量器具、定量包装商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用能产品等正常使用的偏离所产生影响程度的了解。6.2 人员(5-7) 6.2.3人员培训机构应制定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形成文

42、件的程序。培训计划应与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对这些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6.2 人员 (6-7)6.2.4人员职责对与检定、校准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机构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描述至少应规定以下内容:a)执行检定、校准或检测工作方面的职责;b)检定、校准或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方面的职责;c)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d)证书、报告签发人员的职责;e)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方面的职责;f)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g)资格和培训计划;h)管理的职责。本小节较07版调整语序,跟GB/T27025一致6.2 人员(7-7) 6.2.5授权与记录机构应授权专门人员进行特定类

43、型的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签发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特定类型的设备。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有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括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建立机构人员技术档案。 较07版:将“特殊”改为“特定”,其余2处为新增内容。同GB/T27025.6.3 设施和环境条件(1-6) 6.3.1总则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技术规范或规则所规定的要求,并应有利于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正确实施。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

44、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和检测时,应予以特别注意。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设施是指实验(办公)场所、能源(电、水、气等)、照明、通讯、运输和环境条件等。环境条件包括气候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机械环境条件(冲击、振动)、电磁干扰(电磁屏蔽)、动力条件(电源电压、电源频率)等。设施和环境条件配置和评价的依据是所开展项目的技术文件,例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或检测方法以及有关的标准等。07版:“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查结果的有效性”。同GB/T270256.3 设施和环境条件(2-6)机构应根据所开展项目的技术文件要求配置相应

45、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并根据技术文件的要求对环境条件实施监测、控制和记录。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 术要求是否已经全部文件化了;在机构检定、校准和 检测能力范围内对环境条件有明确要求的所有相关规 定、方法、程序、标准是否都已列入文件控制清单。现有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均有利于检定、校准和检 测活动的正确实施;是否存在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 求的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定、校准 和检测时,对环境条件和设施有何附加控制要求。6.3 设施和环境条件(3-6) 6.3.2环境条件控制相关的规程、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者对结果的质量

46、有影响时,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动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工作。需要监测、控制和记录的环境条件,机构是否都已采 取了相应的措施,监控设施是否定期检定或校准,并 有相应的检定、校准状态标识。当环境条件已经危及到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时, 是否立即停止检定、校准和检测;对环境条件已经 危及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是否启动了不符合 工作控制程序。6.3 设施和环境条件(4-6) 6.3.3实验室设施6.3.3.1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防止

47、交叉污染。 对互不相容的活动的相邻区域应进行有效的隔离;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6.3 设施和环境条件(5-6) 6.3.3.2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机构应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程度。对进入和使用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区 域应有明确的控制;控制范围应明文规定。 6.3 设施和环境条件(6-6) 6.3.3.3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并符合有关人身健康、操作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必要时应制定专门的程序。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必要时,应有内务 管理程序文件。较27025增加内容,其余同。整款调整07版语序,并增加“操作安全”。6.4

48、 测量设备(2-17) 6.4.1设备配置机构必须配备正确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开展检定和校准,应列出所建立的计量基(标)准名称及设备一览表;开展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应列出所有检测和试验项目的名称及设备一览表;开展型式评价,应对照型式评价大纲规定的试验项目列出试验设备一览表。一览表中应注明设备名称、型号、测量范围(或量程)、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量值传递或溯源关系等。当机构需要使用固定控制之外的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规范的要求。注:测量设备包括标准物质。较07版:对原12款重新调整

49、组合为设备配置、设备性能、设备使用、设备记录和设备管理等5个方面。较07版:增加6.4 测量设备(3-17) 6.4.2设备性能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备(包括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相应的计量技术规范要求。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或)校准。用于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基、标准必须按规定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有效证书和溯源证明;开展检测的测量设备应持有有效的计量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用于性能试验的设备应有有效的校准或检测报告,证明其性能符合规定要求。_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的性能要求和保证其性能的法制要求。较07版:增加6.4 测量设备 (4-17) 6.4.3设备使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

50、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的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6.4 测量设备(5-17) 6.4.4设备记录6.4.4.1用于检定、校准的每项计量标准应当按照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要求建立文件集。 较07版:增加6.4 测量设备(6-17) 6.4.4.2应保存对检定、校准或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设备记录至少应包括:a)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c)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见6.4.2);d)当前的位置(如适用);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f)所有检定或校准证书的日期、

51、结果及其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标准和下次检定或校准的预定日期;g)设备维修计划(适当时),以及已进行的维护;h)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07版:“处所”。同GB/T2702507版:“其存放的地点”。同GB/T2702507版及GB/T27025:“适当时”在句末程序文件中应规定。6.4 测量设备(7-17) 6.4.5设备管理6.4.5.1用于检定、校准或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6.4 测量设备(8-17) 6.4.5.2机构应具有安全处置、运输、贮存、使用和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注:在机构

52、固定场所外使用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或检测时,可能需要附加的程序。6.4 测量设备(9-17) 6.4.5.3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检测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的检定、校准和(或)检测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见8.2)。-对不合格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要求明确三个问题:什么是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如何处置不合格测量设备?如何处置因不合格测量设备对检定、校准和检测造成的影响?07版:“撤离”6.4 测量

53、设备(10-17) 不合格测量设备 损坏; 过载; 处置不当; 给出可疑结果; 已显示缺陷; 超出规定限度; 误操作; 超过规定的检定、校准期限; 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 暴露在已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 场、灰尘)。6.4 测量设备(11-17) 不符合测量设备处置 停止使用; 隔离或加以标签或标志; 维修; 重新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 测量设备(12-17) 处置因不合格测量设备造成的影响 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评价因不合格测量设备造成的影响,决定对测量结果的可接受程度,必要时进行追溯。6.4 测量设备(13-17) 6.4.5.4机构控制下的需检定或校

54、准的所有测量设备,只要可能,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检定或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检定或校准的日期和再检定、校准或失效的日期。较07版:增加。与GB/T27025一致:“只要可行”。6.4 测量设备(14-17) 6.4.5.5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机构的直接控制,机构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检定或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6.4 测量设备(15-17) 6.4.5.6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当测量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需要利用期间核查的方法保持其置信度时,机构应针对每个具体的期间核查项目编制相应的文件化的核查程序

55、,并按程序开展对测量设备的核查工作。6.4 测量设备(16-17) 6.4.5.7当检定或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修正因子:y=kcy0 y0为未修正值 y为已修正值 kc即为修正因子。修正值:y=kd+y0 kd即为修正值6.4 测量设备(17-17) 6.4.5.8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防止发生致使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 7 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实施 7.1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的策划机构应策划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所需要的过程。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的策划应与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

56、致。(见5.1)在对检定、校准和检测实施进行策划时,机构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a)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法制管理要求和质量目标;b)针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c)检定、校准和检测所要求的验证、比对、监视和控制活动;d)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5.5和7.10)。策划的输出应形成相应的检定、校准、型式评价、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的程序文件和质量计划(必要时),并适合于机构的运作方式。注:对用于特定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或合同的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实施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较07版:增加了策划

57、输出的要求及注。同19001,但策划的输出具体化了。07版:“质量目标和要求”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2.1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2.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2.1.1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顾客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这些为签订检定、校准或检测合同而进行评审的政策和程序应确保:a)对包括所用方法在内的要求应予以适当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b)机构有资质、能力和资源满足这些要求;c)选择适当的、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见7.3.2)顾客要求或标书与合同之间任何差异,应在工作开始之前得到解决。每项合同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并被机构和顾客双方接受。07版:“资格

58、”7.2.1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注:1、对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应当以可行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并考虑财务、法律和时间安排的影响,对内部顾客的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可以简化方式进行。2、对机构资质和能力的评审,应证实机构具备了相应的资质、必要的物力、人力和信息资源,且机构的人员对所从事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有必要的技能和专业技术。该评审也可包括以前参加的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和/或为确定测量不确定度、检出限、置信限等而使用的已知值样品或物品所做的试验性检测或校准计划的结果。3、合同可以是为顾客提供检定、校准和检测的任何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7.2.1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2.1.2应保存

59、包括任何重大变化在内的评审的记录。在执行合同期间,就顾客的要求或工作结果与顾客进行讨论的有关记录,也应予以保存。注:对例行和其他简单任务的评审,由机构中负责合同工作的人员注明日期并加以标识(如签名缩写)即可。对于重复性的例行工作,如果顾客要求不变,仅需在初期调查阶段,或在与顾客的总协议下对持续进行的例行工作合同批准时进行评审。对于新的、复杂的或先进的检定、校准或检测任务,则应当保存更为全面的记录。新增。同GB/T270257.2.1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2.1.3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机构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7.2.1.4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顾客。7.2.1.5工作开始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

60、,应重新进行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所有修改内容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7.2.2 服务顾客(1-2) 7.2.2.1机构对顾客开展检定、校准和检测等服务时,必须遵守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或相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工作质量、完成时间和收取费用等方面的规定。在为顾客服务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有关质量、时间和收费等方面的规定。7.2.2.2机构应与顾客或其代表保持沟通与合作,以便明确顾客的要求与反馈,并在确保其他顾客机密的前提下,允许顾客到实验室监视与其工作有关的操作。要与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满足顾客的要求,并接受顾客的监督。7.2.2 服务顾客(2-2) 注1、这种合作可包

61、括:a)允许顾客或其代表合理进入实验室的相关区域直接观察为其进行的检定、校准或检测。b)顾客出于验证目的所需的检定、校准或检测物品的准备、包装和发送。2、顾客非常重视与机构保持技术方面的良好沟通并获得建议和指导,以及根据结果得出的意见和解释。机构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当与顾客,尤其是大宗业务的顾客保持沟通。机构应将检定、校准和(或)检测过程中的任何延误和主要偏离通知顾客。07版:“宜”。按GB/T27025修改07版:“联系”。按GB/T27025修改7.3 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较07版:增加7.3.1 总则 (1-2)机构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在其授权内的所有检定、校准和检测,

62、包括物品的抽样、处置、运输、储存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及分析检定、校准或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机构应根据所开展的服务项目配齐所有必须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规则、技术标准、说明书、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而且文件的版本必须是现行有效的。 07版:“机构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检定、校准和检测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7.3.1 总则(2-2)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机构应具有所有相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指导书和(或)处置、准备检定、校准和(或)检测物品的指导书。所有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应保持现行有效版本并易于员工取阅(见5.4

63、)。对校准或检测方法的偏离只有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确认、获得批准和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注:如果国际的、区域的或国家的标准、规程或规范,或其他公认的规范已包含了如何进行校准和检测的简明和足够的信息,并且这些标准或规范是以可被机构操作人员使用的方式书写时,则不需要再进行补充或改写为内部程序,对方法中的可选择步骤或其他细节,必要时应提供附加文件。7.3.2 方法的选择(1-6) 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满足顾客的需要。当采用非标准的方法开展校准时,必须对方法进行确认,并满足顾客的预期使用要求。新的校准方法和程序应在进行校准之前形成,并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64、1)范围; 2)被校准测量设备的类型描述; 3)要确定的参数或量值; 4)所需要的装置、设备、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 5)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及必须的稳定周期: 6)程序的描述,包括: 对被校准的测量设备贴标签、处置、运输、储存和准备工作; 工作前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必要时每次使用前校准和调整设备; 记录观测值和结果的方法; 要被观测的任何安全措施; 7)接受和(或)拒绝的准则和或要求; 8)要记录的数据及分析和表示的方法; 9)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7.3.2 方法的选择(2-6) 7.3.2.1开展计量检定时,机构必须使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如无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则可使用部门或

65、地方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规程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7.3.2 方法的选择(3-6) 7.3.2.2开展校准时,机构应使用满足顾客需要的,对所进行的校准适宜的国家制定的校准规范。如无国家校准规范应尽可能使用公开发布的,如国际的、地区的或国家的标准或技术规范,或使用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机构应确保其使用的标准或技术规范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或技术规范加以补充,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07版:“参照”7.3.2 方法的选择(4-6) 当顾客未指定所用的校准方法时,机构应从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中发布的,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或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

66、方法。机构依据JJF107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制定的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预期用途并经过确认,也可使用。所选用的方法应通知顾客。在校准开始之前,机构应确认能够正确地运用校准方法。如校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当认为顾客指定的方法不合适或已过期时,机构应通知顾客。07版:“最新公布”。同GB/T2702507版:“验证”。同GB/T2702507版:“所提出”。7.3.2 方法的选择(5-6) 7.3.2.3开展计量器具型式评价时,应使用国家统一的型式评价大纲或包含型式评价要求的计量检定规程。如无国家统一制定的大纲,机构可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15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

67、用规范、JJF1016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以及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要求拟定型式评价大纲。大纲应履行论证、审核和批准程序,并报国家计量行政部门和委托的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较07版:新增07版:“大纲应经科学论证,并由机构主管领导批准”较07版:新增7.3.2 方法的选择(6-6) 7.3.2.4开展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时,应使用国家统一的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技术规范,如无国家统一制定的技术规范,应执行由省级以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规定的检测方法。7.3.2.5开展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时,应使用国家统一的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技术规范。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

68、增7.3.3 机构制定的方法(1-1) 机构受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委托制定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和检测规则,或为其应用而制定校准或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应指定有足够资源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计划应随方法制定的进度加以更新,并确保所有有关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制定新的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技术文件,应编制工作计划,并委派有资格并配备有适当资源的人员进行。制定后,机构应对其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加以确认,并使其合法化。 07版:“工作”。同GB/T270257.3.4 非标准的方法(1-1) 如必须使用在校准规范、检测技术规范中未包含的非标准方法时,应理解顾客的要求,明确校准或检测的目的,

69、并征得顾客的同意。所制定的方法在使用前应经适当的确认。注:对新的校准、检测方法,在进行校准、检测之前需制定成程序。程序应符合相应的计量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较07版:新增。按GB/T270257.3.5方法的确认(1-5) 7.3.5.1确认是通过核查并提供客观证据,以证实某一特定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得到满足。7.3.5.2机构应对非标准方法、机构设计(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机构应记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07版:“标准方法中

70、未包含的方法”。按GB/T270257.3.5方法的确认(2-5) 确认的范围:非标准方法、自己新设计开发的方法、超过预期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等4种。确认的要求:确认应尽可能广泛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确认内容: (1)详细说明有关要求(指被确认的方法应满足某些具体预期用途的特定预期,其中也包括满足顾客的要求); (2)确定校准或检测方法的特性; (3)核查所使用的方法能否满足有关要求; (4)核查有效性声明。 确认应形成记录,记录应包括:确认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确认的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 7.3.5方法的确认(3-5) 注:1、可包括对抽

71、样、处置和运输程序的确认。2、用于确定某方法性能的技术应当是下列之一,或是其组合:a)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校准;b)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c)实验室间比对;d)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e)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3、当对已确认的非标准方法作某些改动时,应当将这些改动的影响制定成文件,适当时应当重新进行确认。7.3.5方法的确认(4-5) 7.3.5.3按预期用途对被确认方法进行评价时,方法所得值的范围和准确度应适应顾客的需求。上述值如: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出限、方法的选择性、线性、重复性和(或)复现性、抵御外来影响的稳健度和(或

72、)抵御来自样品(或检测物)基体干扰的交互灵敏度。7.3.5方法的确认(5-5) 注:1、确认包括对要求的详细说明、方法特性量的测定、对利用该方法能满足要求的核查以及对有效性的声明。2、在方法使用过程中,应当进行定期评审,以验证顾客的需要持续得到满足。引起调整方法制定计划的任何要求上的变化,均需得到批准和授权。3、确认通常是成本、风险和技术可行性之间的一种平衡。许多情况下,由于缺乏信息,数值(如:准确度、检出限制、选择性、线性、重复性、复现性、稳健度和交互灵敏度)的范围和不确定度只能以简化的方式给出。7.3.6 校准测量能力(1-2) 机构应具有评价其校准和测量能力的程序,且评价应覆盖机构所开展

73、的所有校准项目的参数和量程。注:1、按照CIPM(国际计量委员会)和ILAC(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联合声明,对校准和测量能力采用以下定义: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是校准实验室在常规条件下能够提供给顾客的校准和测量能力。2、校准和测量能力应是在常规条件下的校准中可获得的最小的测量不确定度。通常用包含因子k为2或包含概率p为0.95的扩展不确定度表示。07版:“适应”。该条删除“评价可采用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所推荐的方法”较07版:新增7.3.6 校准测量能力(2-2) 从事校准服务的机构,应制定校准和测量能力计算的程序;对所开展校准项目的所有参数和量程进行校准和测量能力的计算。

74、由于被校准的测量仪器性能的不理想,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往往大于校准和测量能力。 在机构的校准程序或作业指导书中,应包括对校准和测量能力的评定,通常校准和测量能力评定应紧随校准程序。 校准和测量能力以扩展不确定度的形式表示,通常包含因子k=2。如果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不服从正态分布,例如是均匀分布时,包含因子就不是k=2了,对应于95包含概率的包含因子k应取1.65。 校准测量能力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是相同的,通常应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7.3.7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1-2)7.3.7.1机构应有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并对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检定、校准和检测都应按有关法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

75、价大纲和检测规则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7.3.7.2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所推荐的方法或其他法规、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评定和表示。7.3.7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2-2)应制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并采用国 家计量技术规范所推荐的方法,或其他法规、 规范规定的方法对所开展的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对不确定度有贡献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所用的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所用的方法和设备、环境条件、被测件和被校件的状况以及操作人员。 7.3.8 数据控制(1-3) 7.3.8.

76、1应对计算、数据传送和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较07版:新增7.3.8 数据控制(2-3) 7.3.8.2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机构应确保:a)由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被制订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确认;b)建立和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c)维护计算机、自动设备和信息系统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定、校准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较07版:新增7.3.8 数据控制(3-3) 注:通用的商业现成软件(如文

77、字处理、数据库和统计程序),在其设计的应用范围内可认为是经充分确认的。但机构对软件进行了配置调整需按7.3.8.2a)进行确认。7.4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1-5) 7.4.1.1机构应有选择和购买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有影响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形成文件的程序。还应有与检定、校准和检测有关的试剂和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的程序。服务: 测量设备的委外检定、校准;测量设备维护、维修; 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人员培训; 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设施与环境条件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改善等; 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物流等。供应品: 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使用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试验设备

78、和辅助设备; 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试剂和消耗性材料。 7.4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2-5) 机构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应制定程序文件控制采购过程,以确保外来的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采购过程包括: 识别服务和产品对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质量的影响程度; 对供方的评价和选择; 采购文件的制定和评审; 采购实施; 采购产品和服务的验证; 对供方进行评价。7.4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3-5) 7.4.1.2机构应对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评价的方式: 信函调查 供方现场第二方审核 以往

79、供货(服务)业绩评价 同行类比评价 供应样品的检验和(或)试用 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等评价内容: 供方的相关经验; 供方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情况及对问题的处理情况; 供方的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对其按计划提供所需要产品的能力; 供方的顾客满意度情况; 供方的财务状况、服务和支持能力; 授权范围、技术能力、研发能力等。7.4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5) 7.4.2采购信息影响机构输出质量的物品采购文件中,应包含描述所购服务和供应品的信息。这些采购文件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过审查和批准。注:该描述可包括型式、类别、等级、精确的标识、规格、图纸、检验说明、以及包括检测结果批准、质量要求和进行这些

80、工作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在内的其他技术信息。07版:“资料,如型式、的管理体系。”7.4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5-5) 7.4.3服务和供应品的验证机构应确保所购买的,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只有在经检验或其他方式证实了符合有关检定、校准和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标准规范或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应保存所采取的符合性检查活动的记录。07版:“检查或”7.5 分包(1-1) 7.5.1分包原则机构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开展计量检定、型式评价、商品量及商品包装检验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工作,上述工作不得分包。7.5.2校准分包7.5.2.1机构由于未

81、预料的原因(如工作量、需要更多专业技术或暂时不具备能力)或持续性的原因(如通过长期分包、代理或特殊协议)需要将校准工作分包时,应分包给符合本规范要求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其他有资格的实验室。7.5.2.2机构应将分包安排以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并应得到委托方的书面准许。7.5.2.3机构应就其分包的工作对顾客负责,由顾客指定的分包方除外。7.5.2.4机构应保存校准中使用的所有分包方的名录,并保存其工作符合本规范的证明记录。较07版:新增07版:“不得将检定工作的一部分进行分包”07版:“下达任务的计量行政部门或委托方”07版:“顾客或政府计量行政部门”7.6 量值溯源7.6.1 总则(1-1)

82、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对检定、校准、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均应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机构应制定设备检定(或校准)的程序和计划。注:该计划应当包含一个对计量标准、用作计量标准的标准物质以及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测量设备进行选择、使用、检定(校准)、核查、控制和维护的系统。07版:“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定、校准、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同GB/T27025GB/T27025:“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7.6.2 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

83、1-2) 7.6.2.1机构应编制和执行设备的周期检定或校准计划,以确保由本机构进行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可溯源到国家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测量的溯源性是由能出示其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证明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或授权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检定或校准服务来保证的。由这些机构出具的检定/校准证书应表明通过一个不间断的校准链与国家基准相联系。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应包含包括了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和(或)一个是否符合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中规定要求的结论。7.6.2 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2-2) 7.6.2.2当某些校准或检测目前尚不能严格溯源到国家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时,应通过建立对相应计量标准的溯源

84、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例如:使用有资格的供应者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来给出材料可靠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使用规定的方法和(或)被有关各方接受并且描述清晰的协议标准。可能时,要求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07版:“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GB/T27025中:“测量标准”7.6.3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1-4) 7.6.3.1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机构应具有计量基准、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框图、周期检定或校准的程序和计划。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应由能提供如7.6.2条所述的溯源性的机构检定或校准。机构所持有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器具应仅用于检定、校准和(或)型式评价试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其作

85、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或之后均应检定或校准。量值传递和溯源框图应反映出“三级三要素” “三级”:上一级计量标准、本级计量标准和下级计 量器具 “三要素”:计量器具名称、量程(或测量范围)、准确 度等级或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较07版:新增7.6.3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2-4) 7.6.3.2标准物质用于检定、校准和(或)型式评价试验中的标准物质应当是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只要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应对内部标准物质进行核查。07版及GB/T27025:“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国际单位制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7.6.3 计量基准、

86、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3-4) 7.6.3.3期间核查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07版“可信度”。同GB/T27025.7.6.3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4-4) 7.6.3.4运输和储存机构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注:当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用于机构固定场所以外的检定、校准和检测时,有必要制定附加的程序。期间核查的内涵期间核查的内涵 (1-2) 期间核查的对象期间核查的对象是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期间核查是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期

87、间核查的的目的是目的是“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这里的,这里的“保持保持”与时间有关,所以期间核查须确定保持的时间与时间有关,所以期间核查须确定保持的时间间隔;而间隔;而 “检定或校准状态检定或校准状态”是指是指“示值误差示值误差”、“修修正值正值”或或“修正因子修正因子”等检定或校准结果的状态。该状等检定或校准结果的状态。该状态的态的“置信度置信度”则意味着某个则意味着某个“尺度尺度”,用它对检定或,用它对检定或校准状态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而校准状态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而这个尺度就是其这个尺度就是其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别值的最大

88、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别/级别。级别。127期间核查的内涵期间核查的内涵 (2-2)因此,期间核查是指:因此,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计量标准、测量设备为保持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检定或检定或校准状态校准状态的置信度,而对其示值的置信度,而对其示值(或其修正值或或其修正值或修正因子修正因子)在规定的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内是否内是否保持保持其规定的最大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的一种核查。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的一种核查。也也就是说,就是说,期间核查实质上是期间核查实质上是核查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示核查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示值的系统误差,或者说核查值的系统误差,

89、或者说核查系统效应系统效应对计量标准或测量对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示值的影响,其目的与方法同设备示值的影响,其目的与方法同JJF 1033-2008 计量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所述的标准考核规范中所述的稳定性考核稳定性考核是相似的。只要可是相似的。只要可能,实验室应对其所用的每一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进行能,实验室应对其所用的每一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并保存相关记录;但针对不同计量标准或测量期间核查并保存相关记录;但针对不同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其核查方法设备,其核查方法/方式、频率是可以不一样的。方式、频率是可以不一样的。128计量标准期间核查与设备期间核查不同点 (1-2) 规范规范6.4.5.

90、6规定:规定:“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行。”,而,而7.6.3.3则规定则规定“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由此可见,设备的。由此可见,设备的期间核查与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期间核查与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是不同查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如下几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91、 1)时机不同时机不同:设备的期间核查是在:设备的期间核查是在“需要时需要时”才做才做的;而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是的;而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是必须要做必须要做的。的。129计量标准期间核查与设备期间核查不同点 (2-2) 2)范围不同范围不同:设备期间核查的主要对象设备期间核查的主要对象为与检测结果有为与检测结果有直接或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一般为单台的设备,当多台直接或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一般为单台的设备,当多台设备组成一个测量系统或装置时,也可对系统或装置进行设备组成一个测量系统或装置时,也可对系统或装置进行核查;而核查;而计量标准期间核查的对象计量标准期间核查的对象必须是成套的计量标准必须是成

92、套的计量标准装置,当计量标准由单台标准仪器组成时,则对单台标准装置,当计量标准由单台标准仪器组成时,则对单台标准仪器进行核查。仪器进行核查。 3)方法不同方法不同: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可以采用标准样品可以采用标准样品作作核查件来核查设备的超限警示功能;而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核查件来核查设备的超限警示功能;而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当采用实物量具作核查件时,查,当采用实物量具作核查件时,必须要对其必须要对其计量特性,计量特性,如稳定性、允差,进行考查。如稳定性、允差,进行考查。 4)频次不同频次不同:设备的期间核查可以根据使用的频繁程度设备的期间核查可以根据使用的频繁程度来决定其核查的

93、频次,当使用较少时可适当减少核查频次;来决定其核查的频次,当使用较少时可适当减少核查频次;而而对于计量标准而言对于计量标准而言,由于其主要用于量值传递和量值溯,由于其主要用于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它的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由其导出的量值的准确可靠源,它的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由其导出的量值的准确可靠与否,因此不论其是否使用,均应定期进行核查。与否,因此不论其是否使用,均应定期进行核查。130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1-9)期间核查的原则期间核查的原则 1)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通常与检定规程规定的检)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通常与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或实验室自行规定的设备再校准的时间间隔有关。定周期

94、或实验室自行规定的设备再校准的时间间隔有关。鉴于期间核查实质上是考核设备示值的系统误差或系统鉴于期间核查实质上是考核设备示值的系统误差或系统效应对设备示值的影响,因此应当排除来自效应对设备示值的影响,因此应当排除来自被测对象被测对象、环境和人员等随机误差或随机效应的影响环境和人员等随机误差或随机效应的影响。 2)为使被测对象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为使被测对象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定的测量对象来作核查标准。来作核查标准。 3)为使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可以在)为使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可以在期间期间核查的测量中通过多次核查的测量中通过多次(例如等于或大于

95、例如等于或大于10次次)独立重复独立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131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2-9)1 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的选择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的选择 7.6.1指出指出“机构应制定设备检定(或校准)的程序机构应制定设备检定(或校准)的程序和计划和计划”,该条款的注中说明,该条款的注中说明“该计划应当包含一个对该计划应当包含一个对计量标准、用作计量标准的标准物质以及用于检定、校计量标准、用作计量标准的标准物质以及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测量设备进行选择、使用、检定(校准)、准和检测的测量设备进行选择、使用、检定(校准)、核查、控制和维护的系

96、统核查、控制和维护的系统”。可见核查。可见核查是实验室量值溯是实验室量值溯源计划系统的一部分源计划系统的一部分,只要可能,所有设备都应进行期,只要可能,所有设备都应进行期间核查。因此,实验室设备并非按使用条件决定是否需间核查。因此,实验室设备并非按使用条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期间核查;根据其要进行期间核查;根据其用途和特性,大体上可以分为用途和特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下述几种情况:下述几种情况:132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3-9)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工作标准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工作标准应纳入期间核查对象应纳入期间核查对象辅助设备及其他测量仪器辅助设备及其他测量仪器是否需要

97、期间核查,应根据在实际情况下是否需要期间核查,应根据在实际情况下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及可能带来的质量追溯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及可能带来的质量追溯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设备的关键量值;)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设备的关键量值;(2)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核查的条件;)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核查的条件;(3)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测量设备;)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测量设备;(4)经常携带到现场开展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测量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开展检定、校准和

98、检测的测量设备;(5)使用频次高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测量设备;)使用频次高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测量设备;(6)曾经过载或被怀疑出现过质量问题测量设备;)曾经过载或被怀疑出现过质量问题测量设备;(7)有特殊规定或仪器说明书中有要求的。)有特殊规定或仪器说明书中有要求的。对于性能稳定的实物量具对于性能稳定的实物量具,通常通常不需要进行期间核查。不需要进行期间核查。检定、校准和检测中检定、校准和检测中使用的采样、制样和抽样的设备,没有量值要使用的采样、制样和抽样的设备,没有量值要求的辅助设备,计算机及其外设等设备求的辅助设备,计算机及其外设等设备,无需单独进行期间核查。,无需单独进行期间核查。133期间核查

99、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4-9)标准物质是否要进行核查?标准物质是否要进行核查? 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材料或物质。7.6.3.3中要求中要求“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由此可由此可见,见,标准物质需要进行

100、核查标准物质需要进行核查。 标准物质分标准物质分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和和非有证标准物质非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有证标准物质物质是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是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证书上给出的每个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性值的测量单位,证书上给出的每个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信水平的不确定度。非有证标准物质非有证标准物质是指未经国家行政管是指未经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备案的标准物质,包括:质控样品、校准物、理部门审批备案的标准物质,包

101、括:质控样品、校准物、自行配置的标准溶液、标准气体等。自行配置的标准溶液、标准气体等。134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5-9)标准物质是否要进行核查?标准物质是否要进行核查?对于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对于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若实验室不具备核查,若实验室不具备核查的技术能力时,可采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按照的技术能力时,可采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按照该标准物质证书上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使用说明、测量方该标准物质证书上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使用说明、测量方法和操纵步骤、储存条件和环境要求等信息,以确保该标法和操纵步骤、储存条件和环境要求等信息,以确保该标准物质的量值为证书所提供的量

102、值。若其完全符合要求的,准物质的量值为证书所提供的量值。若其完全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实验室可不再对该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可不再对该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若若发现上述情况出现了偏差发现上述情况出现了偏差,实验室则应对标准物质的特性,实验室则应对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以确认其是否发生了变化。量值进行期间核查,以确认其是否发生了变化。对于非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对于非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可采用:,可采用:(1)定期用有证标准物质对其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定期用有证标准物质对其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2)若实验室确实无法获得适当的有证标准物质时,)若实验室确实无法获得

103、适当的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可考虑采用考虑采用: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确认量值;测试近期参加过: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确认量值;测试近期参加过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样品、检测足够稳定的不确定度与被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样品、检测足够稳定的不确定度与被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等方式进行期间核查。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等方式进行期间核查。135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6-9)2 核查标准的选择核查标准的选择(1) 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计量标准的期间核查 a) 被校准对象为实物量具被校准对象为实物量具 此时可以选择一个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此时可以选择一个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

104、标准。 b) 计量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计量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 而被校准对象为测量仪器而被校准对象为测量仪器 鉴于实物量具的稳定性通常远优于测量仪器,此时可以不必进鉴于实物量具的稳定性通常远优于测量仪器,此时可以不必进行期间核查;但需利用历年的校准证书画出相应的标称值或实际值行期间核查;但需利用历年的校准证书画出相应的标称值或实际值/校准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校准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c) 计量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和被校准的对象均为测计量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和被校准的对象均为测量仪器量仪器 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

105、,则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则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若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此时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若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此时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行期间核查。136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7-9)2 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及核查标准的选择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及核查标准的选择(续续)(2) 设备的期间核查设备的期间核查 a) 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可用它作为核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b) 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可用它作为核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

106、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c) 若对于被核查的检测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若对于被核查的检测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则可以不进行期间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则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核查。(3) 一次性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一次性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137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8-9)3 测量范围和测量参数的选择测量范围和测量参数的选择 期间核查不是重新校准或再校准期间核查不是重新校准或再校准,不需要对设备的所有测量参,不需要对设备的所有测量参数和所有测量范围进行核查。实验室可根

107、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数和所有测量范围进行核查。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选择,总体上有以下两种情况:践经验进行选择,总体上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原则上对设备的原则上对设备的关键测量参数关键测量参数应进行期间核查。但是,对于应进行期间核查。但是,对于多功能设备,应选择基本参数。例如,对数字多用表可以选择直多功能设备,应选择基本参数。例如,对数字多用表可以选择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因为电阻可以由直流电压和电流导出;而交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因为电阻可以由直流电压和电流导出;而交流电压流电压/电流是通过积分转换为直流电压电流是通过积分转换为直流电压/电流的。电流的。 (2) 选择设备的选

108、择设备的基本测量范围及其常用的测量点基本测量范围及其常用的测量点(示值示值)进行期间进行期间核查。例如,对数字多用表的直流电压可选择核查。例如,对数字多用表的直流电压可选择10V进行期间核查,进行期间核查,因为其内部基准电压为因为其内部基准电压为10V;而直流电流可选择;而直流电流可选择1mA,因为其内部,因为其内部直流电流为直流电流为1mA的恒流发生器。的恒流发生器。138期间核查的策划期间核查的策划 (9-9)4 核查时机核查时机 期间核查分为期间核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定期和不定期期间核查。期间核查。定期期间核查定期期间核查 规定两次核查之间的最长时间间隔,视被核查设备的状况和人员的经验确定

109、。规定两次核查之间的最长时间间隔,视被核查设备的状况和人员的经验确定。期间核查为了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在规定的期间核查为了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在规定的最长时间最长时间间隔内可以随机选择时间间隔内可以随机选择时间进行。进行。 测量仪器刚测量仪器刚完成溯源时,做首次核查完成溯源时,做首次核查,有利于确定初始检定和校准状态或初,有利于确定初始检定和校准状态或初始测量过程的状态,以便于对比观察以后的数据变化,是最佳时机。始测量过程的状态,以便于对比观察以后的数据变化,是最佳时机。不定期的期间核查不定期的期间核查 一般包括:一般包括: 1)即将用于非常重要的测量,

110、或非常高准确度的测量、测量队仪器的准确度)即将用于非常重要的测量,或非常高准确度的测量、测量队仪器的准确度要求已接近测量仪器的极限时,测量前应进行核查;要求已接近测量仪器的极限时,测量前应进行核查; 2)即将用于外出的测量时;)即将用于外出的测量时; 3)测量仪器刚刚从外出测量回来时;)测量仪器刚刚从外出测量回来时; 4)大型测量器的环境温、湿度或其他测量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刚刚恢复;)大型测量器的环境温、湿度或其他测量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刚刚恢复; 5)测量仪器发生了跌落、碰撞、电压冲击等意外事件后;)测量仪器发生了跌落、碰撞、电压冲击等意外事件后; 6)对测量仪器性能有怀疑时。)对测量仪器

111、性能有怀疑时。139期间方案期间方案 (1-1)5 期间核查方案期间核查方案 对每项核查对象制定的对每项核查对象制定的核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核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选用的核查标准;选用的核查标准;核查点;核查点;核查程序;核查程序;核查频次;核查频次;核查记录的方式;核查记录的方式;核查结论的判定原则;核查结论的判定原则;发现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及核查时的其他要求等。发现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及核查时的其他要求等。 核查方案核查方案经过评审经过评审后实施。后实施。140 由被考核计量标准的检定证书查得由被考核计量标准的检定证书查得由被考核计量标准的检定证书查得由被考核计量标准的检定证书查得如

112、核查标准量值未知,应在检定如核查标准量值未知,应在检定/校准后立即进行校准后立即进行yS赋值测量赋值测量 y1 yS y1 (y0 )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实际值实际值实际值实际值y yS S( (校准值校准值校准值校准值 y yS S) )示值示值示值示值示值误差示值误差示值误差示值误差 y4y3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y yS S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yS yS Uy yS S y yS S U U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y

113、 yS S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 y0 yS(yS y0)第一次测量是给核查标准量值赋值第一次测量是给核查标准量值赋值第一次测量是给核查标准量值赋值第一次测量是给核查标准量值赋值【判据判据】 y1 yS y1 (y0 ) 期间核查基本步骤期间核查基本步骤(未知未知xS)策策 划划 确定考核参量,确定考核参量,选择稳定的核定的核查标准。准。1 步步骤一一 ,为确定核确定核查标准量准量值xS(实际值),首先,首先测量量 :2 步步骤二二 进行第一次考核,行第一次考核,记录测量量值 :3 步步骤三三 计算算 与与标准量准量值xS(实际值)的差

114、的差值:4 步步骤四四 确定确定稳定性考核判据:定性考核判据:5 步步骤五五 判定:判定:H 1 合格;合格; H 1 不合格。不合格。期间核查基本步骤期间核查基本步骤(已知已知xS)策划:确定考核参量,策划:确定考核参量,选择已知已知标准量准量值xS的核的核查标准准1 步步骤一一 进行第一次考核,行第一次考核,记录测量量值 :3 步步骤二二 计算算 与与标准量准量值xS(实际值)的差的差值:4 步步骤三三 确定确定稳定性考核判据:定性考核判据:5 步步骤四四 判定:判定:H 1 合格;合格; H 1 不合格。不合格。143期间核查曲线绘制方法期间核查曲线绘制方法期间核查曲线可以参照下图进行绘

115、制,图期间核查曲线可以参照下图进行绘制,图中中必须给出参考值必须给出参考值(实际值或校准值实际值或校准值)ys、区间区间(ys ,ys )或区间或区间(ys U,ys U)。如果绘制一。如果绘制一个检定周期个检定周期(或校准间隔或校准间隔)的曲线图,时间轴取的曲线图,时间轴取月份为单元。如果是历年的稳定性曲线,时间月份为单元。如果是历年的稳定性曲线,时间轴单元为年。轴单元为年。如果如果确实不存在稳定的核查标准确实不存在稳定的核查标准,实验室,实验室不能进行期间核查,可依据历年检定不能进行期间核查,可依据历年检定/校准证书校准证书的数据绘制期间核查曲线的数据绘制期间核查曲线(时间轴单元为年时间轴

116、单元为年)。144145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下限或校准值y yS S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下限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实际值实际值实际值实际值x xS S( (校准值校准值校准值校准值 x xS S) )示值示值示值示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允许误差上限或校准值y yS S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扩展不确定度区间上限x xS S x xS S U Ux xS S x xS S U U期间核查曲线的绘制期间核查曲线的绘制期间核查

117、曲线的绘制期间核查曲线的绘制期间核查报告期间核查报告设备核查报告设备核查报告应包括应包括核查项目、被核查设备(包括核查项目、被核查设备(包括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和影响校准和检测结果准确性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和影响校准和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测量设备)、核查件、核查方法描和可靠性的关键测量设备)、核查件、核查方法描述、核查过程、核查结果、核查结果控制限设定、述、核查过程、核查结果、核查结果控制限设定、核查结果评价、处理及应用、核查频次、核查人员核查结果评价、处理及应用、核查频次、核查人员及日期。及日期。146期间核查数据的应用期间核查数据的应用应分析期间核查的数据,当发现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应分

118、析期间核查的数据,当发现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纠正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设备量预防措施防止设备量值溯源失准。值溯源失准。接受准则接受准则:H 0.7,设备技术指标稳定,继续保持;,设备技术指标稳定,继续保持;拒绝准则拒绝准则:H 1,表明设备技术指标超差,必须查找,表明设备技术指标超差,必须查找原因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或重新送检定原因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或重新送检定/ 校准;校准; 临界预防准则临界预防准则:0.7 H 1,表明设备技术指标接近,表明设备技术指标接近临界,须查找原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临界,须查找原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包括增加核查

119、包括增加核查次数次数) )。 1477.7 抽样(1-4) 抽样是一种规定的程序,从物质、模片、材料或产品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为检定、校准或检测提供整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 抽样也可能是被测或被校物质、模片、材料或产品的相应技术规范所要求的。 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在法庭分析情况下,样品可能不是规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而是由可用性所确定的。 7.7 抽样(2-4) 7.7.1抽样过程机构为后续检定、校准或检测而涉及对物质、材料或产品进行抽样时,应有用于抽样的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只要合理,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的抽样方法国家有规定的按其规

120、定执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的抽样方法按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规则执行。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增7.7 抽样(3-4) 7.7.2抽样控制当顾客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增加或删节的要求时,应详细记录这些要求和相关的抽样信息,并纳入包含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07版:“资料”7.7 抽样(4-4) 7.7.3抽样记录当抽样作为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机构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作。这些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程序、抽样人员的识别、环境条件(如果相关)、必要时有抽样

121、位置的示意图或其他等效方法,如果合适,还应包括抽样程序所依据的统计方法。7.8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7.8 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1-5) 7.8.1物品处置过程机构应有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运输、接受、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包括为保护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完整性以及机构与顾客利益所需的全部条款。7.8 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2-5) 7.8.2物品标识机构应有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标识系统。物品在机构运转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物品不会在实物上或在涉及的记录和其他文件中混淆。如果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物品群组的细分和物品在实验室内

122、外部的传递。样品标识系统 唯一性标识 状态标识 7.8 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3-5) 7.8.3物品接收在接收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时,应记录异常情况或对检定、校准或检测方法中所述的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当对物品是否适合检定、校准或检测有疑问,或当物品不符合所提供的描述、或对所要求的检定、校准和检测规定不够详尽时,机构应在工作前询问顾客,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并记录下讨论的内容。 样品在接受时,要做符合性检查; 样品在检定、校准前,要做有效性检查。7.8 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4-5) 7.8.4物品存储机构应有程序和适当的设施和环境条件避免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在存储、处置和准备

123、过程中发生性能退化、丢失或损坏。应遵守随物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物品需要被存放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时,应保持、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当一个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机构应对存放和安全做出安排,以保护该物品或其有关部分的状态和完整性。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增。按GB/T27025要求。7.8 检定、校准和检测物品的处置(5-5) 注:1、在检测之后要重新投入使用的检测物品,需特别注意确保物品的处置、检测、储存或等待过程中不被破坏或损伤。2、应当向负责抽样和运输样品的人员提供抽样程序,及有关样品的存储和运输的信息,包括影响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抽样信息。3、维护检定、校准和检测样

124、品安全的缘由是出自记录、安全或价值,或者是为了日后进行补充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考虑。7.9 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保证7.9.1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的控制机构应策划(见7.1)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并将控制条件予以记录(见7.10)。受控条件应包括:)使用经检定合格或校准满足要求的计量标准、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规则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规则;)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使用具备资质和能力的人员;)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按规定实施质量控制。(见7.9.2)应有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或

125、突然的外界干扰时的处理办法(如设备故障、损坏、人身安全等)。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增较07版:新增7.9 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保证7.9.2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控制机构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定期使用一级或二级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c)利用相同或不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检定、校准或检测;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定、校准或检测;e)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注:选用的方法应当与

126、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7.9 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保证7.9.3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的实施机构应建立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程序,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凡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在授权项目范围内的,机构必须参加。在各项质量控制方法中,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是外部质量控制的一种科学、客观和有效的办法。机构应建立程序,积极参加,授权范围内的项目必须参加。07版:12.2的内容7.9 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的保证7.9.4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遵循已有的计划采取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127、。07版:“采取有计划的措施”。GB/T27025中:“采取已计划的措施”7.10 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1-3) 7.10.1记录内容机构应按规定的期限保存原始观测数据、导出数据和建立审核路径的足够信息的记录,检定、校准和检测记录,以及人员记录,并按规定的要求保留出具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的副本。每份检定、校准或检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于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定、校准或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员、每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核验人员的签名。原始记录可包括记录表格、工作单、工作手册、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

128、部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及检测报告、顾客的信函、文件和反馈等。 07版:“开展跟踪审核的足够信息”。同GB/T270257.10 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2-3) 7.10.2记录时机观测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07版:“工作时”。同GB/T270257.10 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3-3) 7.10.3记录改动当在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未经授权的改动。07版:“盖章”07版:“更改”7.11

129、结果报告(1-13) 7.11.1总则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并符合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型式评价大纲和检验、检测规则中规定的要求。结果通常是以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证书、型式评价报告或检验、检测报告的形式出具,并应包括顾客要求的,说明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7.11.2、7.11.3、7.11.4、和7.11.5中要求的内容。在为内部的顾客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或与顾客签订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可用简化的方式报告结果。但7.11.2、7.11.3、7.11.4、和7.11.5条所列却未向顾客报告的信息,应

130、能方便地从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实验室中获得。7.11 结果报告(2-13) 7.11.2检定证书机构进行检定,必须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具检定证书或加盖检定合格印。当被检定的仪器已被调整或修理时,如果可获得,应保留调整或修理前后的检定记录,并报告调整或修理前后的检定结果。封面: 国质检量函2005861号关于印发新版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封面格式式样的通知 国质检量函200613号关于启用新版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封面格式式样有关问题补充说明的通知内页: 自行设计格式,但内容应至少包括相应检定规程规定的内容。7.11 结果报告(3-13) 7.11.3校准证书7.11.3.1

131、机构进行校准,应出具校准证书,并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7.11.3.2被校准的仪器已被调整或修理时,如果可获得,应报告调整或修理前后的校准结果。7.11.3.3当依据的校准规范包含复校时间间隔的建议或与顾客达成协议时,校准证书可给出复校时间间隔,除此之外校准证书不包含复校时间间隔。删除07版“7.11.3.2校准证书应仅与量和功能性检测的结果有关,如欲作出符合某规范的说明时,应指明符合或不符合该规范的哪些条款。如符合某规范的声明中略去了测量结果和相关的不确定度时,机构应记录并保持这些结果,以备日后查阅。作出符合性声明时,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该条在07版中为“校准证书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

132、的建议,除非已与顾客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的要求所取代。”07版与GB/T27025一致。7.11 结果报告(4-13) _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JJF1071):1)标题:“校准证书”;2)实验室名称和地址;3)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4)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5)顾客的名称和地址;6)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7)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8)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9)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7.11 结果报告(5-13

133、) 10)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11)校准环境的描述;12)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13)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14)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15)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16)未经实验室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_除上述必须包括的内容外,还可能包括复校时间间隔的建议、意见和解释等内容。7.11 结果报告(6-13) 7.11.3校准证书7.11.3.4当校准工作被分包时,执行该工作的实验室应向分包给其工作的机构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删除07版“7.11.6”中的“当检测报告包含了由分包方所出具的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以清晰

134、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7.11 结果报告(7-13) 结果符合性判定示意图7.11 结果报告(8-13) 7.11.4检测报告机构进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商品量及商品包装计量检验和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等计量检测,必须按政府计量部门要求和相应计量技术规范的规定出具相应的型式评价报告、检验报告和检测报告。7.11 结果报告(9-13) 7.11.5意见和解释当含有意见和解释时,机构应把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制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被清晰标注。注:1、检测报告中包含的意见和解释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对结果符合(不符合)要求声明的意见;b)合同要求的履行;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135、;d)用于改进的指导。2、许多情况下,通过与顾客直接对话来传达意见和建议或许更加恰当,但这些对话应当有文字记录。07版:“证书中含有”7.11 结果报告(10-13) 7.11.6结果的电子传输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法传送检定、校准或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规范的要求。(见7.3.8)7.11 结果报告(11-13) 7.11.7证书和报告的格式证书和报告的格式应设计成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定、校准或检测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检定证书的格式应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和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设计。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有关的规定执行。7.11 结果报告(12-13

136、) 7.11.8证书和报告的修改对已发布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仅以追加文件或信息变更的形式,并包括如下声明:“对序号为.(或其他标识)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检验、检测报告)的补充文件”,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这种修改应满足本规范的全部要求。当有必要发布全新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或检验、检测报告时,应注以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代替的原件。07版:“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在发布后要作内容的修改时”07版:“只能以追加文件或资料调换的形式进行”。同GB/T27025。07版:“相关”。同GB/T27025。语言修改,内容与07版相比,无重大变化。现同GB/T2702

137、57.11 结果报告(13-13) 7.11.9证书和报告的管理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以及证书专用印章应有专人保管,并建立使用管理程序。8 管理体系改进 8.1改进(1-1) 机构应通过利用质量方针、总体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07版:“总则”。8.2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1-6) 不符合 是指未满足要求。不符合工作包括: 检定、校 准和检测工作的过程不符合规定的程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和检测方法的要求,及检定、校准; 检测的结果不符合上述规程、规范、方法和顾客的要求。 07版:“合格”。同GB/T27025。8.2 不符合

138、工作的控制(2-6) 8.2不符合工作的控制在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任何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其程序或与顾客达成一致的要求时,机构应实施既定的政策和形成文件的程序。该政策和程序应确保:a)确定对不符合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限,规定当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必要时暂停工作,扣发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b)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c)立即进行纠正,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做出决定;d)必要时,通知顾客并取消工作;e)规定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整个条款调整语言语序。按GB/T27025修改。8.2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3-6) 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

139、机构的运作或对其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应立即执行8.5中规定的纠正措施程序。注:对管理体系或检定、校准或检测活动的不符合工作或问题的识别,可能在体系管理和技术运作的各个环节,例如顾客投诉,质量控制,仪器校准,消耗材料的核查,对员工的考察或监督,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的核查,管理评审,内部和外部考核。8.2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4-6) 机构应制定对不符合进行控制的程序 程序应明确规定以下的内容: 识别不符合: 以通过管理体系中各过程输出的各种信 息来实现。信息来源可以有: 顾客投诉 质量控制 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易耗材料的验收检查 不符合报告 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督

140、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的审查 管理评审输出 内部审核报告等; 8.2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5-6) 明确对不符合工作实施管理的部门和人 员以及他们的责任和权限; 规定当发现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的措施, 措施可以包括对不符合工作或结果的标 识、记录、隔离、评审和处置等活动;8.2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6-6) 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立刻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决定不符合工 作的可接受程度; 必要时,收回已发给顾客的不符合工作的结果,如已经发放给顾客的不符合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或检测报告; 批准恢复工作的部门和职责,批准恢复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如对不符合工作的评审中如果发现所处理的不符合工作有

141、可能再度发生时,机构应对不符合工作的处理方案进行评审,并立即转入“纠正措施” 控制程序。 8.3 顾客满意和投诉(1-4) 作为对其管理体系绩效的一种测量,机构应收集顾客关于机构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应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以改进管理体系、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及顾客服务。注:顾客反馈意见的类型例如:顾客满意度调查、与顾客一起评价检定、校准或检测的证书、报告。07版:“业绩”。同GB/T19001。8.3 顾客满意和投诉(2-4) 机构应建立并明确收集和处理顾客满意度信 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方式: 问卷调查 随同服务提供的顾客意见表

142、走访顾客 投诉接待 来电来访接待 委托中介组织做顾客满意度调查 听取行政管理部门对顾客意见的反馈等收集的信息应准确、真实、客观、全面、有代表性。8.3 顾客满意和投诉(3-4) 制定顾客满意度信息评价方法,对顾客满意 度调查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确定顾客 满意程度的趋势,找出差距和不足以及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寻求改进机会。8.3 顾客满意和投诉(4-4) 8.3.2顾客投诉机构应有政策和程序处理来自顾客或其他方面的投诉。应保存所有投诉的记录,以及机构针对投诉所展开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见8.5)。8.4 内部审核(1-5) 8.4.1审核过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

143、表和形成文件的程序,定期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规范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质量负责人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层的需要策划和组织内部审核。审核应由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执行,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不超过12个月。 07版:“1年”。8.4 内部审核(2-5) 内部审核的目的 是确定管理体系与考核规范的符合性和实施 保持的有效性。审核的依据 考核规范 机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方针和总体目标) 机构开展工作所依据的技术法规 机构主管部门和顾客的要求。 8.4 内部审核(3-5)

144、机构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程序应包括对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的独立性、记录审核结果和向机构最高管理者报告。审核活动的职责和要求应作出明确的规定。机构应制定内部审核的年度计划;审核计划应规定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覆盖 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所有职能部门以及机构所 开展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全部工作;具体实施审核时,应制定审核的实施计划, 明确审核日期、审核组长及审核组成员、审 核组分工、审核内容和要求、审核日程安排 等。8.4 内部审核(4-5) 内部审核工作应由机构质量负责人组织;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有资格的人员担任;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除非机构 受人员条件的限

145、制,并能证明审核是客观、 公正、有效的,否则审核人员不能审核自己 的活动。 8.4 内部审核(5-5) 8.4.2消除不符合及原因当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导致对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机构检定、校准和(或)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性产生怀疑时,机构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调查表明机构给出的结果可能已受影响,应书面通知顾客。8.4.3审核记录审核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予以记录。8.4.4后续活动后续活动应该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根据GB/T19001修改。将“跟踪”活动改为“后续”活动,扩大了内涵。不仅是跟踪验证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还要报告验证结果等。8.5 纠

146、正措施(1-5) 纠正措施 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 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 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 纠正措施是针对已发现的不符合原因采取的 措施,采取纠正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合 格的再发生 纠正只是针对已发现的不符合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可以与纠正措施一同采取,也可以分开 采取。 8.5 纠正措施(2-5) 8.5.1总则机构应制定纠正措施的政策和形成文件的程序,指定合适的人员,在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或对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政策和程序有偏离时实施纠正措施。注:机构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识别,例如不符合工作的控制

147、、内部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顾客的反馈或员工的观察。整节调整编排结构、语序,并补充了纠正措施的监控等内容。同GB/T27025。8.5 纠正措施(3-5) 8.5.2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程序应从确定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开始。注:原因分析是纠正措施程序中最关键有时也是最困难的部分。根本原因通常并不明显,因此需要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所有潜在原因。潜在原因可包括:顾客要求、样品、样品规格、方法和程序、员工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其检定或校准。8.5 纠正措施(4-5) 8.5.3纠正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机构应识别出各项可能的纠正措施,并选择和实施最可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纠

148、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机构应将纠正措施所导致的任何变更制定成文件并加以实施。8.5.4纠正措施的监控机构应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以确保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有效的。8.5 纠正措施(5-5) 8.5.5附加审核当对不符合或偏离的识别,导致对机构符合其政策和程序,或符合本规范产生怀疑时,机构应尽快依据8.4的规定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附加审核。注:附加审核常在纠正措施实施后进行,以确定纠正措施的有效性。仅在识别出问题严重或对业务有危害时,才有必要进行附加审核。8.6 预防措施(1-2) 预防措施 是指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他潜在不期望 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是为

149、了防止不符合的发 生。 8.6 预防措施(2-2) 应识别技术方面和管理体系方面所需要的改进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当识别出改进机会或需采取预防措施时,应制定措施计划并加以实施和监控,以减少这类不符合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以确保其有效性。注:1、预防措施是事先主动识别改进机会的过程,而不是对已发现问题或投诉的反应。2、除对运作程序进行评审之外,预防措施还可能涉及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和风险分析以及能力验证结果。整节调整语序。同GB/T27025。07版:“测量设备名称”07版:“依据检定规程编号及校准规范编号”07版:“合格”07版:“依据检定规程编号及校准规范编号”07版:仅1栏“考核记录”取消*项目。07版:重点考核项目,考核时予以重点检查07版: “商品量类别”删除07版“附录E 软件/硬件组考核证明材料登记表”07版:“整改要求,见表F2整改要求。”删除“表F2整改要求”07版:“指出不符合内容、整改要求序号”07版:2 验证结果汇总,见表F1“验证结果汇总表”。 3 整改要求,见表F2“整改要求”。删除“待进一步整改后对合格项目给予授权”较07版:新增07版:“被考核机构负责人”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