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人格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人格精神(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的人格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格精神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丁丁 夏夏“仁者,人也仁者,人也”论语论语 中国文化未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但却中国文化未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但却是传承最为稳定的文化。就起源的时间而言,中是传承最为稳定的文化。就起源的时间而言,中国文化较之西亚的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要较为国文化较之西亚的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要较为晚出,但这两种文明都像是划过夜空的彗星,未晚出,但这两种文明都像是划过夜空的彗星,未能长久留存于世,而中国文化则如横亘大地的长能长久留存于世,而中国文化则如横亘大地的长城,历经劫难,虽然伤痕累累,却表现出惊人的城,历经劫
2、难,虽然伤痕累累,却表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至今仍屹立于世,影响卓著。在最近生存能力,至今仍屹立于世,影响卓著。在最近的一个世纪,中国文化就走过了一个明显的的一个世纪,中国文化就走过了一个明显的“ “否否定之否定定之否定” ”的过程,在日本的过程,在日本“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之后,之后,中国也曾经试图同样中国也曾经试图同样“ “脱亚入欧脱亚入欧” ”,五四新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运动以“ “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家店” ”为标志,而过了将近百年为标志,而过了将近百年之后,传统文化又重回中国大地。之后,传统文化又重回中国大地。 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根本的原因,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
3、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上,中国文化从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上,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对自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上,中国文化相对较为薄弱。例如,在哲然的认识和了解上,中国文化相对较为薄弱。例如,在哲学上,中国古代众多的哲学家就很少有人去探索世界的本学上,中国古代众多的哲学家就很少有人去探索世界的本源、物质的构成等基本问题。把孔子、老子和亚里士多德、源、物质的构成等基本问题。把孔子、老子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略作比较,马上就可以发现双方的差异柏拉图等略作比较,马
4、上就可以发现双方的差异后者后者有关世界、物质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有关世界、物质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而老子、孔子很少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乃而老子、孔子很少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怎样做人、怎么生活的是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怎样做人、怎么生活的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现在所说的现在所说的“ “炎黄子孙炎黄子孙” ”,其问世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所,其问世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所谓谓“ “炎
5、黄子孙炎黄子孙” ”,其实质是试图从族源上寻找华夏民族的,其实质是试图从族源上寻找华夏民族的最早起点。实际上华夏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最早起点。实际上华夏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东西南北多个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的。现代考古发而是由东西南北多个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的。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着多个起源,北方的红山文化,黄现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着多个起源,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长江流域的姚姆渡文化,就体现了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长江流域的姚姆渡文化,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上,中国和欧洲很相似,都存在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上,中国和欧洲很相似,都存在着多种文
6、明,多个民族,但是欧洲最终是由多种文明、多着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但是欧洲最终是由多种文明、多个民族而形成多个国家,中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统一的基个民族而形成多个国家,中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统一的基础,并不是因为某一个族群特别强大,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础,并不是因为某一个族群特别强大,而是因为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文化。中国是统一于文化,而非统一于某一族群、个统一的文化。中国是统一于文化,而非统一于某一族群、某一政权。某一政权。 中国文化基本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后人中国文化基本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所说的“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的时代。诸子百的时代。诸子百家虽然在很
7、多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如何做家虽然在很多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如何做人、怎么生活这些基本问题上有着大体一致或相人、怎么生活这些基本问题上有着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结论,正是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结论,正是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大体一致或接近,决定了中国文化从此形成了思想的基本面。近,决定了中国文化从此形成了思想的基本面。这些思想的基本层面为社会不同阶层、族群所接这些思想的基本层面为社会不同阶层、族群所接受,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文化的同构受,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文化的同构型决定了中国必然趋向于同一,以后即使政权不型决定了中国必然趋向于同一,以后即使政权不断更迭、朝代兴衰不止,
8、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始断更迭、朝代兴衰不止,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始终不变,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一直延续终不变,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人生观一直延续至今。至今。 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概括: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中国文化首先肯定人性本善,凡是人皆有向善的本能,都可以第一,中国文化首先肯定人性本善,凡是人皆有向善的本能,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达到善的境界,而善的最终社会目标,乃是行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达到善的境界,而善的最终社会目标,乃是行“ “仁仁政政” ”与与“ “王道王道” ”; 第二,中国
9、文化围绕着向善的主题,对人的道德伦理提出了一系列规第二,中国文化围绕着向善的主题,对人的道德伦理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其终极目标乃是造就范,其终极目标乃是造就“ “君子君子” ”,人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向君子迈,人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向君子迈进的过程;进的过程; 第三,中国文化推崇人的智慧、毅力和勇气,认为智慧、毅力和勇气第三,中国文化推崇人的智慧、毅力和勇气,认为智慧、毅力和勇气是解决人生困境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应该是道德君子,但又不能只是是解决人生困境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应该是道德君子,但又不能只是道德君子,同时还应该是智者、强者和勇者。道德君子,同时还应该是智者、强者和勇者。 人性本善的思想发源于孔
10、子,孔子的学说是以人性本善的思想发源于孔子,孔子的学说是以“ “仁仁” ”为核为核心的。心的。论语论语中谈的最多的是中谈的最多的是“ “仁仁” ”,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 “仁仁” ”并不是什么玄妙难言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玄妙难言的东西, “ “仁仁” ”其实就是人的本其实就是人的本性,所以孔子简而言之:性,所以孔子简而言之:“ “仁者,人也仁者,人也” ”。但人到底是什。但人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深入、系统的论述。孔子的论述很多,但么,孔子并没有深入、系统的论述。孔子的论述很多,但很少具体谈论人性。整部很少具体谈论人性。整部论语论语中只有一句中只有一句“ “性相近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相
11、远也” ”。以至于孔子的弟子子贡慨叹:。以至于孔子的弟子子贡慨叹:“ “夫子之言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虽然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述,但虽然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述,但是孔子是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的概括,却奠定了中国人的概括,却奠定了中国人生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平等、生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平等、平均的思想后来在中国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广泛,平均的思想后来在中国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广泛,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与此思想紧密关联。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与此思想紧密关联。 真
12、正把人性本善的思想理论化的是孟子。孟子在中国最早真正把人性本善的思想理论化的是孟子。孟子在中国最早提出来人性本善的命题。他说:提出来人性本善的命题。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 (孟子孟子 告子上告子上) )在孟在孟子看来,所谓子看来,所谓“ “人性之善人性之善” ”,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是“ “不学而能不学而能” ”的的“ “良能良能” ”和和“ “不虑而知不虑而知” ”的的“ “良知良知” ”,是超越人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地位而为人所天然具有的东西,是超越人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地位而
13、为人所天然具有的东西,他说:他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孟子孟子 告子上告子上)既然人之于口味、音乐、美色都有同样的取舍标准,)既然人之于口味、音乐、美色都有同样的取舍标准,可见,人心都是相通的,人心相通的原因,又在于人心之可见,人心都是相通的,人心相
14、通的原因,又在于人心之中都有一个中都有一个“ “理义理义” ”,有了这个,有了这个“ “理义理义” ”,所以人心具有,所以人心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决定了人和人不仅是平等的,而且都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决定了人和人不仅是平等的,而且都具有向善的本能。具有向善的本能。 孟子把人性的善看成是人的孟子把人性的善看成是人的“ “良知良知” ”、“ “良能良能” ”,而,而“ “良知良知” ”、“ “良能良能” ”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他特别举儿童为例来加以说明:他特别举儿童为例来加以说明: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15、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孟子 尽心上尽心上 ) 孟子的这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所说孟子的这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的“ “良心良心” ”、“ “公德公德” ”,其实都是建立在性善论,其实都是建立在性善论和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的。和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的。 孟子同时又举人们都具有同情弱者、同情苦难的孟子同时又举人们都具有同情弱者、同情苦难的倾向为例,说明即便不是儿童而是成人,也会面倾向为例,说明即便不是儿童而是成人,也会面对他人的不幸和苦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之心,对他人的不幸和苦难,自然
16、而然地产生同情之心,这种同情,孟子称之为这种同情,孟子称之为“ “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 ”: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孟子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 一个孩子掉进井里面临生命危险,这就立即激起旁观者的一个孩子掉进井里面临生命危险,这就立即激起旁观者的惊骇与同情,以至于对孩子伸出援救之手。但是旁观者此惊骇与同情,
17、以至于对孩子伸出援救之手。但是旁观者此时的心理与行为并非为功利目的所驱使时的心理与行为并非为功利目的所驱使( (结交其父母或博结交其父母或博取名声取名声) ),亦非由生理原因所决定,亦非由生理原因所决定( (不喜欢孩子的叫喊不喜欢孩子的叫喊) ),而是旁观者会因为心被触动而采取行动。孟子由此断言,而是旁观者会因为心被触动而采取行动。孟子由此断言,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人有,人有这样的恻隐之心就象有身体四肢一样必然。人们应该做的这样的恻隐之心就象有身体四肢一样必然。人们应该做的只是在自己内心去找到、了解、保存、扩充它。假如一个只是在自己
18、内心去找到、了解、保存、扩充它。假如一个统治者能够把这种统治者能够把这种“ “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 ”发扬光大,则发扬光大,则“ “苟能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之,足以保四海” ”。所以。所以“ “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 ”是人的本能,帝是人的本能,帝王的成功是把这种本能加以发挥。儒家所说的王的成功是把这种本能加以发挥。儒家所说的“ “仁政仁政” ”,实质就是把人性的善发扬光大。实质就是把人性的善发扬光大。 孟子又说:孟子又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人皆有之;是非之
19、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孟子 告子上告子上) 这里的这里的“ “人皆有之人皆有之” ”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它们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它们又构成了人间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人间最基本的四种又构成了人间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人间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道德品质“ “仁义礼智仁义礼智” ”其实就是从这四种人性最基本的共其实
20、就是从这四种人性最基本的共同性中分别生长出来的。同性中分别生长出来的。 在孟子看来,人间的道德并不是后天形成的,也不是圣人在孟子看来,人间的道德并不是后天形成的,也不是圣人制定的,也不是只有个别人才能达到的,更不是上天强加制定的,也不是只有个别人才能达到的,更不是上天强加给人类的,而是在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的。正因为是人类给人类的,而是在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的。正因为是人类天性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世间所有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天性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世间所有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用孟子的术语说,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达到最高的境界,用孟子的术语说,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没
21、有任何人高人一等,也没有任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高人一等,也没有任何人低人一等,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等级上,没有例外,何人低人一等,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等级上,没有例外,没有特殊,没有差异。孟子的这些思想,是把人性论和国没有特殊,没有差异。孟子的这些思想,是把人性论和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这和两千多年以后美国著名的家政治联系在一起,这和两千多年以后美国著名的独立独立宣言宣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时制定美国宪法的那些先驱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时制定美国宪法的那些先驱者,也是开宗明义首先强调者,也是开宗明义首先强调“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并以此来,并以此来反抗早期资本主义的殖民制,从
22、而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反抗早期资本主义的殖民制,从而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支持。 由性善论作基础,孟子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就是由性善论作基础,孟子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就是“ “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尧舜” ”。“ “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尧舜” ”不等于不等于“ “人皆为尧舜人皆为尧舜” ”,而是说人世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而是说人世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等级鸿沟,这就包含了早期的社会平等思想。这等级鸿沟,这就包含了早期的社会平等思想。这是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一大区别。孔子强调是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一大区别。孔子强调“ “君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各守本,意思是君臣父子
23、要各守本位,不可逾越其间的等级名分,同时孔子非常强位,不可逾越其间的等级名分,同时孔子非常强调调“ “君子君子” ”、“ “小人小人” ”之别,之别,“ “上智上智” ”、“ “下愚下愚” ”之别、之别、“ “先知先知” ”、“ “后觉后觉” ”之别,之别,“ “大人大人” ”、“ “小人小人” ”之别,简而言之,孔子重视的是人间社之别,简而言之,孔子重视的是人间社会的等级差异,而且强化了这些差异,孟子则认会的等级差异,而且强化了这些差异,孟子则认为人与人有共同性,而且更强调人和人的共同性为人与人有共同性,而且更强调人和人的共同性是以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是以人性中本来就有的“ “善善” ”为基础的
24、。为基础的。 因为强调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共同性,从这样的因为强调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共同性,从这样的“ “人性论人性论” ”出发,孟子发展出他的出发,孟子发展出他的“ “民本论民本论” ”观观念。念。“ “人性论人性论” ”是孟子思想的基础,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民本论民本论” ”是是“ “人性论人性论” ”在社会方面的延伸和运用,如果没在社会方面的延伸和运用,如果没有有“ “人性论人性论”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自然也就不可能有“ “民本论民本论” ”,“ “人性论人性论” ”和和“ “民本论民本论” ”之间,是因果关系,也之间,是因果关系,也是逻辑关系,是逻辑关系,“ “民本论民本论” ”
25、最核心的内涵,是建立最核心的内涵,是建立在人性本善上的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最大多数人在人性本善上的社会公平,是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强调少数人的利益,同时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强调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反对把少数人凌驾于多数人之上,在孟子看来,反对把少数人凌驾于多数人之上,在孟子看来,理想的社会是以理想的社会是以“ “民民” ”为基础的,民之所愿,民为基础的,民之所愿,民之所欲,民之所利,应该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最之所欲,民之所利,应该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高目标。 孟子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话:孟子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话: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民为贵,社稷次之
26、,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危社稷,则变置。” ” (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 )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人民比国家重要,国家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人民比国家重要,国家比君王重要。君王得到老百姓拥护,才可以做君比君王重要。君王得到老百姓拥护,才可以做君王;诸侯、大夫是得到君王支持才能在其位的,王;诸侯、大夫是得到君王支持才能在其位的,一旦诸侯、大夫对国家有威胁,那就要采取措施,一旦诸侯、大夫对国家有威胁,那就要采取措施,加以变更。加以变更。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民生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
27、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民生方面,他就提出一系列带有理想性质的主张,首方面,他就提出一系列带有理想性质的主张,首先是在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了民生问题,先是在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了民生问题,孟子称之为孟子称之为“ “王道王道”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
28、十者衣帛食肉,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黎民不饥不寒。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 ) 孟子所谓的孟子所谓的“ “王道王道” ”,是以民生为基础为前提的,满足老,是以民生为基础为前提的,满足老百姓衣食和生老病死的基本要求,就是百姓衣食和生老病死的基本要求,就是“ “王道王道” ”:“ “养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者有衣食,死者能丧葬,这。生者有衣食,死者能丧葬,这是生者和死者最起码的要求,满足了这些最起码的要求,是生者和死者最起码的要求,满足了这些最起码的要求,“王道王道”就算是落到了实处,不再是空谈。但仅仅做到这就算是落到了实处,不再
29、是空谈。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制度和数量来保证,也就是每一步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制度和数量来保证,也就是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用以种植粮食和养植桑个家庭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用以种植粮食和养植桑蚕,以保证足够的衣食,还要有足够的家畜,以使老人可蚕,以保证足够的衣食,还要有足够的家畜,以使老人可以安度富足的晚年,同时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不够,还以安度富足的晚年,同时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不够,还需要发展教育,大力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需要发展教育,大力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七十者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今天看来也未必是一个人人都在今天看来也
30、未必是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情况,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能完全做到,但今日能享有的情况,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能完全做到,但今日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大区别,恐怕也正在这些地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大区别,恐怕也正在这些地方。方。 孟子关注民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方面,对精神生孟子关注民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方面,对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他也给予积极关活,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他也给予积极关心,并且有自己的倡议:心,并且有自己的倡议: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下可运于掌。诗诗云: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于寡妻,至
31、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孟子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上 ) 孟子又提出,国君王侯要想长期保有国家,统治天下,最孟子又提出,国君王侯要想长期保有国家,统治天下,最关键的是必须行关键的是必须行“ “仁政仁政” ”,而行,而行“ “仁政仁政” ”的关键,又在于的关键,又在于统治者必须做到与老百姓共患难,同忧
32、乐,如果真正做到统治者必须做到与老百姓共患难,同忧乐,如果真正做到了与民同忧同乐,则国家可保,统治可长,甚至天下也可了与民同忧同乐,则国家可保,统治可长,甚至天下也可得到:得到: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北宋范仲淹在其北宋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岳阳楼记里说,要里说,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个人的忧乐与老百姓的安危困苦完,把个人的忧乐
33、与老百姓的安危困苦完全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基础正是孟子的全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基础正是孟子的“ “仁政仁政” ”思想、思想、“ “民本民本” ”思想。思想。 “ “仁政仁政” ”的概念也非始于孟子,孔子也提到过的概念也非始于孟子,孔子也提到过“ “仁政仁政” ”,不过内容比较空泛,主要是希望当时的社会回到所谓尧舜不过内容比较空泛,主要是希望当时的社会回到所谓尧舜时代、文王周公时代,但是孟子与孔子很不同,他说的时代、文王周公时代,但是孟子与孔子很不同,他说的“ “仁政仁政” ”,乃是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而一旦得到天下人,乃是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而一旦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则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天
34、下:的拥护爱戴,则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天下: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论语 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积极向上、奋发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基础上的,是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而决心使有限的人生有为基础上的,是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而决心使有限的人
35、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一向为中国的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一向为中国的先哲先贤所不齿,人生的意义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为重要哲先贤所不齿,人生的意义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在道德事功方面的价值,儒的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在道德事功方面的价值,儒家有所谓人生家有所谓人生“ “三立三立” ”之说,即之说,即“ “立德立德” ”、“ “立功立功” ”、“ “立言立言”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 “三立三立” ”的境界,但人的境界,但人生应该以此为目标,应该不断向这一方向努力。孔子自言生应该以此为目标,应该不断向这一
36、方向努力。孔子自言其一生其一生“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表示自己虽然在,表示自己虽然在“ “立功立功” ”方面有所缺陷,但在方面有所缺陷,但在“ “立德立德” ”、“ “立言立言” ”上尽了努力而上尽了努力而且有所成就。孔子后来被尊为且有所成就。孔子后来被尊为“ “圣人圣人” ”,不是因为他有多,不是因为他有多少盖世的事功,而是因为他奠定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少盖世的事功,而是因为他奠定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观的榜样。 做人首先要学习,重视学习和强调教育是孔子道德伦理学说的基础。 “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7、”(论语公冶长)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孔子影响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就孔子影响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就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孔子本人最重要的形象,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孔子本人最重要的形象,也首先是教育家,所谓也首先是教育家,所谓“ “万世师表万世师表” ”。自从孔子。自从孔子开办私学以来,重视教育就蔚为风气,中国历朝开办私学以来,重视教育就蔚为风气,中国历朝历代,大到国家,小至家庭,莫不崇尚教育,以历代,大到国家,小至家庭,莫不崇尚教育,以教育为百
38、事之先。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最教育为百事之先。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最早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官选早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官选拔制度。文明古国中,中国的教育最为发达;中拔制度。文明古国中,中国的教育最为发达;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历代根深蒂固的重视教国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历代根深蒂固的重视教育思想的普及。育思想的普及。 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孔子把学习视为人生第一要务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孔子把学习视为人生第一要务的高度。孔子曾经说:的高度。孔子曾经说:“朝闻道朝闻道, ,夕死可矣夕死可矣。” ”(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这是用生命的价值来谈学习。回
39、顾中外历史,我这是用生命的价值来谈学习。回顾中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兴旺发达是与是不是重视学习、是不是善于学习成正比其兴旺发达是与是不是重视学习、是不是善于学习成正比的。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重视学习、善的。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帝王,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于学习的帝王,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邻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有朝邻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有朝气、最有凝聚力的时期,也是全党学习风气最为浓
40、厚、学气、最有凝聚力的时期,也是全党学习风气最为浓厚、学习的自觉性最为高涨的时期。当时党内曾经广为流传的一习的自觉性最为高涨的时期。当时党内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句俗话“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从一个侧面生动,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党风,而日本以一个小小岛国,能够在世地反映了当时的党风,而日本以一个小小岛国,能够在世界上成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在界上成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整个国家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于整个国家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提倡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提倡“ “安贫乐道安贫乐道
41、” ”,但孔子的,但孔子的“ “安贫安贫” ”,并不是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而是,并不是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而是在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精神上在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他说:的不断追求,他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论语 学而学而)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论语 雍也雍也) 一个人只有在
42、精神上有追求,真正把学习视为生命的一部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有追求,真正把学习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才能够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才能够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精神上的充实,才不会在精神上垮掉。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精神上的充实,才不会在精神上垮掉。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首先也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首先也是“ “好学好学” ”二字,他形容自己:二字,他形容自己: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 他的弟子也记载说孔子:他的弟子也记载说孔子: “ “入太庙,每事问入
43、太庙,每事问。” ”(论语论语 乡党乡党) 孔子对人性有深入、切实的理解,所谓孔子对人性有深入、切实的理解,所谓“ “仁仁” ”既植根于人性之中,又既植根于人性之中,又超乎人性之上。也就是说,人既是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超乎人性之上。也就是说,人既是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果看不到人的本能中不足的一面,同样是对人性的误解:如果看不到人的本能中不足的一面,同样是对人性的误解: “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论语 宪问宪问)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论语 子罕子罕)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44、也。贫与贱,是人之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在孔子看来,很多事情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人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决定自己的生活,人要顺应环境,要根据环境做出自己的选择,他说: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所以孔子既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45、,所以孔子既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孔子,是他既承认人对物质生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孔子,是他既承认人对物质生活的本质欲望,又注意引导人们不限于仅仅追求活的本质欲望,又注意引导人们不限于仅仅追求安居饮食,而要知道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安居饮食,而要知道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 “仁仁义义” ”的理念。人只有同时知道的理念。人只有同时知道“ “仁义仁义” ”,并且用,并且用“ “仁义仁义” ”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人。世间的富贵荣华事客观存在,而且并非不可以追世间的富贵荣华事客观存在,而且并非不可以追求,但是要取之有道,而不能为富不仁。孔
46、子影求,但是要取之有道,而不能为富不仁。孔子影响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用道响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用道德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努力把人们引导到具有德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努力把人们引导到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的境界。良好的道德操守的境界。 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与“小人”对比,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是非善恶理念。 孔子有关“君子”的论述,表明孔子关注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或者是抽象的道德伦理,而且也对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作了细致的规范,这些规范,既包含了道德伦理,也是言行举止的礼仪标准,同时又充满了人生智慧。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
47、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论语 学而学而) “ “君子不器君子不器。” ”(论语论语 为政为政)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论语 为政为政) “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其争也君子。” ”(论语论语 为政为政)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论语 公冶长公冶长) “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论语 颜渊颜渊) “ “君子
48、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论语 颜颜渊渊)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论语 颜渊颜渊)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论论语语 子路子路)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论语 宪问宪问)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49、,信以成之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论语 卫卫灵公灵公)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
5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论语 子路子路)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可小知也。(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
51、语季氏)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 “君子君子” ”的概念不是孔子所首创,但到底何为的概念不是孔子所首创,但到底何为“ “君君子子” ”,“ “君子君子”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孔子所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孔子所明确的。孔子的确的。孔子的“ “君子君子” ”学说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学说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孔子有关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孔子有关“ “君君子子” ”的言说,非常细致地勾勒出日常生活言行举的言说,非常细致地勾勒出日常生活言行举止的规范,同时说明何者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言止
52、的规范,同时说明何者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言行举止。这就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结合道德规范行举止。这就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结合道德规范与礼仪文明的生活准则,它不仅富于道德内容,与礼仪文明的生活准则,它不仅富于道德内容,同时也充满人生智慧,两千多年来,总的来说,同时也充满人生智慧,两千多年来,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活是以重理性、重礼仪、内敛内省为中国人的生活是以重理性、重礼仪、内敛内省为特征的。特征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论语宪问宪问 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并不局限在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并不局限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而是兼及整个人格的构成。真正的君子,层
53、面,而是兼及整个人格的构成。真正的君子,具有一个今天所说的健全人格,其中最重要的,具有一个今天所说的健全人格,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仁、智、勇三要素。只有把这三个要素统一乃是仁、智、勇三要素。只有把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才能算是达到了人格的健全。如果片面强起来,才能算是达到了人格的健全。如果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人格就都还有欠缺,都还不调其中某一个方面,人格就都还有欠缺,都还不够圆满。在这些方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够圆满。在这些方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有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然荀子等都有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在看来,人的建设其实是最具有现实的
54、意义。现在看来,人的建设其实是最重要的,先进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绝重要的,先进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绝大多数人健全的人格,缺乏普遍的健全人格,社大多数人健全的人格,缺乏普遍的健全人格,社会不可能真正和谐、和睦,社会的和谐和睦,必会不可能真正和谐、和睦,社会的和谐和睦,必须以人格的健全为基础。须以人格的健全为基础。 从君子本身来说,应该是“仁”、“智”、“勇”三者皆备,缺一不可。但这三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做人的最终追求和最高境界。 “仁”的核心内容,则是“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君子学道则爱人” (论语阳货)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55、学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 “仁仁” ”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只要内心有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只要内心有“ “仁仁” ”,就能够达到,就能够达到“ “仁仁” ”的境界。的境界。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 “ “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尧舜 。” ”(孟子孟子) “ “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可以为禹。” ” (荀子荀子) “ “博爱之为仁博爱之为仁。” ”(韩愈(韩愈原道原道) 有的人误认为有的人误认为“ “平等平等” ”、“ “博爱博爱” ”都是从西方传都是从西方传来的观念,甚至还有人
56、把这些观念打上资本主义、来的观念,甚至还有人把这些观念打上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烙印,这其实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表现。资产阶级的烙印,这其实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表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内在的相同之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内在的相同之处,儒家历来主张儒家历来主张“ “爱人爱人” ”、“ “博爱博爱” ”,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也只有也只有“ “爱人爱人” ”和和“ “博爱博爱” ”,才能超越自我,超,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小我,从而进入到胸怀宽广、胸襟博大的境界。越小我,从而进入到胸怀宽广、胸襟博大的境界。一个健全的社会,也必然是充满了一个健全的社会,也必然是充满了“ “爱人爱人” ”与与“
57、“博爱博爱” ”精神的社会,如果否定这一点,社会就不精神的社会,如果否定这一点,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安定,人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幸福。可能真正安定,人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幸福。 “ “智智” ”也是君子必备的素质也是君子必备的素质 ,“ “智智” ”有先天的因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孔子本人就素,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孔子本人就是是“ “好学不倦好学不倦” ”,“ “一事不知,君子之耻一事不知,君子之耻” ”的典的典型。在孔子看来,智的特点就是不断的思考,思型。在孔子看来,智的特点就是不断的思考,思考是学习的补充和深化,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考是学习的补充和深化,学习的结果,不仅
58、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成果内化为人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成果内化为人的智慧,有了智慧,人才能更好的应对人生的各的智慧,有了智慧,人才能更好的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解决各种人生的矛盾。中国文化的一大种问题,解决各种人生的矛盾。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崇尚智慧,知识的最高表现,也是智特征,就是崇尚智慧,知识的最高表现,也是智慧。慧。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论语 为为政政)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论语 里仁里仁) “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9、。” ”(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廋哉?” ”(论语论语 为政为政) “勇”也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在孔子看来,“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内心为“仁”,则外在必有“勇”。 “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 “勇勇” ”既有内也有外,既有心理基础也有言行举止既有内也有外,既有心理基础也有言行举止规范,从内心来说,规范,从内心来说,“ “勇勇” ”就是就是“ “无忧无忧” ”、“ “不不惧惧” ”、“ “坦荡荡坦荡荡” ”,从外在表现看,从外在表现看,“ “勇勇”
60、 ”就是就是举止合乎礼仪、举止合乎礼仪、“ “威而不猛威而不猛” ”、见义勇为。、见义勇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论语论语 子张子张) “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论语 微子微子)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其中的重点乃是忠(对君王、国家、组织的忠诚)、孝(对父母的孝顺与服从)、礼(妥善处理各种人
61、世关系,尊重秩序,力求稳定)、智(崇尚智慧,注重教育,推尊知识)、和(追求和谐,不走极端,谨守中庸),其他还有信、义、节等等。按照中国文化要义塑造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向心力。 但是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首但是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首先是过于关注个体的人,而忽略了群体的人之上先是过于关注个体的人,而忽略了群体的人之上的社会,无论国家还是家庭,中国文化都只有一的社会,无论国家还是家庭,中国文化都只有一种简单的等级制度而缺乏严密周详的设计,到底种简单的等级制度而缺乏严密周详的设计,到底什么是理想的国家、社会制度,包括理想的家庭什么是理想的国家、社会制度,包括理想的家庭关系,从古到今,中国文化的思考一直显得相对关系,从古到今,中国文化的思考一直显得相对薄弱。其次,是中国文化的重心过于集中在人的薄弱。其次,是中国文化的重心过于集中在人的问题上,相对而言较为缺乏对物的探索精神,人问题上,相对而言较为缺乏对物的探索精神,人文关注远远大于科学思想,以至于以中国历史之文关注远远大于科学思想,以至于以中国历史之悠久,人口之众多,教育之规范,而在科学技术悠久,人口之众多,教育之规范,而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全然不成比例。方面的贡献全然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