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8495958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线索单元线索】 本本单单元元讲讲唯唯物物的的辩辩证证法法,它它正正确确揭揭示示了了世世界界的的状状态态怎怎么样:么样: 第第一一,世世界界是是辩辩证证的的。即即世世界界本本身身是是联联系系、发发展展、矛矛盾盾着着的的世世界界,这这就就要要求求我我们们用用联联系系观观点点、发发展展观观点点、矛矛盾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第二二,世世界界是是唯唯物物辩辩证证的的。即即世世界界的的联联系系、发发展展、矛矛盾盾是是客客观观的的,既既不不是是“绝绝对对精精神神”赐赐予予的的,也也不不是是主主观观臆臆造的。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辩

2、证法的总特征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焦点和和根本分歧根本分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辩辩证证的的联联系系观观世界观(原理)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对应)方法论1 1、联系的普遍、联系的普遍性性2 2、联系的客观、联系的客观性性3 3、联系的多样、联系的多样性性4 4、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辩证关系5 5、系统优化的、系统优化的方法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

3、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立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4、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易错点:易错点:1.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2.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之

5、间的联系。3.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主观的。4.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5.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6.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判断:1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2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3 3、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答案:

6、答案:2 2错,错,1 1、3 3正确正确解析解析(1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并不是说世界上任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 2)联系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具体的、有条件的。的。(3 3)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的真实联系。注意:注意:帮你区分联系的三个特点帮你区分联系的三个特点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7、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此外:联系还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此外:联系还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1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1.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

8、的功能。位,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2.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当部分以最佳状态构成整体时,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化当部分以最佳状态构成整体时,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发挥。【方法论方法论2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 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画龙点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画龙点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石激发而动全身。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千层浪;一

9、箭定乾坤;成败在此一举;定乾坤;成败在此一举; 细节决定成败;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细节决定成败;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点面结合;在战略上重视敌人,点面结合;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在战术藐视敌人在战术藐视敌人全国一盘棋;国兴则家昌,国全国一盘棋;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破则家亡 ;做事要通盘考虑;做事要通盘考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高;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瞻远瞩;高屋建瓴;部分会影响整体,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的部分决定整体;关键的部分决定整体;搞好局部搞好局部整体和部分是互整体

10、和部分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相联系,密不可分 ;坚;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是主导、统率整体是主导、统率整体影响部分;整体影响部分;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树立全局观念坐井观天坐井观天; ; 盲人摸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人摸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判断强调的是整体还是部分:判断强调的是整体还是部分:1 1、花在树则生、花在树则生, ,离枝则死离枝则死; ; 鸟在林则乐鸟

11、在林则乐, ,离群离群则悲则悲 2 2、一盘不慎,满盘皆输、一盘不慎,满盘皆输3 3、木桶原理、木桶原理4 4、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5 5、“100-1=0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1%的错误导致的错误导致100%100%的失败。的失败。三、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三、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方法论方法论】: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

12、物。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趋向。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你怎样看?关系,你怎样看?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与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整体性原则,都是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等等二者的区别在于系统二者的区别在于系统更强调有序性、内部结构优更强调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化趋向的特征。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