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8581888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土地利用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土地利用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土地利用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土地利用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结构(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土地利用结构 12 各种用地配置3 主要指标分解4 案例分析512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整体性 2 层次性 3 功能结构性 4 最优化(或满意度,效益最大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23如表所示,若区域土地总面积P=10000公顷,可供选择用地类型为A、B、C,其效益分别为KA=600元/ha,KB=400元/ha,KC=200元/h

2、a,结构效应表现为不同用地结构所获得效益的差异。用地结构效应计算方案用地结构(%)用地效益(万元)结构效应(万元)ABCABC小计50302030012040460+18030205018080100360+8020503012010060280034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5地地 类类规划基期年规划基期年面积面积比重比重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65306.6100.00农农用用地地耕地耕地39980.461.22园地园地41.40.06林地林地1008.41.54牧草地牧草地0.00.00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10693.916.37合计合计5172

3、4.179.20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城乡城乡建设建设用地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1514.32.32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5744.58.80采矿用地采矿用地330.60.51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9.00.01小计小计7598.411.63交通交通水利水利用地用地交通用地交通用地524.90.80水利用地水利用地2388.73.66小计小计2913.64.46其他建设用地其他建设用地90.80.14合计合计10602.716.24其他其他土地土地水域水域2258.63.46滩涂沼泽滩涂沼泽478.30.73自然保留地自然保留地242.80.37合计合计2979.84.566结

4、构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的良性循环,取得,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优化土地利用化土地利用结构构是解是解决决土地土地资源供需平衡,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径。 土地土地土地土地资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778v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v优先安排基本农田;优先安排基本农田;v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协调基础设施用地;v优化城镇工矿用地;优化城镇工矿用地;v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

5、空间;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v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次序和原则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次序和原则要求:9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1 1、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v “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的基本国策与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的方针。v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6、土地利用战略等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战略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地发展创造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良好的土地条件。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9102、规划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三效益统一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10113 3、编制依据、编制依据v 政策法律依据:政策法律依据:v 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环保、城市规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环

7、保、城市规划、水土保持、交通运输等政策法规法律有关规定划、水土保持、交通运输等政策法规法律有关规定v 计划规划依据:计划规划依据:v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壤普查规划和土壤普查v 土地供需预测依据:土地供需预测依据:v 各部门用地的供给和需求预测各部门用地的供给和需求预测12(二)供选方案的产生(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

8、方案。1213三、方案编制方法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基于质量和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基于质量和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基于生态优先型的泛目标生态规划法基于生态优先型的泛目标生态规划法1314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 B(t)=B(0)+C-D 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 B(0)期初用地面积; C期

9、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14151516 同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勾绘出土地用途变更的界同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勾绘出土地用途变更的界线,使得土地面积空间平衡。线,使得土地面积空间平衡。16171718土地土地综合平衡表合平衡表 单位:位:hm2类类 型型基期面积基期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期内减少期内减少耕地耕地园园地地林林地地牧牧草草地地城城镇镇村村用用地地交交通通用用地地水水域域未未利利用用地地耕地耕地4120412038003800606013013015154545353525251010320320园地园地5505504604602

10、0205 53030202010105 59090林地林地5425421010500500181814144242牧草地牧草地210210180180101015155 53030城镇村用地城镇村用地61461460602020101010105005008 86 6114114交通用地交通用地3263265050101026268 8121220020010101010126126水域水域15601560101010104040150015006060未利用地未利用地18518580801313121220208 86 616163030155155规划面积规划面积8107810739903

11、990573573698698248248633633338338156615666161937937期内增加期内增加190190113113198198686813313313813866663131937937增减相抵增减相抵-130-13023231561563838191912126 6-124-1240 01919202021土地分类土地分类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公顷公顷) )建设规模比例建设规模比例(%)(%)整理前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后增减增减整理前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后增减增减农用地农用地耕地耕地水田水田33.093133.093124.753524.7535-8.3396-8.339

12、64.98%4.98%3.72%3.72%-1.26%-1.26%旱地旱地555.7774555.7774584.7231584.723128.945728.945783.57%83.57%87.92%87.92%4.35%4.35%小计小计588.8705588.8705609.4766609.476620.606120.606188.55%88.55%91.64%91.64%3.09%3.09%其它其它农用农用地地农村道路农村道路14.635414.635423.548723.54878.91338.91332.20%2.20%3.54%3.54%1.34%1.34%坑塘坑塘16.8403

13、16.84030 0- -16.840316.84032.53%2.53%0.00%0.00%-2.53%-2.53%沟渠沟渠33.746533.746529.656129.6561-4.0904-4.09045.07%5.07%4.46%4.46%-0.61%-0.61%小计小计65.222265.222253.204853.2048- -12.017412.01749.80%9.80%8.00%8.00%-1.80%-1.80%合计合计654.0927654.0927662.6814662.68148.58878.588798.35%98.35%99.64%99.64%1.29%1.29%

14、建设用建设用地地住宅用住宅用地地农村居农村居民点民点10.9810 10.9810 2.39232.3923-8.5887-8.58871.65%1.65%0.36%0.36%-1.29%-1.29%合计合计10.9810 10.9810 2.39232.3923-8.5887-8.58871.65%1.65%0.36%0.36%-1.29%-1.29%合计合计665.0737665.0737665.0737665.07370 0100.00%100.00%100.00%100.00%0.00%0.00%基本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田土地整理结构构调整表整表22(二)方案(二)方案编制方法制方法 原理

15、:原理: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优点:优点: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适宜性条件。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多宜性评价多宜性评价“n“n维超体积维超体积” ”23种类上限面积规划面积下限面积宜农AtA1A0宜林BtB2B0宜牧CtC3C0宜建筑DtD4D0应用土宜法确定各类用地

16、规划面积应用土宜法确定各类用地规划面积A1+B2+C3+D4 = 规划地区土地总面积规划地区土地总面积农:林:牧:建农:林:牧:建 = A1:B2:C3:D42324 模型法就是依据调查提供的基础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映土地利用活动与其它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式,揭示土地利用活动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反应,从而得到数个供选方案。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1)线性规划模型 2)模糊线性规划 3)灰色线性规划 4)多目标规划模型 5)动态规划 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2425线性规划模型: opti Z=f(x) s.t. g(x)B x0式中,

17、 opti 目标函数;Z取最大值或最小值; s.t. 约束条件; g(x)约束函数;B具体的约束条件;x主观控制变量(决策变量)x0非负条件。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2526v决策变量设置:决策变量设置:v设置耕地设置耕地( (X X1 1) )、园地、园地( (X X2 2) )、林地、林地( (X X3 3) )、草地、草地( (X X4 4) )、城、城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X X5 5) )、交通用地、交通用地( (X X6 6) )、水域水域( (X X7 7) )、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 (X X8 8) )等等8 8个变量个变

18、量( (单位单位:hm:hm2 2) )举举例:例:27v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生态环境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土地面积约束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容量约束人口容量约束劳动力约束劳动力约束政策约束等政策约束等28v约束条件设置约束条件设置v(1)(1)总面积约束:总面积约束:X X1 1+X+X2 2+X+X3 3+X+X4 4+X+X5 5+X+X6 6+X+X7 7+X+X8 8=14 789.53=14 789.53v(2)(2)资金投入约束:资金投入约束:110X110X1 1+330X+330X2 2+40X+40X3 3+150X+150X4 43 250 0003 250 000式中,式中,3 250

19、 0003 250 000为农业可投入资金总量,各项系数为农业可投入资金总量,各项系数分别为各类用地单位面积可投入资金量。分别为各类用地单位面积可投入资金量。v(3)(3)耕地面积约束:耕地面积约束:X13 845.28X13 845.28v(4)(4)森林覆盖率约束:森林覆盖率约束:X3473.27X3473.27(按森林覆盖率(按森林覆盖率3.2%3.2%作为最低标准)作为最低标准)29v目标函数构建:目标函数构建:v根据统计与调查数据根据统计与调查数据, , 分析得出平均的价值向量。分析得出平均的价值向量。据此,构建了如下目标函数据此,构建了如下目标函数: :vS(X)=3 497XS(

20、X)=3 497X1 1+4 225X+4 225X2 2+3 010X+3 010X3 3+6 725X+6 725X4 4+4 +4 360X360X5 5+2 895X+2 895X6 6+1 935X+1 935X7 7+X+X8 8vS(X)S(X)反映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耕地保护和劳动反映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耕地保护和劳动力就业等约束条件时的经济总量最大化目标力就业等约束条件时的经济总量最大化目标3030313132基于计划和市场兼容的弹性规划法基于计划和市场兼容的弹性规划法指标指标20102010年年20202020年年指标属性指标属性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耕地保有量12120120

21、33约束性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1040010400约束性约束性园地面积12121333预期性林地面积2409224992预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33743724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4882665约束性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8481065预期性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8821022预期性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总量195585预期性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157460预期性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建设占用耕地规模100300约束性约束性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100300约束性约束性指标约束指标约束3233现状城镇用地现状边界现状边界规模边界规模边界规模边界规模边界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净增量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扩展边界扩展边界“三界四区”基于计划和市场兼容的弹性规划法基于计划和市场兼容的弹性规划法34v思考:思考:v结构一定,布局变化了,总效益是否会发生变化?结构一定,布局变化了,总效益是否会发生变化?v单纯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单纯结构的研究还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