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8393644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复习资料(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考试内容分析: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 体 ( 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 地球的普通性)小行星带的位置彗星中心天体:太 阳 ( 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地球的特殊性)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

2、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 太阳能和化石燃料)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1、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2、干扰电离层, 影响短波通讯3、干扰地球磁场, 弓 1起磁暴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 活动周期为11年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周期:1个恒星日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

3、一、二( 1)昼夜更替晨昏线的含义、位置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 阳 日( 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自西向东自转:地方忖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一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 体现

4、自转和公转可关系)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瓯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 点)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丁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5、.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 二分二至日)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 大 远 小( 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春秋是其中的过渡三种四季;2 4 节气五带的划分:昼夜长

6、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 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二、考题分析本单元内容在会考 1 0 0 分中约占1 0 %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1 、请 参 照 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 1 0 的二、1 ;附录二P 2 9 的第I I 卷中的1 、附 录 = P 5 3 的第H卷中的12 、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图 1( 1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 )自转

7、和公转方向( 3 )日期及节气B31( 4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北京何日早上6 点升旗? ( B 、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 ( 从 A 到 C )当地球运行到A 点 ( 或 C 点)时: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干热夏季/ 暧湿冬季)因 为 受 ( 副高/ 西风)控制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 一片葱绿/ 一片枯黄)景观,因 为 受 ( 赤道低压/ 信风)控制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

8、是(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主要 因 为 ( 东南季风/ 西北季风)的影响亚欧大陆上( 亚洲低压/ 亚洲高压)势力强盛东 亚 刮 ( 东南风/ 西北风) ,原 因 是 ( 海陆热力差)南亚刮( 西南风/ 东北风) ,原 因 是 ( 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北印度洋环流呈( 顺时针一海水东流一因为刮西南风/ 逆时针一海水向西流一因为刮东北风)当地球公转到( 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 低/ 高)当地球运行到D 到 A 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 因为雨季雨水补给)从 A 到 B 的过程中:黄 河 ( 雨季到来)

9、 、塔里木河处于汛期( 夏季冰川融水最多)第 二 单 元 大 气一、考试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 氧氮为主) 、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一生物体基本成分氧一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一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一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 / 4大气质量; 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

10、;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 在 电 离 层 ( 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 1 )根本能量源:太 阳 辐 射 ( 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一短波辐射)(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热力作用)一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 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 阳 高 度 角 ( 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 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 气 辐 射 ( 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一如霜冻H1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

11、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图示及说明) ;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 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 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 风 ( 理论风)一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 力 风 ( 高空风)一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 力

12、风 ( 实际地表风)一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一单圈环流( 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 压 6 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 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 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 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 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

13、 现 ( 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 月 ( 夏季)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 ( 冬季) :亚欧大陆- 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 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一海陆热力差( 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一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 以秦淮一线为界) ;各自气候特点一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一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

14、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一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全年高温,旱 季 ( 东北季风控制)和 雨 季 ( 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一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一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

15、气候:南 北 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 见 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锋面系统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控制 : 晴 ;气压低阴天、下雨、 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暖锋冷气团控制 :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2)低 压 ( 气旋)和 高 压 ( 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图:会判断;会画风向中心气压水 平 气 流方向垂 直 气

16、流方向中 心 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 槽 线 形成锋面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3 )锋面气旋( 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8T气候因子芬桥( 1 )地理位置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 水热状

17、况)( 3 )下 垫 面 ( 地表状况) ;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 流 (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8 - 2气候类型( 1 )气候特点( 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以温定带一 月 均 温 在1 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 T 5度,为亚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以水定型一热带气候分为四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温带气候分为三种:温带季风气候:

18、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 副高和西风); 热带草原气候( 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压)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3)气候分布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现象产生原因污 染物危害内策温 室效应1、燃 烧 矿石燃料2、毁 林 特别 是 热带 森 林的破坏二氧化碳1、 海平面上升( 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2、 引起各

19、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具体表现?)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二、例题分析( 见 会考说明的附录一、二、三中的相关题目)臭 氧使用制冷设氟 氯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层 的备等消耗臭煌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质的排放;破坏氧物质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业造成破坏酸雨燃烧化石燃二氧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1、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料 ( 主要是化 硫乃至死亡;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一燃煤) ;和 氧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汽车尾气排化 氮作物生长;合开发和利用( 如清洁煤技放等

20、酸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性 气危及人体健康利用)体2、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 如花岗岩一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 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沉枳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 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 )变质岩:如大理岩(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

21、表的影响( 1 )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 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 9 7图4 - 1 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 生长界) :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 消亡界) :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 )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

22、程图示:外力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I 一一变质_ t冷凝 4 -沉积岩 岩 浆 岩 ( 喷出岩和侵入岩)变质岩 岩浆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概括: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 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舞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外

23、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Jfl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 9 9 P 1 0 0 图)水 蚀 地 貌 ( 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型纵横)水 积 地 貌 ( 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 积 地 貌 ( 沙丘、黄土高原)4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褶皱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

24、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1 )陆地水体类型分类备注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图4 . 2 1 要会判断)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以河流为例)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

25、哪种补给。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雨水雨 季 ( 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冰川融水夏季气 温 ( 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 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手力W面 变 化 (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5、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 3- 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B 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I图 3- 5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C

26、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 3- 4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 ;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A 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B 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 3- 5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C 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淡水注入:近 岸 ( 河口)D 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

27、期6、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波浪:风浪、海啸等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7、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1)洋流成因A大气运动和近地血风带 主要动力;如风海流: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C补偿作用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2 )洋流的地理意义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增温增湿( 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一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

28、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上升流:秘鲁渔场D航海8、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1 Z .m i.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暧和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

29、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9、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3)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

30、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H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 物 能 ( 或化学能)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大气圈成分的改变;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

31、 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环境( 其巾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 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形成过程: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

32、土的开始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矿物养分植物土壤肥力微生物有机质腐殖质( 3)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待查)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33、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 )陆地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属性组成共性特征土地资源可再生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2、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气候资源可再生光、热量、降水、风等水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矿物资源非可再生( 2 )海洋资源类型组成特征海洋化学资源食盐、镁、浪、淡水等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海洋矿产资源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镒结核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身海洋

34、空间资源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待查)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1 )气象灾害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台风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暴雨洪涝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 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

35、程措施(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干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 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寒潮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2)地质灾害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震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6、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1、成因上的关联性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2、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发滑坡、火山喷发引发地震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火山喷发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滑坡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

37、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A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 候 ( 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 热量差异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水分差异为主)(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 ( 1)的规律近似第 五 单 元 人 类 的 生 产 活 动 与 地 理 环 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

38、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 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

39、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 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力 口 、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

40、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水 稻 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 亚 的 亚 热 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 亚 的 热 带 雨林区劳 动 密 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 牧 场放牧业阿 根 廷 的 潘 帕斯草原美 、 澳 、新西兰、阿根 廷 、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 品 谷物农业美 国 中 央 大 平原美 、 力 口 、阿根廷、澳 、俄 、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

41、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 合 农业澳 大 利 亚 的 墨累- 达令盆地( 背风 坡 ;灌溉成 为 农 牧 业 发展 的 限 制 性 条件 ;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 、澳 、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 业 生 产 有 较 大 的 灵 活 性 和 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I )经济方面:原料、动 力 ( 燃 料 ) 、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 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

42、 府 、政 策 、个人偏好等( 3 )环 境 :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 糖 、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 需 原 料 丰 富 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 近 产 品 消 费 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炼铝) 、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包带、 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

43、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 原料、动力指向型) ;宝钢( 市场指向型)( 2 ) 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 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

44、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 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 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 康师傅”和 “ 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 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

45、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7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 1 )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 产出关系( 2 )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 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 1 )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J等( 2 )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

46、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第 六 单 元 人 类 的 居 住 地 与 地 理 环 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47、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 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黄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匕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

48、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关K州、株洲;京沪线蚌埠;

49、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古希腊雅 典 ;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 阳 、杭州我 国1 0 0万 人 口 大城市中7 6 %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 加 、麦 地 那 ;梵蒂冈;我国拉萨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 事 、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 通 、 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新的因素出现: 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

50、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 (工 业 革 命 )晚 (二 战 后 )城市化水平高(7 0 %以上)低( 3 0 - 4 0 % )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城 市 化 和 经 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经 济 发 展 的 必 然 结果城 市 化 和 经 济 发 展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后 期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初期、中期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解决途径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I、大气污染2、水污染3、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 上 海 浦 东 新 区 ,北 京 周 边1

51、4个卫星城华 盛 顿 等 政 治 与 经 济 职 能 分 开的首都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2 )加强绿化建设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6. 1 聚落的形成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

52、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乡村的形成:聚居一分散的乡村聚落一固定的乡村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 通过读图6-2, 6-3分析得出表)分 布在 平原地形特征村落形态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圆形,或不

53、规则多边形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带状2 .城 市 的 起 源I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包含三个问题:( 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 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o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第一个条件是,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条件是, 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

54、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 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 利于农业生产、 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

55、,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6. 2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城市的位置, 二是城市的分布。 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1 .地形与城市区位阅读图6- 6和 图6-7,分析地力乡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城市选址有利影响举例一 般 多 在 平 原 地 区 (100200米沿河、 湖、 海平原地带)一 平 ( 地形平坦) , 二 土 ( 土壤深厚、肥沃) ,三 利 于

56、 ( 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高原也有城市分布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也有城市分布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太原、西安、拉萨2 .气候与城市区位阅读图6-6和 图6- 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城市选址气候有利、不利影响举例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约、巴黎荒漠地区干旱城市很少高纬、高山地区严寒热带雨林地区闷热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河流为城市提供了水源、交通运输、在古

57、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水 运 优 势 :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水 源 优 势 :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 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 / 天 300升/ 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 亿 吨 1亿吨。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 亿

58、吨。郊区农业( 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图 6 -6 中 国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1 . 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 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 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2 . 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

59、区( 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 .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地势三大阶梯城市的分布统计表地势地形特征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城市数量及其比重特大城市数量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 5000米的青藏高原25%以上6 个,1%0 个第二级阶梯海拔 1000- 2000 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40%以上125 个,32%9 个第三级阶梯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25%以上336 个 , 67%28个三大气候区城市的分布统计表气候区年降水量( 毫米)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城市数量及其比重特大城市数量西部干旱、半干旱区10001/5

60、212 个,45.4%4 . 分析归纳我国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图 6. 7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 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 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 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 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

61、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 城市的分布与人口、 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 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美国的东北部即中央大平原地区。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世界城市密集区的成因。城市群和城市带,又称为城市密集区和大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成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美国三大城市带分布图的阅读,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62、, 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解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出现,是当代世界城市分布的新特点之一。 三大城市带的区位和气中心城市的分布, 宜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指导学生掌握。 如自东而西了解三大城市带的分布,自北向南明确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带四大中心城市 ( 波、纽、费、华)的分布。图 6-8 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和主要的城市分布图中显示的信息:一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河段的通航能力;二是主要城市的分布。据以上信息,分析沿河城市的不同类型。图中反映出我国内河航运与南方主要河流分布的关系( 1) 水运的端点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城市选址的条件,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的要道。如江西省赣州市就位于

63、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2)两条河的汇合处 通航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良好区位,因为有三个航运方向,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腹地广阔。长江沿岸有通航支流汇合处,历史上都是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如 宜 宾 ( 岷江) 、泸 州 ( 沱江)重 庆 ( 嘉陵江) 、武 汉 ( 汉江) 、九 江 ( 鄱阳湖水系) 、芜 湖 ( 青弋江) 、镇江和扬州( 大运河)等。西江上有梧州( 桂江)等.( 3)河口 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在河口处转运、河口因而成为全流域物资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许多的城市是在河口港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如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6. 3 城 市 的 区 位

64、 因 素 ( 二)本节主要讲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教材用了五幅图来展示资源、交通、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重点:1 . 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教材第一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资源、 交通、 政治、 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自然资源对城后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

65、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 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例如: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 东北森林城市伊春 内蒙古草原城市一一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产与城市区位2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主导矿产主要城市煤矿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石油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铁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金矿南非约翰内斯堡( 1 )从城市分布趋

66、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 如株洲市) , 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巾、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 “ 火车拉来的城市( 2 ) 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例如:古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交点匕 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批城市。( 3 ) 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家庄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运输方式选择实例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发展北方大多在大道汇合处宜宾、重庆、武汉、邯郸公路、

67、铁路运输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庄、郑州海洋运输沿海分布秦皇岛、大连、青岛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后职能去了解。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 )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 )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

68、交通、自然资源( 不过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变化) 。( 3 )新的因素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而这些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着。概念释义: 科学城 日本东京东北6 0千米处,新建了筑波科学城,它是以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环境优美而著名的新兴城市。美国在I口金山东南5 0千米处建立了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的“ 硅谷”工业中心,日本把九州岛建为:“ 硅岛” ,德国在位于巴伐利亚高原的慕尼黑建立“ 硅原”( 为宇航、电子工业中心) 。我国将在长江三角洲兴建科学城。 科学技术愈进步, 智力和知识在城市区位因素中所产生的作用就愈来愈大。图6 - 1 4株洲城市的发展 此图是株州城区面积发展变化示意图, 说明城区

69、面积的变化及城市的兴起、发展和铁路交通的关系。株洲市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下游。解放初期市区面积只有1 . 5平方千米, 现在市区面积发展到5 2平方千米。 长 达1 0千米的建设大道贯穿市区南北, 横跨湘江的株洲大桥将河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与老城区连成一体。 株洲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江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站之一,株洲北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株洲是位于我国南北干线京广铁路与东西干线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典型的铁路枢纽城市。阅读该图的目的是要明确近代以来铁路的修建促使了株洲市的诞生和发展, 同时又要分析城市分布与湘

70、江的关系。读图步骤有以下四条:( 1)找出通过株洲的铁路干线。( 2 )分 析19 4 9年以前用地与铁路的关系。( 3 )分析现在城区分布与铁路线的关系。( 4 )分析城区区位与河流的关系。符合南方沿江建城的规律。6 . 4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 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巾化过程的差异, 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 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71、的差异。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重点:1 .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 市 化 的 内 涵 、标志、表现特征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城 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即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城 市 ( 点) 、区 域 ( 面 )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夕城 村市- - - - - - - 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提供

72、农业机械、工业用品 - - - - - - - - - - 提供第三产业多项服务 - - - - - - - - - - - -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 )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后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发达

73、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难点:阅读图6 - 1 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阅读 图6 - 1 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说明城市化的地域城市化过程。图6 - 1 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1 )明确读图目的。该图反映本世纪,尤其是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2 )熟悉坐标值和图例。读出某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数及其城乡人口的比重,大致了解图像所表示的内容。( 3 ) 读出各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发达

74、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4 )读出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城乡人口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5 )读出发展中国家不同时期城乡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6 )用折线将不同年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柱连接起来,分别比较两种国家农村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图6 - 1 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此图由同一幅、同比例的1 9 1 1年、1 9 49年、和1 9 9 0年三个年份的上海城市用地示意图组成,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 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区都集中分布于黄浦江的西岸,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区面积用

75、绿、粉、黄三种颜色表示,城区面积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从上海城区面积的变化,了解上海的城后进程,同时加深对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的理解。2 0世 纪9 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建设,城区迅速向黄浦江东岸扩展,昔 I人烟稀少的浦东逐渐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6 . 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大纲的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由于城市规模、人U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在城市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 如社会问题、 经济问题、 环境问题等。 教材结合实例, 分析以“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 增

76、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以上海市为案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重点:1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是人工化环境,城市的主体是人类,人与环境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比较突出的表现有: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要清楚:几种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造成的危害。 可列表加深认识污染源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居 住 条 件 差 交 通 阻 塞 ,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给上下班工作和生活带来便。住房困难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和生

77、活水平的提高。从原因(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生活活动频繁) 认识出现的现象产生的后果。自从1999起近几年的综合题几乎都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例如:读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完成下列要求:( 1 )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还出现、等大气污染现象,危害人体健康.( 2 )造 成 城 市 污 染 的 污 染 源 主 要 是 、o( 3 )表中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前门地区,最低的是定陵地区,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 。A.城区人口多,燃煤量大B.定陵地区地处山前地带,地下水丰富C.城区高大建筑物多,不利于扬尘扩散城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显著(

78、 4 )北京市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 采 取 的 措 施 有 ( 选择填空)A .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B .整治交通线路,保证道路畅通C .实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D .三环路以内限制使用燃煤炉灶2. 保护和改善城后环境的具体做法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上问题, 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提出解决的三项措施。 这些措施多为政府行为,也有市民行为。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北京的郊区县城市化,工厂和一些企业向郊区迁移。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结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道路及居民小区的建设, 谈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强调城市环境问题时认为

79、造成的,重 在 “ 治理”二字。例如,扩大绿地面积植树种草修建林阴大道、 草坪广场、 街心花园等。 此项措施与市民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绿化面积小、人均居住面积少、交通拥挤等,都与城市人口过多有关。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城市,贯彻实施“ 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活力创新能力 从经济效益着眼: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现代城布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 它是个各城市谋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依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

80、、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多品种、多功能、高档次、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的产品,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增长质量,由粗放型向集约经济转化,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使城市经济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线性的、不可循环的。会产生许多废物, 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提出理论和做法是: 工业生态化一工业生态学原理废物零排放工业共生例如: 美国田纳西州的小城查塔努加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废物零排放的工业园区。3 . 城巾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美国提出“ 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出现

81、“ 田园城市” ,日本建设“ 信息化城市”和 “ 技术集成城市” 、“ 海上城市”等。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有关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几个观点: 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前提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 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民情,由各国、各地自主决策,创建各具特色的主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方针城市和乡村并重,保证全球人居条件整体、平衡的改善。 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一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数字城市 即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

82、虚拟仿真等技术,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 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通俗的讲,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 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 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后环境中, 进行规划、 决策和管理。其感觉就向漫步在现实的街道上或是乘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学习方法与思想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 .观察分析:乘车从车窗口眺望,沿线有些路段农村聚落密集,有些地段农村聚落稀少,想一想,这与哪些经济因素有关。2 .联系生活:我国南方乡村

83、房屋多斜顶,北方乡村房屋多平顶,想一想,这与降水有何关系。3 .读图分析:读图6- 9、图6- 10 ( 教材50页) ,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分析这两个城市都具有哪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4 . 对比分析:比较图6- 4与6- 7 ( 教材46页、48页)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与现代城市分布有何变化?北京是我国首都,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5 .想象能力:新建一个城市,受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个因素应当在城后的形成发展中优先考虑?并说明理山。6 .判断能力

84、:分析图6T1 ( 教材50页)中A、B、C三个聚落,哪个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7 . 比较研究: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列表比较:国家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8 .社会调查:班级或小组调查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或乡村存在着哪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设想。引导学生认识到, 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时时处处付诸于行动,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环境意识。第 七 单 元 人 类 活 动 的 地 域 联 系第 八 单 元人 类 面 临 的 全 球 性 环 境 问 题 与 可 持 续 发

85、展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 及其作用( 1 ) 交通运输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 展 最 快 、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 2 )

86、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 神经系统”邮政通信一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 交通运输线路) 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电信通信一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受到地形的影响( 3)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A铁路线: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

87、的科技作保证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一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 一 陡 坡 上 “ 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C航道(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上海港: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

88、利方便;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汉多,泥沙易淤塞航道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 )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3、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 1 )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典型的混合型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城市道路网格局规划原则: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

89、护环境欧洲城市:环行一放射式道路网为主我国城市:方格一环行一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问题及改善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对 策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4、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5、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儿何中心处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

90、提供了必要前提山区平原形成沿谷地或交通线沿主要交通线密度小大效益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较低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快;效益高组织形式贷郎担、大篷车等较灵活方式商业街、商业小区等6、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1)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I I益密切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原因: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进口

91、大量初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 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U商品比较单一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 国际金融: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市场“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 八 单 元 人 类 面 临 的 全 球 性 环 境 问 题 与 可 持 续 发 展1、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 )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 四大类)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

92、生态破坏严重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 要了解原因)( 3 )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 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2、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见以前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3、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 ) 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 )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 再生

93、和增殖的周期, 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 )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 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 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 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4、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5、

94、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 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环境污染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6、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A生态可持续发展( 基础

95、) ;B经济可持续发展( 条件) ;C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的)( 2 )原则:要理解其含义一一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7、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见 3、4、5 的分析)8、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可以中国为例说明)9、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 )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 )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 1 世纪议程中国2 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2 1 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以留民营村为例)10、 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 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