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8600200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尧老师二四行观导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入四行观导读般若多罗尊者问宝 般若多罗尊者问三位王子:般若多罗尊者问三位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此珠圆明,有能及否?”大王子、二王子都回答说:大王子、二王子都回答说:“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超过)(超过)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唯有三王子却唯有三王子却回答说:回答说:“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法宝为上。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智光为上。此是世明,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为上。此珠光明,不能

2、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宝亦然。”般若多罗尊者听了三王子的应答,知道般若多罗尊者听了三王子的应答,知道三王子正是他要寻找的将来可以继承如来衣钵之法嗣。三王子正是他要寻找的将来可以继承如来衣钵之法嗣。 达磨见梁武帝 达磨

3、祖师于大通元年(达磨祖师于大通元年(527527)十月一日终于到达)十月一日终于到达金陵。梁武帝问道:金陵。梁武帝问道:“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道:祖师道:“并无并无功德。功德。”梁武帝又问: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何以无功德?”祖师道:祖师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实。”梁武帝便问:梁武帝便问:“如何是真功德?如何是真功德?”祖师道:祖师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又问:梁武帝又

4、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师道:祖师道:“廓然无圣。廓然无圣。”梁武帝反问道:梁武帝反问道:“对朕者谁?对朕者谁?”祖师道:祖师道:“不识。不识。”梁武帝听了,心里不悦。梁武帝听了,心里不悦。 只履西归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536)十月五日,达磨遭第六次投)十月五日,达磨遭第六次投毒,知化缘已尽,不复自救,怡然端坐而逝。葬熊耳山,毒,知化缘已尽,不复自救,怡然端坐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达磨祖师圆寂后三年,一天,西魏使臣起塔于定林寺。达磨祖师圆寂后三年,一天,西魏使臣宋云,奉使出使西域回来,途中,于葱岭遇见了达磨祖宋云,奉使出使西域回来,途中,于

5、葱岭遇见了达磨祖师。当时祖师正提着一只草鞋,翩翩而来。宋云上前问师。当时祖师正提着一只草鞋,翩翩而来。宋云上前问道:道:“师何往?师何往?”祖师道:祖师道:“西天去!西天去!”宋云回到魏都宋云回到魏都以后,详细地谈到了这一经过。当时朝中百官都很惊诧。以后,详细地谈到了这一经过。当时朝中百官都很惊诧。于是令达磨祖师的门人开圹验证,果然发现棺材里面是于是令达磨祖师的门人开圹验证,果然发现棺材里面是空的,只剩下一只草鞋。一时,朝中上下无不惊叹。于空的,只剩下一只草鞋。一时,朝中上下无不惊叹。于是门人奉诏,将祖师留下的那只草鞋放在少林寺供养,是门人奉诏,将祖师留下的那只草鞋放在少林寺供养,到了唐朝开元

6、十五年,有位信士将这只草鞋偷走了,供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有位信士将这只草鞋偷走了,供奉在五台山华严寺,后来便不知下落了。奉在五台山华严寺,后来便不知下落了。 二入四行观,宗门修行之大纲:座上之壁观,座下之四行。如来禅的特征:借教悟宗,定慧等持。 弟子昙琳序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从缁,绍隆圣种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 (【按按】简要介绍了达磨祖简要介绍了达磨祖师

7、的身世及道德师的身世及道德) )。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魏( (【按按】介绍达磨祖师来华的原因介绍达磨祖师来华的原因) )。忘忘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之流,乃生讥谤(【按按】介绍达磨祖师在华传法的大致情况)介绍达磨祖师在华传法的大致情况)。于时于时,唯有道育唯有道育、慧、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按按】介绍达磨禅师的法介绍达磨禅师的法嗣)嗣)。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

8、,如是。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壁观。如是发行者如是发行者,四行四行。如是顺物者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遣其不著(【按按】揭示揭示二入四行观二入四行观的意义)的意义)。此略序所由云。此略序所由云尔。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二是行入。理入理入即理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道,明体,根即理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道,明体,根本智,证法身,座上功夫。理本智,

9、证法身,座上功夫。理, ,是指理体,非义理知见。是指理体,非义理知见。行入行入即事修,即事明理、悟后起修之道,起用,后即事修,即事明理、悟后起修之道,起用,后得智,圆满报身,座下功夫。得智,圆满报身,座下功夫。理行二入,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资相随,互即互理行二入,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资相随,互即互入入 或理入而后行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后起修。或理入而后行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后起修。 或行入而后理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前之加行。或行入而后理入,此时之行入即悟前之加行。 或理行相资而并用。或理行相资而并用。与与首楞严经首楞严经旨相一致:旨相一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

10、,因次第尽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入者理入者,谓藉教悟宗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坚住不移,更不随于于文教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名之理入。一、明大乘佛教修证之总纲,此属明心见性之道。一、明大乘佛教修证之总纲,此属明心见性之道。二、关于修道的几个关键问题。二、关于修道的几个关键问题。三、达磨祖师的舍妄归真之法。三、达磨祖师的舍妄归真之法。 (一)壁观;(二)空观

11、;(三)平等无分别观(一)壁观;(二)空观;(三)平等无分别观四、壁观之道四、壁观之道五、悟道之证量五、悟道之证量“理入理入”这段文字中六个关键问题:这段文字中六个关键问题:1 1、什么是真性?现前一念,真性如何现行?、什么是真性?现前一念,真性如何现行? 要点:常住真心,第一念无为之本觉。要点:常住真心,第一念无为之本觉。2 2、什么是客尘?现前一念,客尘表现为哪些状态?、什么是客尘?现前一念,客尘表现为哪些状态? 要点:执实的妄想分别,思维取舍,起心动念。要点:执实的妄想分别,思维取舍,起心动念。3 3、现前一念,如何舍妄归真?、现前一念,如何舍妄归真? 要点:一念不生全体现。歇即菩提。无

12、心合道。要点:一念不生全体现。歇即菩提。无心合道。4 4、如何才算是、如何才算是“深信深信”? 要点:一切现成,遍一切时处,须臾不曾离,无处回要点:一切现成,遍一切时处,须臾不曾离,无处回避。避。5 5、如何修壁观?、如何修壁观? 要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要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6 6、如何才算是完成了、如何才算是完成了“理入理入”?修行之入路(1) 僧问: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玄沙师备禅师曰:玄沙师备禅师曰:“还闻偃溪水声么?还闻偃溪水声么?”曰:曰:“闻。闻。”师曰:师曰:“从这里入。从这里入。” ”

13、修行之入路(修行之入路(2 2) 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学人蒙昧,乞指个入路。学人蒙昧,乞指个入路。”大阳和尚道:大阳和尚道:“得得(可以)(可以)。”说完便默然不说完便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突然召唤归喜禅师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突然召唤归喜禅师的名字。归喜禅师随即应诺。大阳和尚道:的名字。归喜禅师随即应诺。大阳和尚道:“与与你个入路。你个入路。”归喜禅师终于言下有省。归喜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檐头雨滴声 叶县归省禅师座下有一僧,一日入室请叶县归省禅师座下有一僧,一日入室请益赵州和尚柏树

14、子公案。归省禅师道:益赵州和尚柏树子公案。归省禅师道:“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那僧道:那僧道:“和和尚重言,争敢不信!尚重言,争敢不信!”归省禅师便道:归省禅师便道:“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那僧一听,豁然那僧一听,豁然大悟,不觉失声叫道:大悟,不觉失声叫道:“口耶口耶(xixi)!)!”归省禅师问道:归省禅师问道:“你见个甚么道理?你见个甚么道理?”那那僧便以颂对曰:僧便以颂对曰:“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归省禅师一听,归省禅师一听,遂欣然印可。遂欣然印可。张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

15、灵共我家。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神照本如悟道偈 神照本如法师,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禅师之法嗣。曾以经王法华经向四明尊者请益。四明尊者突然大声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禅师一听,言思路绝,豁然大悟。后作偈,呈其见地,曰:“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傅大士的法身偈傅大士的法身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崇

16、真氈头悟道偈万年仓里曾饥馑,大海中住尽长渴。 当初寻时寻不见,如今避时避不得。石头自回禅师法语 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是大解脱路。”(见(见五灯会元五灯会元卷二十)卷二十) 壁观之道壁观之道 慧可禅师在参礼达磨祖师之前,博览群书,善慧可禅师在参礼达磨祖师之前,博览群书,善谈玄理。见到达磨祖师后,祖师每有酬问,慧谈玄理。见到达磨祖

17、师后,祖师每有酬问,慧可禅师虽能从教理上种种说心说性,但都不能可禅师虽能从教理上种种说心说性,但都不能契理。祖师于是教他契理。祖师于是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日,慧可禅师忽然一日,慧可禅师忽然告诉祖师道:告诉祖师道:“我已息诸缘。我已息诸缘。”祖师勘验道:祖师勘验道:“莫成断灭去否?莫成断灭去否?”慧可禅师道:慧可禅师道:“不成断灭。不成断灭。”祖师道:祖师道:“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 空观 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慧可为

18、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慧可为求最上乘法,立雪断臂,以示求法之诚。终于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感到达磨祖师为他开示。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诸佛法印,可得闻诸佛法印,可得闻诸佛法印,可得闻乎?乎?乎?乎?” ” ” ” 祖师道:祖师道:祖师道: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慧可慧可慧可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我

19、心未宁,乞师与安。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 ” ” 祖祖祖祖师回答道:师回答道:师回答道: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将心来,与汝安。将心来,与汝安。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回答道:回答道: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 ” ” ” 祖师于是回答说:祖师于是回答说:祖师于是回答说:祖师于是回答说:“我与我与我与我与汝安心竟。汝安心竟。汝安心竟。汝安心竟。”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慧可禅

20、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心怀踊跃。心怀踊跃。心怀踊跃。平等观祖师开示杨衒之偈: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壁观之法壁观之法 壁观之道,强调定慧等持,默照禅之所源自。壁观之道,强调定慧等持,默照禅之所源自。 要点:要点:(一)外息诸缘,凝神静气(前行准备);(一)外息诸缘,凝神静气(前行准备);(二)休去歇去,远离取舍(用功原则);(二)休去歇去,远离取舍(用

21、功原则);(二)专注一境,守一不移(或观音,或观呼吸,(二)专注一境,守一不移(或观音,或观呼吸,或观觉受,或念佛或观觉受,或念佛, ,或参话头);或参话头);(四)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上路状态)。(四)离心意识,一念不生(上路状态)。悟道见性之证量1 1、与理冥符(从自性般若起观,与般若无相不二、与理冥符(从自性般若起观,与般若无相不二之理体相应)。之理体相应)。2 2、无有分别(无自他、内外、色心、能所之别)。、无有分别(无自他、内外、色心、能所之别)。3 3、寂然无为(无为而照,照而无为,寂然不动)。、寂然无为(无为而照,照而无为,寂然不动)。 能所双亡,照体独立,平行无分别智现前,无心

22、能所双亡,照体独立,平行无分别智现前,无心而照,照而无心,遍一切时处,无有间断。而照,照而无心,遍一切时处,无有间断。清凉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 清凉澄观国师清凉澄观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答皇太子问心要书“虽即心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 ” 行入行入者,者,谓四行谓四行。其余诸行其余诸行,悉悉入

23、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以四行化解四种烦恼以四行化解四种烦恼1 1、修报冤行以去逃避恶报的心:如何面对宿业果、修报冤行以去逃避恶报的心:如何面对宿业果报?报?2 2、修随缘行以去苦乐得失的心:如何面对现前境、修随缘行以去苦乐得失的心:如何面对现前境缘?缘?3 3、修无所求行以去有分别驰求的心:日用中如何、修无所求行以去有分别驰求的心:日用中如何与道相应?与道相应?4 4、修称法行以去执相的心:日用中如何修六度圆、修称法行以去执相的心:日用中如何修六度圆满菩提?满菩提?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

24、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当自念言:我从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心忍忍受受,都无都无冤诉。经云:冤诉。经云:“逢苦不忧逢苦不忧”。何以故。何以故?识达?识达本本故。此心生时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一)报冤行的要点(一)报冤行的要点 1 1、明信因果。、明信因果。 2 2、当下承当。、当下承当。 3 3、体冤达本。、体冤达本。(二)如何体冤

25、达本(二)如何体冤达本 1 1、心生与罪生、心生与罪生 (1 1)心生即罪生。)心生即罪生。 (2 2)心生即缘聚。)心生即缘聚。 2 2、自性忏悔、自性忏悔 (1 1)观罪性本空:忏其前愆,放下心理负担。)观罪性本空:忏其前愆,放下心理负担。 (2 2)依止自性:断相续心,后不复作。)依止自性:断相续心,后不复作。 忏悔偈忏悔偈 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二随缘行者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若得胜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

26、,何喜之有?得失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也。 修随缘行的要点修随缘行的要点 1 1、觉悟境缘之好坏因我而起。、觉悟境缘之好坏因我而起。 2 2、观境缘缘起性空无常,不要在现前境缘上、观境缘缘起性空无常,不要在现前境缘上作执着取舍。作执着取舍。 3 3、打破我执,远离对境缘的取舍执着。、打破我执,远离对境缘的取舍执着。遇境起观,冥顺于道遇境起观,冥顺于道 1 1、视一切境缘皆是诸佛之妙用,平等包容。、视一切境缘皆是诸佛之妙用,平等包容。 2 2、加持观:破我执。、加持观:破我执。 3 3

27、、勘验观:勘验我功夫是如何?勘验我心是否、勘验观:勘验我功夫是如何?勘验我心是否在道上?在道上? 4 4、诱惑观:观顺境为诸魔怨对自己修行的破坏、诱惑观:观顺境为诸魔怨对自己修行的破坏以生警惕心。以生警惕心。 5 5、感应观:、感应观: 视一切境缘皆是自己心行所现,视一切境缘皆是自己心行所现,以心摄境。环境他人是我的业镜。以改变心行来以心摄境。环境他人是我的业镜。以改变心行来改变环境。改变环境。 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偈子: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偈子:“境缘无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

28、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变异。”庞居士的杀贼偈 教君杀贼法,不用苦多方。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心亡极乐国,法亡即西方。贼为象马用,神自作空王。大慧宗杲禅师的开示 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消一个消一个“忍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境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彼此不觉合作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现彼此不觉合作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现行无明全身在里许作活计者。当此境界,行无明全身在里许作活计者。当此境界,若无智慧,不

29、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却向若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却向里许要求出路,不亦难乎!里许要求出路,不亦难乎!(答楼枢密) 三无所求行者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安心无为,形随运转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黑暗,常相常相随逐随逐;三界久居三界久居,犹如火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息想无求。经曰: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有求皆苦,无求乃乃乐。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

30、行故言无所求行也也。(一)无所求行的要点(一)无所求行的要点 1 1、明二边之过患;、明二边之过患; 2 2、明三界之无安;、明三界之无安; 3 3、明有身皆是苦;、明有身皆是苦; 4 4、明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明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 5 5、远离二边取舍执着,无求无得,无心合道。、远离二边取舍执着,无求无得,无心合道。对无所求行的理解对无所求行的理解 1 1、无所求行在心态上的表现:本自具足,一切现成,安住当、无所求行在心态上的表现:本自具足,一切现成,安住当 下,无心而照、照而无心。下,无心而照、照而无心。 2 2、无所求行的着力点:破我执、法执。、无所求行的着力点:破我执、法执。

31、3 3、无所求与承当的关系、无所求与承当的关系 (1 1)无所求是超越于求与无求之上的,安住本位。)无所求是超越于求与无求之上的,安住本位。 (2 2)无所求与随缘承当。)无所求与随缘承当。 (3 3)无所求与勤修六度。)无所求与勤修六度。 4 4、无所求行在禅修、在见道中的重要地位。、无所求行在禅修、在见道中的重要地位。 (1 1)无所求才能合道。)无所求才能合道。 (2 2)修行必须破除作为家贼的有所求心(如求开悟、求入)修行必须破除作为家贼的有所求心(如求开悟、求入 定)。定)。 (3 3)开悟是在无所求的状态下实现的。)开悟是在无所求的状态下实现的。莫将尚书悟道偈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

32、时人向外求。 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四称法行者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于身命财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达解三空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

33、,既尔,余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的要点称法行的要点 1 1、信解无相无住、圆融不二之理。、信解无相无住、圆融不二之理。2 2、破四相而行一切善法(离我法二执,行无相、破四相而行一切善法(离我法二执,行无相 六度)。六度)。3 3、无相之六度是自他两利。、无相之六度是自他两利。 西天二十一婆修盘头西天二十一婆修盘头( (此云遍行此云遍行) )尊者,曾首众修行,尊者,曾首众修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二十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知其缘熟,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

34、祖阇夜多尊者,知其缘熟,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众曰:“尊者蕴何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德行而讥我师?”祖曰: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道。”时遍行

35、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真净克文禅师偈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趁出淫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十字街头,解开布袋。说偈言:说偈言: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云门文偃禅师示众云:云门文偃禅师示众云:“我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