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考复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高考复习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顾高考2009 诲人不倦2010 君子之风2011 为政以德2012 仁者爱人2013 诲人不倦君子之风论语论语选读选读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2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4.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背诵相关章节子贡问:子贡问:“师与商师与商也也孰贤?孰贤?”子曰:子曰:“师师也也过,商过,商也也不及。不及。”曰:曰:“然则师然则师愈与愈与?”子曰:子曰:“过过犹犹不及。不及。”(1116)子曰: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
2、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子贡问曰:子贡问曰:“乡人皆乡人皆好好之,何如?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未可也。”“乡人皆乡人皆恶恶之,何如?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不如未可也。不如乡乡人之善者好之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子曰:子曰:“乡乡原原,德之,德之贼贼也。也。”(1713)1、然则师愈与?、然则师愈与?”子曰:子曰:“。”2、子曰:、子曰:“,小人同而不,小人同而不和。和。3、“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未可也。,其不善者恶,其不善者恶之。之。”4、子曰:、子曰:“乡愿,乡愿,。”1
3、、然则师愈与?、然则师愈与?”子曰: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2、子曰:、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同而不和。3、“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未可也。不如其不善者好之不如其不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不善者恶之。”4、子曰:、子曰:“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德之贼也。”重点词意掌握2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吾与汝(赞同)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总结:总结: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平衡、和
4、谐(协调平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平衡、和谐(协调平衡,对立中求统一)。衡,对立中求统一)。相关链接 P69-70中庸之道的内涵: 11.16, 4.10,13.21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过犹不及”,适度原则,恰到好处。2、执用两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对立后统一,异中求同,多方考察,采取稳妥的主张)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具有普遍的意义。 子曰:子曰:“不得不得中行中行而而与与之,必也狂之,必也狂狷狷乎!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狂狂”与与“狷狷”是两种对立的品
5、质。一是流于冒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在矛盾中求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这样,才符合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于中庸的思想。为什么结交狂狷之士?为什么结交狂狷之士?和而不
6、同和而不同:中庸是在中庸是在“有原则有原则”的情况下调和个的情况下调和个方面矛盾,对立中求统一,以达到和谐。方面矛盾,对立中求统一,以达到和谐。相关章节:相关章节:1.12,13.23,13.24,17.13第第8章章子曰:子曰:“乡乡原原,德之,德之贼贼也。也。”(1713)(不讲是非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是道德的破坏者。乡原违背了中庸之德。乡原违背了中庸之德。第9章 不如乡人之不如乡人之善者善者好好之,其之,其不善者不善者恶恶之。之。(13.24)孔子所赞赏的是一个人能够讲求是非原孔子所赞赏的是一个人能够讲求是非原则,做到爱憎分明。孔子所提倡的则,做到爱憎分明
7、。孔子所提倡的“和和”并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不是无原则的调和。2我认为上述提供一个依据,需要多方面来看。我认为上述提供一个依据,需要多方面来看。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但是众人的但是众人的标准也可能是局限,而人是复杂。标准也可能是局限,而人是复杂。因此还需自己结合对方平时的言行举止综
8、合考察他因此还需自己结合对方平时的言行举止综合考察他11、“中庸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中庸中庸”不等同于不等同于“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因为因为“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各方的思想观点等。思想观点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
9、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字左右)22、赞同上述观点、赞同上述观点。(观点)。(观点)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
10、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结合语段分析理由)。(结合语段分析理由)所以赞同两方面综合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所以赞同两方面综合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好人是好人。(结论)(结论)第第5 5章章(1.121.12)有有子子曰曰:“礼礼之之用用,和和为为贵贵。先先王王之之道道,斯斯为为美美,小小大大由由之之。有有所所不不行行:知知和和而而和和,不不以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
11、,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3(2013嘉兴二模)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嘉兴二模)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思想。(2分)分)(2)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思想的看
12、法。(3分)分)嘉兴二模嘉兴二模(2分)中和分)中和/中庸中庸/中庸之道中庸之道(3分)分)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1分)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1分),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分)四、典型问题阐释四、典型问题阐释例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子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子曰:“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过,商也不及。”曰:曰:“然则师愈与?然则师愈与?”子曰:子曰:“
14、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中庸”与与“和和”的理解。的理解。“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答案答案:A.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极端。B.“中庸中庸”与与“和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方的协调与和谐。C.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
15、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2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4.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4(1)答案:中庸之道。)答案:中庸之道。(2分分)(2)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1分分)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1分)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分)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调与协作。(1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