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地理论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介绍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介绍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六边形网格的形成和相互嵌套规律三、六边形网格的形成和相互嵌套规律四、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问题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 - 产生背景产生背景n二十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急剧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为城市区位论的代表性著作。n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
3、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n1、中心地 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居点,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或服务中心。 2、中心性 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n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n C=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提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提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n3、中心地门槛: 某一
4、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低级商品,门槛人口低高级商品,门槛人口高 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能获得一定的利润n服务人口服务人口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赢利 n服务人口服务人口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 保本保本n服务人口服务人口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亏本n4.商品服务范围 由中心地提供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n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n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
5、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要求量 5、中心地的等级之分与服务半径n中心地按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范围分等级。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货物数量越多越全、商品等级也高,这类中心地的数量越少,服务范围也越大,服务距离也越远。n在实际生活中,n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类似正六边形的图形n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n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n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六边形网格的形成和相互嵌套规律六边形网格的形成和相互嵌套规律n前提条件:前提条件:n1 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n2 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
6、一因素是距离 心地分布的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分布均匀,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居民选择服务时,就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服务点。六边形网格的形成六边形网格的形成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距离不会太润,供应点距离不会太近,他们的服务范围都近,他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是圆形的b.在利润的吸引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因此而缩小,这
7、时,该货物的供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并彼此相切。c.c.相切的圆之间存相切的圆之间存在空白区,这里的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可以分割成三部区可以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离其最近的供应点在分布上,低级在分布上,低级中心地和服务范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即包括,即1个高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上有范围上有6个低个低一级的中
8、心地。一级的中心地。 从服务范围上看,从服务范围上看, 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只上的低级六边形只有有1/31/3属于高级的属于高级的六边形内。这样,六边形内。这样,6 6个个1/31/3加上高级中加上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低心地本身兼有的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个中心地范围,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正好是的服务范围正好是下一级服务范围的下一级服务范围的3 3倍。倍。n由于每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它上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括,这样,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六边形网格相互嵌套规律六边形网格相互嵌套规律(1)低级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高
9、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相互嵌套。(2)相同等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3)各级中心地的数量分布特点是金字塔形。(4)六边形面积的定量关系: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3倍。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n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nK指的是较低级别的中心
10、地。 n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n1,2,6,18, n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n(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以下列条件为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
11、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n第三,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n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 n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
12、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n( (二二)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n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
13、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n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 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 n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
14、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n( (三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 n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
15、外),即: 1,6,42,294,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n(四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认为,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n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另外,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
16、区域。克氏还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n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n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较合理。n(一)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
17、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 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 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n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 (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n(二二)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n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
18、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n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 K值无法概括。 n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n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n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